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理道理解道德经原文和译文 [复制链接]

1#

理解道德經序

理聖老子李耳,姓老、氏李,字伯陽,諡號聃。老姓得姓始祖老童。老童,伯稱之子、顓頊之孫,昌意之曾孫、黃帝之玄孫,老姓、童姓之始祖。李氏得氏始祖大理皋陶。皋陶為李,皋陶氏李(理)。“理”“李”古字相通,“李”通“理”。皋陶(大業)是伯益(大費)之父,伯益受帝舜賜姓嬴,李氏是嬴宗。堯帝時,皋陶為大理,因官命族為理(李)氏。皋陶在堯帝時為大理,在舜帝時任“士師”,職掌氏族聯盟*權的李法教治。《管子法法》曰:“臣度之先王者,舜之有天下也,禹為司空,契為司徒,皋陶為李,後稷為田,此四士者,天下之賢人也。”皋陶興“五教”,定“五禮”,創“五刑”,設“五服”,親“九族”,立“九德”。皋陶主張“罰弗其嗣,賞延於世,宥過無大,刑故無小,罰疑唯輕,功疑唯重。”據說,堯時皋陶想制定懲治犯罪之法和保護民權之法。皋陶問堯,堯曰:“可定刑法,毋(不要)為民法。刑律若定,人民畏敬,天下安寧;汝意(你的意思)不侵民權,以民為重,則王者之威何存?”堯死,皋陶複欲創立民法,問舜,舜曰:“聖人不易俗(不改變現狀)而教,智者不變法(不改變法統)而治。因民(按照百姓的願望)而教者,不勞而功成;據法(根據現有的刑法)而治者,吏習(官吏可墨守成規)而民安。今若變法,恐人心混亂,民眾恃(倚恃)新法而上侵”。堯舜禹時期的重大*治措施大多是皋陶劃的。皋陶是偉大的*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上古四聖”(堯、舜、禹、皋陶)之一,被史學界和司法界公認為“司法鼻祖”。皋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留給後人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皋陶文化中的司法活動與法律思想對中國法律文化有著重要影響。皋陶的“法治”、“德治”思想,與今天的“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有著歷史淵源關係。皋陶從事*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全部活動中所體現的光輝思想和偉大業績,形成了中國上古時期的文化體系,即皋陶文化。皋陶文化主導著華夏民族文化的發展,推動了社會文明的進步,奠定了國家產生的基礎。

理聖老子所學乃“師官合一,家傳世學。”老子學說大體以道人合一之立場出發,窮究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則之道,以之為宗極,而發明修身治*之人道,德道而為道為。理聖老子確立了道學、道家、道教,理聖老子確立了真正的法學、法家、法教。《道德經》廣博精微,《老子》理論體系博大精深。老子弟子眾多:文子、陽子居、庚桑楚、南榮趎、孔丘、尹喜皆有留名。當時交通不便,資訊交流不便,各學派所記載的,只是各派各自知悉的某地某事。例如,曾子學派所記載的,著重于魯地的情況;莊子學派所記載的,著重於沛地的情況;司馬遷所記載的,著重于周地的情況。老學五派:關尹、尹文一派,楊朱一派,莊周、列禦寇一派,*谷、蘇(秦)張(儀)一派,申(不害)、韓(非)一派。老子弟子尹喜、庚桑楚、南榮趎、尹文、辛銒、崔翟、柏矩、列禦寇、士成綺、莊周十人為玄元十子。

《呂氏春秋先識》記載:“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執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如商。……殷內史向摯見紂之愈亂迷惑也,於是載其圖法,出亡之周。……晉太史屠黍見晉之亂也,見晉公之驕而亡德義也,以其圖法歸周。”

夏商周時期,太史為史官及曆官之長。據王國維在《觀堂集林》中考證,“作冊”和“內史”是同樣的官職,其長官稱“尹”,都是掌管文書、記錄時事的史官。《周禮春官》記載周王室設有“大史、小史、內史、外史和禦史”,史稱五史。大史職位很高。新王登基,大史參加策命典禮。王為國家大事,有時還會訪問大史。如《國語晉語》載胥臣曰:“文王訪于辛、尹(辛甲、尹佚,二人皆周大史)。”有時,大史還命令百官規誡王的缺點,如《左傳》襄公四年載:“魏絳曰:昔周辛甲之為大史也,命百官箴王缺。”此外,大史還掌記錄時事,保管文書等。西周時期的國家機構有所發展,中央*府形成以卿為首的*務部門“卿事寮”和乙太史為首的事務部門“太史寮”並列的局面。太史寮,掌管冊命、制祿、圖籍、記錄歷史、祭祀、占卜、禮制、時令、天文、曆法等等。太史寮中有等級不同分工明確的“五史”:主官太史屬六卿之一,兼管神職與人事。小史是太史的副手,主要職掌邦國之志和貴族世系,相當於掌管貴族人事檔案的秘書官員。內史也稱“作冊”,是為商王起草機要檔的文字秘書。外史“掌書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書,掌達書名于四方”(《周禮春官大宗伯》),可知其職在書寫天子下達京畿以外的命令,掌理四方邦國的史記以及三皇五帝的典籍。禦史也稱“柱下史”,常侍立殿柱之下接收四方文書,還負責保管檔案和典籍。西周、春秋時期,太史地位很高,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曆法、祭祀等事。柱下史是掌管中央的奏章、檔案、圖書以及地方上報的材料的一名御史大夫。先秦的禦史本為殿中執法官。秦代中央監察機構的最高長官是御史大夫。秦始置御史大夫,為秦代最高的監察官,始皇時此官位次於左、右丞相,後逐漸成為禦史台長官。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國家重要圖冊、典籍,代朝廷起草詔命文書等。據王國維考證,“週六官之屬,掌文書者亦皆謂之史。則史之職專以藏書、讀書、作書為事”。太史除了管理藏書外,還管理天文曆法。內史,又稱作冊內史、作命內史。西周的內史官制承襲夏朝與商朝,如夏朝有太史令終古、商朝有太史令向摯。先秦的內史,其主要任務是掌管法令、擬定文書,協助國君策命諸侯及卿大夫,並負責爵祿的廢置。《周禮·春官》:“內史掌王之八枋(“枋”同“柄”,權柄)之法,以詔王治。一曰爵;二曰祿;三曰廢;四曰置;五曰殺;六曰生;七曰予;八曰奪。執國法及國令之貳,以考*事,以逆會計。掌敘事之法,受納訪,以詔王聽治。凡命諸侯及孤卿大夫,則策命之。凡四方之事書,內史讀之。王制祿,則贊為之,以方出之,賞賜亦如之。內史掌書王命,遂貳之。”

《史記周本紀》記錄老子預言:“秦周同源,均起西陲;秦為諸侯,而秦周分離;離五百年,而大合于秦;合十七年,則霸王出。”老子,猶龍也。傳說老子出關入秦時,善觀天象的關令尹喜在樓觀看到有紫氣狀如飛龍從東而來,知道將有聖人過關,就待而迎之,見一長須如雪、仙風道骨的老者,騎著青牛悠悠而來,此道骨仙風的老者正是大聖人老子。尹喜師事老子,懇請老子著述以惠於世。理聖老子著《道德經》。晉邦師曠稱之為“修《義經》”,太子晉稱之為“立義治律”。《道德經》,《德道經》也,《老子》也,聖經也。《道德經》,《呂氏春秋注》稱之為《上至經》,韓非子稱之為《周書》。《韓非子》的《解老》、《喻老》是《老子》的重要注解與闡釋著作。司馬遷在《史記》中說“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蜀王本紀》中說“老子為關令尹喜著《道德經》”,《老子銘》中說“見迫,遺言道德之經。”唐高宗稱《道德經》為《上經》,唐玄宗稱《道德經》為《道德真經》。《道德經》體系宏大而嚴謹,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深奧玄玅。聖喆老子,曠世聖尊者也!

在造紙術發明以前,簡牘是中國書籍的最主要形式。簡牘是對書寫用的竹簡、木簡、竹牘和木牘的總稱。用竹片寫的書稱“簡策”,用木版(也作“板”)寫的叫“版牘”。超過百字的長文寫在簡策上,不足百字的短文寫在木版上。寫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數是有關官方文書、戶籍、告示、信劄、遣冊及圖畫。由於文字內容有異,其稱謂有別,如軍事的文書叫“檄”;用於告示者稱之“榜”;將信寫於木版,然後再加一版叫作“檢”。在檢上寫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叫作“署”——這是信封的起源。然後將兩版合好捆紮,在打結的地方塗上粘土,蓋上陰文印章,在粘土上出現凸起的字,這就是“封”,使用的粘土叫“封泥”。由於寫信的木版,通常只有一尺長,故信函又叫“尺牘”。箋是古代一種短小的簡牘,是供讀書者隨時注釋的,它系在相應的簡以備參考之用。如今人們所說的箋注就是起源於此。從策、簡、籍、簿、箋、劄、檢、槧等從竹、木字形上,都反映出簡牘的製作材料。每根簡上常寫一行直書文字。每根簡上寫的字數也不一樣,有的三四十個字,有的只有幾個字。較長的文章或書所用的竹簡較多,須按順序編號、排齊,然後用繩子、絲線或牛皮條編串起來,叫做“策”或者“冊”。長篇文字內容成為一個單位的,叫作“篇”。一“篇”可能含有數“冊”。用絲線編連串起來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串起來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串起來的叫“韋編”。使用過程中,即使比較結實的“韋編”繩子也可能會被磨斷,於是就有可能發生錯簡。漢字由意符、音符和記號所組成的,意符選取的角度因人而異,音符又不同於拼音文字中的字母,一字多形、一字多音、一音多字、一字多義、多音多義字的現象在漢字漢語中不知凡幾。漢字流變,漢字的字形、字音、字義多樣化,異體字增多,字音讀法不同,字義發生變化。《道德經》的傳承中,歷經文字的流變,書寫工具和文字載體的變遷,發生了錯簡,發生了文字上的訛誤、缺漏、增添、刪改。《道德經》在傳承中形成了眾多版本的《道德經》。原版《老子》已隨老子去,《老子》眾多版本非原版。眾多版本各有優劣,若以訛傳訛,誤會滋生。先秦簡牘,多用古文、篆文。古文未有現如今的標點符號,閱讀困難,容易誤會。秦始皇嬴*統一中原後,“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丞相李斯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廢除異體,而創秦篆,小篆成為官方統一的文字。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隸書,就在小篆基礎上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劃,便於書寫。“秦燒經書,滌蕩舊典,大發吏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為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秦始皇在西曆前年,頒佈“焚書令”規定:非秦記者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所不去者,醫藥蔔筮種樹之書。秦始皇焚書,朝廷留有備份。《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禦史律令圖書藏之。”《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西楚霸王項羽焚書,所焚之書是秦朝的官方藏書;當時*府所收錄的圖書典籍大多保存在秦宮室中。劉大櫆指出,“書之焚,非李斯之罪,而項籍之罪也”。秦始皇之“焚書令”、“挾書律”,旨在恢復官書壟斷制度,推行“學在官府”。“學在官府”是夏、商、西周文化教育制度的特點。西周時期,學在官府,學術官守,官師合一,*教合一。學校既是施教的場所,又是進行*治活動的場所。學術和學校都由官府掌握或舉辦,即“學術官守”;教師都由國家的官吏來擔任,即“官師合一”。西周時期,學術和教育為官方所把持,國家有文字記錄的法規、典籍文獻以及祭祀典禮的禮器全部掌握在官府。西周時期,學校皆官學,教員皆官員,書籍皆官書。西周時期,官府壟斷了學校教育和一切學術文化。東周春秋戰國時期,經濟、*治的劇烈變化,也變化在教育上。“學在官府”的教育走向沒落,民辦私立教育興起。春秋時期,學術下移。學術由官守形態下移到民間,此下移過程即學術下移。戰國時期,書不再只有官書,民間書籍通過私學在師徒和學派流通。秦朝暴*,飄風驟雨。呂後為*,吸取了秦朝速亡的教訓,採取了比較開明的文化*策,推行“無為而治”的黃老道術。無為而治,道為而治也,惟道為而治也,是道為而治也,如道為而治也,循道為而治也。依道治國的方略在漢初和唐初取得了顯著成效,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通人和,民富國強。然而,漢初和唐初的“依道治國”大多是在法制建設、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精兵簡*等方面採取了某些措施而已,如貞觀時期唐太宗確立三省制度與合併州縣,但是僅僅這些與老子的依道治國所需要的*治基礎和確定的目標相距甚遠。呂後執*期間,修改秦律,諸如實行減刑、頒贖罪法、廢除三族罪、弛商賈之律、免去妨害吏民的法令等。漢惠帝四年(西曆前年),詔告全國,廢除《挾書律》:“三月甲子,皇帝冠,赦天下。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挾書律。”廢除《挾書律》,終止了官書壟斷制度,書籍在中國進入公眾傳播的時代。

理聖老子創立的太一學說,經文子、莊子等人的發展,在戰國中後期的南方極為流行。先秦時期的“太一”主要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喆學概念的“太一”,另一種是神名“太一”。考察典籍可知,“太一”理論出現的時間在春秋末期或戰國早期,是理聖老子開創的喆學理論。“太一”最初的意義為:物體形之大者和時間之最初者,為萬物之終極起源。“太一”即宇宙未分的“渾沌”狀態,或謂之為“道”,是道家創始人理聖老子提出的喆學概念。道家後學和雜家大都繼承了理聖老子的思想,視“太一”或“一”為宇宙之起源萬物之開端。在先秦道家思想中,“太一”和“道”既皆為宇宙萬物的起源,又皆具有神妙的功能,所以二者可以互訓。今本《老子》雖沒有“太一”一詞,但有“大”和“一”,其義同於“大一”、“太一”。道,“大”也,“一”也,“大一”也,“太一”也。“大”,通“太”,通“泰”。文子是老子的嫡傳弟子,《文子》書是《老子》書的傳疏。

《文子道原》雲:“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惟象無形,窈窈冥冥,寂寥淡漠,不聞其聲,吾強為之名,字之曰道。”《文子自然》雲:“所謂天子者,有天道以立天下也。立天下之道,執一以為保,反本無為,虛靜無有……是為大道之經。”《文子道德》雲:“執一無為……執一者,見小也,見小故能成其大也;無為者,守靜也,守靜能為天下正。”《文子下德》雲:“老子曰:帝者體太一,王者法陰陽,霸者則四時,君者用六律。體太一者,明於天地之情,通于道德之倫……”《屍子分》雲:“君人者,苟能正名,愚智盡情,執一以靜,令名自正,令事自定,賞罰隨名,民莫不敬。”《韓非子揚權》雲:“故聖人執一以靜,使名自命,令事自定。”《荀子禮論》言:“凡禮,始乎梲,成乎文……其下複情以歸大一也。”《呂氏春秋大樂》雲:“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生於度量,本於太一。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萬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於陰陽……道也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不可為狀,有知不見之見,不聞之聞,無狀之狀者,則幾於知之矣。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謂之太一。”《鶡冠子泰鴻》雲:“泰一者,執大同之制,調泰鴻之氣,正神明之位者也。故九皇受傅,以索其然之所生。傅謂之得天之解,傅謂之得天地之所始。傅謂之道,得道之常。傅謂之聖人,聖人之道與神明相得,故曰道德。郤始窮初,得齊之所出,九皇殊制,而*莫不効焉,故曰泰一。”太一,是先秦楚神話中的最高神。漢朝皇室源自楚地,“太一”為漢人所崇信最高神祇。太一是戰國時期楚國人祭祀的最高神,由於道家認為太一無形,楚人無以賦予其形象。《東皇太一》是屈原對“東皇太一”的頌歌,是“屈賦”中,最為隆重、莊肅的一篇;其詩自始至終只是對祭禮儀式和祭神場面的描述。“太一”由哲學概念發展為神名“太一”,又由神名“太一”發展而為星名“太一”,這是其發展演變的過程,也是其被降格的過程。“太一”具有絕對性和至上性,所以被視為最高神。既為最高神,則無所不能。漢朝皇室尊道而崇奉“太一”。“太一”,大一也,道也。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漢武帝的贊饗辭說:天增授皇帝泰元神策,周而復始,皇帝敬拜太一。西漢文、景、武、宣時期,尊崇“太一”及“三一”的國家宗教。其所謂“太一”有時指根本法則,即如“泰錄”所雲:“定制泰一之衷,以為萬物稽”;有時又指神靈,例如《泰鴻》所雲太一便有人格神的意味。漢代的道學家是學問深奧的,他們要推究天地的起源,要研究天地陰陽五行的結構,要熟知氣象與曆法,要解釋道與法律的關係。

《黃帝四經》曰:“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故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故能自引以繩,然後見知天下而不惑矣。”

孔丘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莊子天下篇》概括《老子》宗旨曰:“以本為精……澹然獨若神明居……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乙太一,以懦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

《韓非子》說:“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道者,萬物之始,是非之紀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萬物之源,治紀以知善敗之端。”

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道家之學,實為諸家之綱領。諸家皆於明一節之用,道家則總攬其全,諸家皆其用,而道家則其體。

英國近代生物化學家、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西曆年—年)博士在其名著《中國的科學與文明》中說:“中國人性格中有許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來源於道家思想。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像大樹沒有根一樣;中國文化就像一棵參天大樹,而這棵參天大樹的根源於道家。……說道家思想是宗教和詩人的,然不錯;但是它至少也同樣強烈的是方術的、科學的、民主的,並且在*治上是革命的。”《中國的科學與文明》(即《中國科學技術史》)原名ScienceandCivilisationinChina乃李約瑟博士所編著的一本關於中國的著作。

哥本哈根學派的創始人尼爾斯亨利克大衛玻爾(丹麥文:NielsHenrikDavidBohr),提出互補原理和哥本哈根詮釋來解釋量子力學,在被丹麥王室授以勳章時說:“我不是理論的創立者,我只是個(道家)得道者”。

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康得說:“斯賓諾莎的泛神論和親近自然的思想與老子思想有關”。

集西方古典喆學之大成的德國喆學大師黑格爾說:“中國喆學中有一個特異的宗派……是以思辨作為她的特性。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這就是理性。這派喆學及與喆學密切聯繫的生活方式的發揮者是老子。”

哲學家溫第施曼把《道德經》看作是人類原發性智慧的重大著作,它不但是道家和中國的一部聖書,而且也是整個人類的一部聖書。

當人類隔閡冺除,四海成為一家時,《道德經》將是一本家傳戶誦的書。——蒲克明。

《老子》的意義永無窮盡,通常也是不可思議的,它是一本有價值的關於人類行為的教科書,這本書道出了一切。——約翰高。

西曆0年,德國人尤利斯噶爾寫了《老子的書——來自最高生命的至善教誨》一書,他說:“也許是老子的那個時代沒有人真正理解老子,或許真正認識老子的時代至今還沒有到來,老子已不再是一個人,不再是一個名字了。老子,他是推動未來的能動力量,他比任何現代的,都更加具有現代意義,他比任何生命,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邑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陵采薇”,邑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邑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邑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明太祖朱元璋《禦注道德真經序》:“朕雖菲材,惟知斯經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禦制道德經序》:“老子道貫天人,德超品匯,著書五千餘言,明清靜無為之旨。然其切於身心,明於倫物,世固鮮能知之也。”

《老子》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希能知,希能行。言有宗,事有君。”我的學說理論,極易知,極易行。天下稀有能知,稀有能行。學說理論有宗旨,為*處事有法則。根據《老子》的理則推理,朕理道為理聖老子代言。理聖老子確立了道學、道家、道教,理聖老子確立了真正的法學、法家、法教;朕理道重建了道學、道家、道教,朕理道重建了真正的法學、法家、法教。道德,德道,《道德經》就是《德道經》。《老子》構思精玅,《道德經》立意宏大,主題明確,文章結構完整統一,八十一個章節合成渾然統一的整體,九九歸一,氣度恢宏,意境深遠,空靈玄奧,精微有文思,文辭簡約意無窮。“道”是道家喆學的重要範疇,以之為卋界的本原、本體、本質、法則或原理。理聖老子把“宇宙萬物的本元(本原、本源、始基)”字之為“道”,名之為“大”。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元(本原、本源、始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體,道是宇宙萬物的本質,道是宇宙萬物的象帝,道是宇宙萬物的奧主,道是統治宇宙萬物的大法。道名大,大是道。大家是道家;大學是道學;大教是道教。是道,濟人濟卋濟天下,濟物利物,溥濟萬物,溥救眾生。道學,是老子確立的惟(有;為,是;隨從,聽從,遵從,順從)道的學說理論,包括喆學的道家、宗教學的道教、屬於人體生命科學範疇的內丹學,等等。道教,大道之教也,德道之教也,如道之教也,歸道之教也,適道之教也,循道之教也,奉道之教也,惟道之教也,為道之教也,是道之教也。道是宇宙萬物的始基,道是天下母,道是萬物母,道是大,道是大宗,道是大本,道是元炁,道是本元(本原、本源),道是始有,道是無有,道是無(數學上,可以用“○”表示無),道是一,道是大一,道是場,道是夷希微,道是萬物之奧主,道是象帝,道是穀神,道是恆,道是無名之樸,道是本體,道是自然,道是自在之物。道生物,大道派生萬物,道是萬物之本元,道是一切物之本元。道生法,大道為法,道是萬法之本元,道是一切法之本元。道是本元(本原、本源),道是始基,道是始制,道是大制,道是恆,道是法,道是法則,道是規律,道是自然規律,道是自然法則,道是道紀,道是道法,道是大法,道是母法,道是自然法,道是道理,道是原理,道是真理,道是物理。冀求知物,因附於知道;已經知道,得以知物;已經知物,複依歸大道,是為玄德。杜絕脫道、失理、棄法的意識行為,結束門戶之見、逾越感性認識、通過抽象而趨向惟(有;為,是;隨從,聽從,遵從,順從)道,遵循法則居善地,終身消災免禍避凶趨吉得福祉;發動或操縱脫道、失理、棄法的意識行為,惹事生禍,妄作非為處凶境,終身不濟。見微知著是知常明事理,循道循理循法循律是因附大道的繈褓(紐帶)。用其沾光得惠,覆命複樸返本歸元循道循理循法。身心健康消災免禍不招殃咎,是因為循道循理循法循律。大道為萬物依歸的奧主,德者的保護者,亡德者的所有者。依皈大道,循道循理循法,奉道之命也;弱者守柔,循道循理循法,受道之用也。道可道,必然是“恆道”、又不是“恆道”;道理法則可以用語言文字表達闡釋,必須效法恒久的大道,近似的相對的有限真理是又不是“完全”、“永恆”的無限真理。名可名,必然是“恆名”、又不是“恆名”;實在法(子法、名法、法律制度、規則)可制定並公佈,必須效法恒久的自然法(道紀、道法、母法、大法、道理、原理、始制、大制),實在法(子法)因附自然法(母法),實在法是又不是恒久的自然法。無形的大道,稱作宇宙之本元;大道作為本元,稱作萬物之母。所以,知(效法)道,欲以知道觀其玅;知(規範)物,欲以知物觀其徼。這兩者出處相同而各自佔有不同的範疇(名分),統一稱為玄德。玄德又複玄德,是發現眾物規律(事理)的法門。依歸本元(道、始基、本源、本原)稱作靜,靜是事物動變化中所遵循的相對靜止不變的法則(覆命),法則(規律)稱作常,遵循法則(規律)稱作明。不遵循法則,稱作妄。妄為,凶(咎,災禍,災殃),不吉利。遵循法則制定容民畜眾的禮儀法度,容民畜眾的禮儀法度因公理,公理因全理,全理因天理,天理因大道(道紀、道理、原理、道法、大法、母法、自然法、始制、大制),道乃恆,大道永恆永久。守道依法遵循規律是善,循道循理循法為善。大道為法,大道可統治萬物,大道可佐助萬物,大道可佑助萬物,大道可保佐萬物,大道可保佑萬物!萬物恃道以生而大道為法行不言之教從不推脫,功成事遂而無名有。道愛萬物,道養萬物,宛若不為主,對立統一欲無欲,能夠寓大於小;萬物歸道(趨道,適道,趨向大道,歸從道統,依歸大道)而宛若不知其主,可名為大德。所以,聖人之所以能為道成大德,因為聖人始終不自以為大,所以能為道成大德。從事惟(有;為,是;隨從,聽從,遵從,順從)道者為道、同如道,叫作德;從事是(為;則;遵從,順從,效法,以為法則;適合)道者為道、同如道,叫作德。德是得道。德者,得道也,知道也,如道也,由道也,以道也,奉道也,守道也,適道也,從道也,是道也,惟道也,依道也,因道也,遵道也,循道也,順道也,合道也。從事惟道者,同德道;同德道者,道亦德之。從事亡道者,同亡道;同亡道者,道亦亡之。兇暴狂妄者亡德、亡道、失理、棄法,其自尋死路。勇於亡道而妄作為凶的,則依法刑教(刑罰和教治)之;勇於德道而守法不妄的,則依法救助保護之。德道者,得道,如道,惟道,為道,是道。人效法道,地效法道,天效法道,道效法道,道是道。是以,道大,天大,地大,人大。道是自然,惟道可自然,惟道可自由,惟道可自在,惟道可自治。自由不是肆意妄為,自由是循道之自由,自由是如道、如理、如法之自由,自由是適道、適理、適法、適度之自由。尊道尚法貴德重人貴生。尚法即尊道。大道氾兮,大道為法,溥濟萬物,溥救眾生。是道為法,惟道濟人,惟道濟物,惟道濟卋,惟道有德,惟道有福。是道之法,法如甘露,洽潤滋生;是道之法,濟人濟物,利益眾生。是道之正教,尊道崇德,尚法順民,重人貴生,濟人濟卋濟天下,濟物利物,利益眾生,順道大同,道理道治道一統。清靜合道,知常守法以歸道,大治大理。大道空無,而因之有大盈無盈若空。淵啊,如萬物依歸的本元(大宗、大本、本源、本原、始基)、宗奉的奧主——大道,匯納群川眾水(群有眾物),挫其豪銳(強橫兇悍)戾氣,化解其紛糾(糾紛;紛擾;禍亂),聯合統一無數有限真理的總和(合)就是無限真理,任何有限真理都具有無限真理的成分、微粒,無限接近無限真理,萬法歸道,萬物歸道,統合萬物,統一塵海,清澈透明啊,似乎存在又似乎不存在。大道無始無終、無生無滅,是為天下母(本原)。大道(天下母)派生萬物,是為宇宙萬物的本原。綿綿不絕啊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渺渺虛無,有而若無,實而若虛,無處不在,功用無窮。大德者至善,至善者大德。至德至善,大善大德。聖人循道循理循法順人民,以百姓心為心,從人民之所欲,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不看重勞民傷財的奢侈品;正教循道循理循法正教,遵循自然法制定實在法匡眾人之過愆,以輔(導)萬物適道適法之自由,而不敢肆欲妄為。滌除玄鑒,心鏡澄明,明心見性,玄同是道。學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角度不同,立場不同,觀點不同。少私寡欲,去偽求真,見素抱樸。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道為。為道為而無不為。為道為(為人、用事、為*循道循理循法為人、用事、為*、理物),則天下大治。為道為,事道事,味道味,……無論大小多少任何事物,以是道之玄德報之。聖人循道循理循法順人民,以百姓心為心。我主觀上認為是善者的,我以之為善;我主觀上認為不是善者的,我也以之為善,是道因玄德而報之以善。我主觀上認為是可信的,我以之為信;我主觀上認為是不可信的,我也以之為信,是道因玄德而報之以信。聖人在天下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無所偏執啊,循道循理循法順人民為天下渾括精神統一思想。百姓皆屬聖人耳目又矚目監督聖人,聖人愛民如子。使介然有知,遵行大道,惟有持續實際施行(實行,推行;樂善好施,慈悲)是敬服。民眾是君人的根基,法則是眾物的統治者,是以君人終日的行為不可脫離救人助人資助人民群眾(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宗旨。德*循道循理循法為人民福祉。道統法治,德*惠民。道統者,法統也,大統也,大一統也。道治者,法治也,大治也,惟道之治也,是道之治也,為道為之治也,道為而治也,無為而治也。無為而治,道為而治也,惟道為而治也,是道為而治也,如道為而治也,循道為而治也。循道循理循法之道教,循道循理循法為人、用事、為*、理物之濟人濟卋濟天下、濟物利物、利益眾生的利益功德,惟道能及之。惟道為國計民生而為*以德,是美善於重人貴生。惟道愛人,惟道救人,惟道保民,惟道濟人,惟道濟卋,惟道濟天下。大道為萬物依歸的奧主,德(循道循理循法)者的保護者,亡德(脫道、失理、棄法)者的所有者。大道無名也,本質也,夷希微也,天下皆臣服(屈服稱臣,以臣禮服從君命,接受統治),天下皆服從統治。當權者若能循道循理循法理物,眾人眾物自然賓服。遵行自然法則(世界萬物之法則),以禦人、禦物、禦世,以禦世界萬物,以禦現實事物。是道法,濟人濟卋濟天下,濟物利物,溥濟萬物,溥救眾生。是(遵從,以為法則)道法施*,普降甘露法雨,法如甘露,洽潤資生(生物、生人、生民、生產、生活),洽潤眾物眾生,洽潤眾心,洽潤人心,心田受潤。天效法道,地效法道,天地(陰陽二氣)相互配合,以普降甘露雨(適時而且有益於農事的甘雨;比喻教治之言,比喻法律*令;比喻教澤,教治、教育、教化、治教的恩澤),人民莫不遵奉法令而自由(耘田)耕耘樹藝生產勞動。遵循自然法(道紀、道法、母法、大法、道理、原理、始制、大制)結合實際的原理制定惟道的實在法(子法、有名法、法律制度)並且公佈宣傳普法,惟道的實在法(子法、有名法、法律制度)制定了也已經有效普法宣傳教育了,所有人物也務必知道循理奉法,知道循理奉法保平安、保安全。大道無親,大道佑助循道循理循法為善的德人,法則佑助守道依法遵循規律行善積德的德人。上德若水,德濟天下。分別事理使各得其所永居守道依法遵循規律的合宜位置、合理範圍,精神意識思維循道循理循法而如淵,人際交往循道循理循法而大仁,*令循道循理循法而大信,*循道循理循法而大治,事循道循理循法而任用賢能,行動循道循理循法而把握時機,……是為道爭。以道爭,是以有功德而無罪。杜絕脫道、失理、棄法的意識行為,結束門戶之見、逾越感性認識、通過抽象而趨向惟道,遵循法則居善地,終身消災免禍避凶趨吉得福祉;發動或操縱脫道、失理、棄法的意識行為,惹事生禍,妄作非為處凶境,終身不濟。見微知著是知常明事理,循道循理循法循律是因附大道的繈褓(紐帶)。用其沾光得惠,覆命複樸返本歸元循道循理循法。身心健康消災免禍不招殃咎,是因為循道循理循法循律。冀求知物,因附於知道;已經知道(得道),得以知物;已經知物,複依歸大道,是為玄德。恆知稽法(辯證治理理則,至道至法至理,循道循理循法理物)是為玄德。玄德邃矣大矣,與眾人眾物依歸大道(奧主)矣,然後乃至順道而大同,如道、如理、如法,因道、因理、因法,適道、適理、適法,至道至法至理,道統道理道治,大一統大理大治。

理解道德經原文

第一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冀知其子,附知其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得其子,複守其母,是謂玄德。

塞其兌,閉其戶,知常,終身不堇;開其兌,濟其事,妄作,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複歸其明。毋遺身殃,是謂襲常。

第二章

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萬物生於始有,始有曰無。

第三章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恆無,欲以觀其妙;恆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玅之門。

第四章

致虛恆也,守沖篤也。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也。天物芸芸,格物複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曰妄。妄作,凶。知常而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知道曰善,循道為善。

第五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第六章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夷;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複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卋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卋始,是謂道紀。

第七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廖、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人法道,地法道,天法道,道法道,道法自然也。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或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第八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不覆命而常自然。道生之,恤之,長之,育之,亭之,*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九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炁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帝王以為稱。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畺梁者不德,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第十章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從事于道者同於道,德也。德者,得道也。從事於德道者,同於德;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從事於失道者,同於失;同於失者,道亦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十一章

卋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容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帝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亡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容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帝王無以正將恐蹶。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非乎?帝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耶?至譽無譽。是故無欲也,琭琭如玉,硌硌如石。

第十二章

勇於亡道而敢,則殺;勇於德道而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第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無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十四章

載營魄抱一,能毋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毋有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如淵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十五章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萬物兮!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道愛養萬物若不為主,恒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之若不知主,可名為大。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大。

第十六章

道恆無名也,樸也,惟微也,天下莫不臣也。帝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法道,地法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雨,民莫不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之,知之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第十七章

道恆無為而無不為。帝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妄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不妄。不妄以靜,天下將自正。

第十八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之行不離資眾。雖有榮觀,焉處超然?奈何萬物之王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第十九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妄徒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盜誇非道也哉!

第二十章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偽,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惟道以民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第二十一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知恆且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夫孰敢矣?若民知恆且畏死,則恆有也司殺者也。大制無割。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傷其手矣。

第二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矣。毋狎其所居,毋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自愛而不自貴。故去皮取此道。

第二十三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于道也,曰餘恃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二十四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全而歸之。

第二十五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亡適道,咎莫大於亡德,殃莫大於不知足。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第二十六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二十七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二十八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二十九章

知人者知,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第三十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三十一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惟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第三十二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軌,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三十三章

或曰:絕聖棄知,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無有。此三者以為不足文矣!吾今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無尤。

第三十四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而不為目,故去皮取此道。

第三十五章

人之生也友弱,其死也港畺。草木之生也友弱,其死也枯槁。故友弱者,生之徒;港畺者,死之徒。是以兵畺則滅,木畺則折。友弱處上,港畺處下。

第三十六章

出生入死。生之徙,十有三;死之徙,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第三十七章

道者,萬物之奧主也,善人之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善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棄之何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而進此道。卋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不曰:有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為天下貴。

第三十八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纍纍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若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守母。

第三十九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嚘,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炁)曰強。勿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四十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氐,長生久視之道。

第四十一章

卋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達,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渙兮,其若淩釋;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漂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惟道者!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第四十二章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第四十三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前後之相隨也,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殆,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第四十四章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第四十五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其脆易泮,其幾易剪。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臨事之紀也。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不慎終也。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無欲,不貴難得之貨;教無教,複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第四十六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為無為而無不為。故將欲取天下也,恆以無事;及其有事也,則不足以取天下矣。

第四十七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矣!天下,神器也,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墮。是以,為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四十八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賤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十九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之以德。

聖人恆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怵怵,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屬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知伎巧,新物滋起;法勿滋彰,盜多有。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第五十一章

其*也悶悶,其民也淳淳;其*也察察,其民也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複為奇,善複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五十二章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畺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友弱勝港畺,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五十三章

天下莫友弱于水,而攻殲畺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也。弱之勝畺,柔之勝剛。天下希能知,希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第五十四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細也夫。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希能知,希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第五十五章

我恒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德道而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如以慈垣之。

第五十六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詳之器也,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銛然襲常(銛襲)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第五十七章

小邦寡民;使其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其民重死而不遠徙;使其雖有舟輿,無所乘之;使其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番邦結繩而用之。複其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業。鄰邦相望,雞犬之聲相聞,其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五十八章

用兵者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禍莫大於亡適道;亡適道,亡吾葆矣。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第五十九章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畺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畺。勿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第六十章

以道蒞天下,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不神;非其*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第六十一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報怨以德。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亡德司徹。大道無親,恆與善人。

第六十二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簡,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沖(中)。

第六十三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堇。

第六十四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第六十五章

道沖,而用之或弗盈也。淵兮,似萬物之宗,匯眾水,納群川,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居象帝之先。

第六十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兮若存,用之不堇。

第六十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歟!故能成其私。

第六十八章

江海所以能為川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川谷王。大國者,江海也,天下之交;小邦者,川穀也。江海納川穀,歸流入江海。大國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國,則取於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第六十九章

江海所以能為川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川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七十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者,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無爭也。夫惟無爭,故無尤。

第七十一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第七十二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薄,薄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矣,己愈有;既以與人矣,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第七十三章

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乎而大迷,是謂要妙。

第七十四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恆德不離,複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恆德不忒,複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容;為天下容,恆德乃足,複歸於樸。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無割。

第七十五章

善建德者不拔,善抱道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溥。故以道觀身,以道觀家,以道觀鄉,以道觀邦,以道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第七十六章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牗,以知天道。其出也彌遠,其知也彌少。是以聖人不形而知,不見而明,無為而成。

第七十七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八章

聖人惟道,玄德玄同;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俗人聞道,侮之。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穀,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器若樸,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始且善成。

第七十九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亡德。道(大德)恒無為而無不為;上德為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中德)為之而無以為;上義(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禮(小德)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道。

第八十章

大上,尊之而不可感知之;其次,親之;其次,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八十一章

故曰:為道者非得以明民,將以禺之也。民之難治,以其上智也。故以智治國,國之;以道治天下,人之德。知此兩者亦稽式。恆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理解道德經譯文

第一章

自然界存在孳生宇宙萬物的始基(本元、本源、本原),作為宇宙萬物依歸的本元(本源、本原、始基)。我未知其名,勉強稱其字為“道”,勉強為其命名為“大”。冀求知物,因附於知道(大、大宗、大本、本元、始基、無、夷希微、場);已經知道(大、大宗、大本、本元、始基、無、夷希微、場),得以知物;已經知物,複依歸大道,是為玄德(知道知理知法理物,如道如理如法理物,由道由理由法理物,惟道惟理惟法理物,是道是理是法理物,以道以理以法理物,因道因理因法理物,因道循理緣法理物,因道依理循法理物,依道依理依法理物,奉道奉理奉法理物,守道守理守法理物,遵道遵理遵法理物,循道循理循法理物,順道順理順法理物,從道從理從法理物,適道適理適法理物,合道合理合法理物)。杜絕脫道、失理、棄法的意識行為,結束門戶之見、逾越感性認識、通過抽象而趨向惟(有;為,是;隨從,聽從,遵從,順從)道,遵循法則居善地,終身消災免禍避凶趨吉得福祉;發動或操縱脫道、失理、棄法的意識行為,惹事生禍,妄作非為處凶境,終身不濟。見微知著是知常明事理,循道循理循法循律是因附大道的繈褓(紐帶)。用其沾光得惠,覆命複樸返本歸元循道循理循法。身心健康消災免禍不招殃咎,是因為循道循理循法循律。

第二章

依皈大道,循道循理循法,奉道之命也;弱者守柔,循道循理循法,受道之用也。宇宙萬物由大道派生,大道(場)夷希微為無物是無有。

第三章

道可道,必然是“恆道”、又不是“恆道”;道理法則可以用語言文字表達闡釋,必須效法恒久的大道,近似的相對的有限真理是又不是“完全”、“永恆”的無限真理。名可名,必然是“恆名”、又不是“恆名”;實在法(子法、名法、法律制度、規則)可制定並公佈,必須效法恒久的自然法(道紀、道法、母法、大法、道理、原理、始制、大制),實在法(子法)因附自然法(母法),實在法是又不是恒久的自然法。無形的大道,稱作宇宙之本元;大道作為本元,稱作萬物之母(大宗、大本、本元、本源、本原、始基)。所以,知(效法)道,欲以知道觀(探索研究發現)其玅(玅道,玅理,至道,至理,道理,原理,道法,法則);知(規範)物,欲以知物觀其徼(要,求,取,要求,需要,需求,求取;豪徼;歸,終極,歸終,歸本;沿襲,因襲;理則,邏輯;邊界,分界,界限,限度,範圍,範疇;實踐,實行,履行,行為,德行)。這兩者出處相同而各自佔有不同的範疇(名分),統一稱為玄德。玄德又複玄德,是發現眾物規律(事理)的法門。

第四章

致虛恆,專一守沖,達到並保持極致的虛無空明。萬物並作行,我以觀照發現宇宙萬物履行的法則(覆命)。天地萬物芸芸眾生,格物致知實踐依歸其本元(道、始基、本源、本原)。依歸本元(道、始基、本源、本原)稱作靜,靜是事物動變化中所遵循的相對靜止不變的法則(覆命),法則(規律)稱作常,遵循法則(規律)稱作明。不遵循法則,稱作妄。妄為,凶(咎,災禍,災殃),不吉利。遵循法則制定容民畜眾的禮儀法度,容民畜眾的禮儀法度因公理,公理因全理,全理因天理,天理因大道(道紀、道理、原理、道法、大法、母法、自然法、始制、大制),道乃恆,大道永恆永久。守道依法遵循規律是善,循道循理循法為善。

第五章

大(空)德之容,惟大道是從。大道(場)之為物,為無物,為夷希微,為不可感覺之物,不可捉摸。無物啊,其中有(產生)象。無物啊,其中有(產生)物。空無、虛空、虛無,其中有(存在)精理(真理、道理、道法、法則);其精理真真是本元(道、始基、本源、本原)本質的、本來的、固有的、純粹的,其中有已經應驗證明的。自古及今,自今及古,其精理不去(不離開,沒有差別),以觀眾物的始基。我如何得知眾物始基之狀呢?因道循理緣法用規律!

第六章

視之而不可見,名之為夷(無形);聽之而不可聞,名之為希(無聲);捉摸之而不可得,名之為微(隱形無跡)。此三者不可細密詰辯查究,原本混沌一體啊。“道”啊,其上無有皎(白而亮,潔白明亮),其下無有昧(昏暗不明),綿綿不絕而無以名狀,不可感知,不可具體形容,故而還原歸一為“無物”。這是沒有具體形狀的形狀,沒有具體形象的物象,這叫作惚恍。迎之而不見其首,隨之而不見其後。把握自然法則(世界萬物之法則),以禦人、禦物、禦世,以禦世界萬物,以禦現實事物。能知世界始基的,是為道紀(自然法則)。

第七章

有物渾然一體、自然生成,在天地出現以前就已經存在。寂廖、獨立、守恆,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本體、始基、本元、本原、本源)。我未知其名,勉強稱其字為“道”,勉強為其命名為“大”,大則行,行則邃,邃則依皈。人效法道,地效法道,天效法道,道效法道,道是道。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自然界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

第八章

道生萬物,德畜萬物,萬物形態各異,環境塑造事物,是以萬物莫不尊崇道而貴重德。道之尊崇,德之貴重,萬物莫不履行使命而法則大道。道生之,道畜之,道長之,道育之,道亭之,道*之,道養之,道覆之。生養萬物而道有,佑助萬物而道恃,統治萬物而循道循理循法統治,是為玄德。

第九章

道是宇宙萬物的始基,道是天下母,道是萬物母,道是大,道是大宗,道是大本,道是元炁,道是本元(本原、本源),道是始有,道是無有,道是無(數學上,可以用“○”表示無),道是一,道是大一,道是場,道是夷希微,道是萬物之奧主,道是象帝,道是穀神,道是恆,道是無名之樸,道是本體,道是自然,道是自在之物。道是始有,道是無有,大道空無,道性自然,大道字本元(本體、本原、始基、元炁),本元(本體、本源、始基、元炁)孕育相反相成的陰陽二炁,陰陽二炁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產生了融合陰陽二炁的三,融合陰陽二炁的三派生萬物,萬物是負陰抱陽的陰陽對立統一體,道為和德。人之所不美的孤、寡、不穀,而帝王以之為自稱。對於事物而言,有時損害它反而增益了它,有時增益它反而損害了它。聖人所訓教的,我也訓教之:兇暴狂妄者亡德、亡道、失理、棄法,其自尋死路。我將以之作為正教的開始。

第十章

自然希言,大道希言而教、無為而治。暴風驟雨難以持續整天整日。誰做的這些事呢?天地!天地尚且不能長久的維持狂風暴雨模式的暴*,更何況人呢?從事惟(有;為,是;隨從,聽從,遵從,順從)道者為道、同如道,叫作德;從事是(為;則;遵從,順從,效法,以為法則;適合)道者為道、同如道,叫作德。德是得道。德者,得道也,知道也,如道也,由道也,以道也,奉道也,守道也,適道也,從道也,是道也,惟道也,依道也,因道也,遵道也,循道也,順道也,合道也。從事惟道者,同德道;同德道者,道亦德之。從事亡道者,同亡道;同亡道者,道亦亡之。其通道不足夠真啊,是以道不信用之。

第十一章

世界萬物得道者,天得道得以清明,地得道得以安寧,神得道得以靈慧,容器得道得以豐盈,萬物得道得以生存,當權者得道得以為天下正。若其亡德、亡道、失理、棄法,天無法清明恐怕將崩裂,地無法安寧恐怕將荒廢,神無法靈驗恐怕將歇滅,容器無法豐盈恐怕將枯竭,萬物無法生存恐怕將滅亡,當權者無法維持統治恐怕將倒臺。貴族以民眾為根本,統治階層以人民為根基。不是嗎?當權者謙稱自己孤、寡、不穀,這不是表示以謙下守柔為本嗎?大譽無譽。所以無欲啊,貴氣若琭玉,平凡若硌石。

第十二章

勇於亡道而妄作為凶的,則依法刑教(刑罰和教治)之;勇於德道而守法不妄的,則依法救助保護之。這兩者,勇於守法不妄的有利,勇於妄作為凶的有害。天之所美、所惡、所以然,誰知其原因?所以聖人尚且躊躇疑懼感到為難。自然的法則,爭知道遵循法則而善勝,*令知道遵循法則而善應人應物,召知道遵循法則而眾人眾物自然歸服,坦然而善。大法(自然法、母法、道法、道紀、始制、大制)恢宏大度,恢宏大度而無所不包。

第十三章

法則役使實物,大道擁有自然選擇,我因此懂得循道循理循法為人、用事、為*、理物之所以有益。循道循理循法之道教,循道循理循法為人、用事、為*、理物之濟人濟卋濟天下、濟物利物、利益眾生的利益功德,天下無能及之。

第十四章

俶載形體和精神奉道(奉理奉法),能勿違背乎?專氣致柔返本歸元,能如受道保佑的元嬰乎?澄清心鏡,能澄明沒有疵乎?愛護人民、治理國家,能是道為(循道循理循法為人、用事、為*、理物)乎?精神意識思維活動,能如淵守道乎?明白四達,能是道知(知道守法循理順人)乎?生之畜之,生養萬物而道有,佑助萬物而道恃,統治萬物而循道循理循法統治,是為玄德。

第十五章

大道為法兮,大道可統治萬物兮,大道可佐助萬物兮,大道可佑助萬物兮,大道可保佐萬物兮,大道可保佑萬物兮!萬物恃道以生而大道為法行不言之教從不推脫,功成事遂而無名有。道愛萬物,道養萬物,宛若不為主,對立統一欲無欲,能夠寓大於小;萬物歸道(趨道,適道,趨向大道,歸從道統,依歸大道)而宛若不知其主,可名為大德。所以,聖人之所以能為道成大德,因為聖人始終不自以為大,所以能為道成大德。

第十六章

大道(天下母法、道法、大法、自然法、自然法則、道紀、道理、原理、始制、大制)無名(無名法;無有名狀,不可名狀)也,本質也,夷希微也,天下皆臣服(屈服稱臣,以臣禮服從君命,接受統治),天下皆服從統治。當權者若能循道循理循法理物,眾人眾物自然賓服。是道法,濟人濟卋濟天下,濟物利物,溥濟萬物,溥救眾生。是(遵從,以為法則)道法施*,普降甘露法雨,法如甘露,洽潤資生(生物、生人、生民、生產、生活),洽潤眾物眾生,洽潤眾心,洽潤人心,心田受潤。天效法道,地效法道,天地(陰陽二氣)相互配合,以普降甘露雨(適時而且有益於農事的甘雨;比喻教治之言,比喻法律*令;比喻教澤,教治、教育、教化、治教的恩澤),人民莫不遵奉法令而自由(耘田)耕耘樹藝生產勞動。遵循自然法(道紀、道法、母法、大法、道理、原理、大制)結合實際的原理制定惟道的實在法(子法、有名法、法律制度)並且公佈宣傳普法,惟道的實在法(子法、有名法、法律制度)制定了也已經有效普法宣傳教育了,所有人物也務必知道循理奉法,知道循理奉法保平安、保安全。譬喻言之,道之在天下,猶川谷水之于江海水。川谷水,江海水,水迴圈,循環往復。川谷水,江海水,皆為水,同是水。道為物,道為法;物則道,法則道。道生物,道生法;物由道生,法由道生。道生物,大道派生萬物,道是萬物之本元,道是一切物之本元。道生法,大道為法,道是萬法之本元,道是一切法之本元。本元、本源、本原、始基,卋界萬物的來源和存在的根據。一切存在物皆由本元構成,一切存在物最初皆由本元生,最終又複歸本元。道是本元(本體、本源、本原、始基),道是宇宙萬物的來源和存在的根據。大道派生宇宙萬物,大道又作為宇宙萬物存在的根據而存在於宇宙萬物。道生萬物,道是萬物之宗,道是宇宙萬物的依歸。全部存在物皆由道構成,全部存在物最初皆由道而生,最終又複歸道。

第十七章

道恆道為而(能)無不為(全知全能)。當權者若能循道循理循法理物,萬物眾生將自然化育。化育而卻出現不法妄作事,我將因道鎮靜之。因道鎮靜之,夫也將知常守法。知常守法以歸道,天下將自然大治大理。

第十八章

民眾是君人的根基,法則是眾物的統治者,是以君人終日的行為不可脫離救人助人資助人民群眾(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宗旨。雖有宮觀金闕瓊樓玉宇,怎麼處身超然?奈何萬物之王而今以身而輕天下?輕躁則失根喪本,輕躁則失法失道。

第十九章

使我堅正不移的知道遵紀守法,遵行大道,惟有持續實際施行(實行,推行;樂善好施,慈悲)是敬服。大道太平,狂妄之徒甚好亡道。朝*非常荒廢,田園非常荒蕪,(糧食和物資儲備)倉庫非常虛耗;衣著華麗,佩帶利劍,厭飫珍饈美饌,過度聚斂搜刮的財貨過剩,是為盜誇。盜誇不合道!盜誇違背大道!盜誇亡德、亡道、失理、棄法!

第二十章

人民之所以饑苦,是因為統治階層享用稅收過多、厚賦斂、橫征苛役、暴斂疲民、重稅苦民,所以饑苦。民眾之所以難以治理,是因為統治階層之有偽(非法,非正統;不合法的;竊取*權、不為人民所擁護的),所以難以治理。人民之所以輕生冒死抗爭,是因為統治階層求生往多超過限度(過度貪求生活的驕泰奢侈)過分榨取民力民財(搜刮民脂民膏),所以輕生冒死抗爭。惟(為,是,有,以,順從)道為國計民生而為*以德,是美善於重人貴生。

第二十一章

人民群眾已經不戀生畏死了,如何以死刑威嚇之?若使民眾守法而且戀生畏死,而剩餘非法妄作為凶的罪犯,我得執囚(拘捕囚禁罪犯)而依法定罪、量刑、刑事處罰之,以儆效尤,誰還敢妄作為凶?若民眾守法且戀生而畏死,則遵循自然法(道紀、道理、道法、母法、大法、原理、始制、大制)制定的循道循理循法順人民的實在法(法律制度)司職刑教(刑罰和教治)。大法無害,法司以惟道而遵從是道之法律為本職。枉法妄為代替遵循自然法制定的循道循理循法順人民的實在法(法律制度)而執威(刑罰)濫刑,是外行人替大匠而斫制;外行人替大匠(大方之家)而斫制,極少有不傷害其手足的。

第二十二章

當人民已經不畏服當權者的威壓,則人民反抗當權者威壓的威力就要來了。不要不重視人民的居處,不要阻塞人民的活路。因為當權者不厭恨人民,所以人民不厭恨當權者。所以,循道循理循法的聖人,有自知之明而不餘妄見(不自以為是),自愛而不自以為優越。因此,舍皮相而就道,抽象而趨道,通過抽象而趨向是道(為道,惟道,乃道,則道,循道循理循法,如道如理如法)。

第二十三章

踮著腳尖把腳後跟提起來的站不穩,橫行不法的不行,自餘妄見的不明白事理,自以為是的不彰明,妄自殺伐的沒有功業,狂妄自大的不長善。其之於道而言,叫做自恃的、多餘的、有害的罪行妄為。生物將厭惡之,所以有道者不居。

第二十四章

委曲詳盡則周全,有冤屈則申冤,窪池蓄水則充盈,吐故則有利於納新,輕徭役薄賦稅則能得民心,*令煩多則使人民困惑。是以,聖人奉道以為天下法。不餘妄見,所以明白事理;不自以為是,所以彰明昭著;不妄自殺伐,所以功業有成;不狂妄自大,所以能為首長。因為知道守法遵循規律爭,所以天下沒有誰能夠與之爭。古人所說的“曲則全”,豈是假話!真詮而歸之道。

第二十五章

天下惟道,惟道惟理惟法理物,始制有名,遵循自然法(道紀、道理、道法、母法、大法、大制、始制)結合實際的原理制定實在法(子法、名法、法律制度)並且公佈宣傳普法,所有人物知法守法,知法守法保平安,天下太平,天下無事,精兵簡*,裁軍退役安置,將士退伍轉業復員,退役的良馬可以用於耕種糞田,是以“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亡道,亡道、喪德、毀法、亂紀,失道、失理、失法、失度、失*,天下有事,兵連禍結,民生凋敝,兵源短缺,戰馬奇缺,懷孕待產的母馬被派往戰場,以致母馬在郊區戰場生下馬駒,所以“天下亡道,戎馬生於郊”。罪(犯法;妄作或犯法的行為;苦難,禍殃)沒有大於亡適道(亡德,沒有依歸大道,沒有適順大道,失道、失理、失法、失度)的,咎(凶,災禍,災殃)沒有大於亡德(亡道、失理、棄法)的,殃(咎;敗;禍)沒有大於不知止的。所以,循道循理循法,適道、適理、適法、適度,適度有節制的富足,恆富足!

第二十六章

功名和生命,哪個更可親?生命和財貨,哪個更重要?得與失,哪個病?過分吝惜必然致使嚴重的浪費,過多的私藏必然致使嚴重的損失。所以,循道循理循法,適道、適理、適法、適度,掌握適度原則,知足知止,不辱不殆,適度而足者不挫,適度而止者不危,可以長久。

第二十七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什麼是寵辱若驚?寵,寵愛,是對在下者因喜歡而偏愛,用於上對下,地位高的對地位低的。受寵意味著受寵者身份相對的低賤,所以受寵也是種侮辱。得寵則驚喜,失寵則驚恐,是為寵辱若驚。什麼是貴大患若身呢?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吾活身。及我身亡,我有何患?所以,貴愛以身為天下,你可寄(身在)天下;貴愛以身為天下,你可托(身在)天下。

第二十八章

三十條輻條共同輻輳(輻湊)在同一中有圓空的轂,當中有圓空的轂心空容物,容輻條共同輻輳(輻湊)在同一中有圓空的轂,有車輪的作用,有車的的功用。揉和黏土做成容器,當其有空容物,有容器的功用。鑿門戶建造室家,當其有空容物,有室家的功用。所以,有無相生,虛實相宜,有以為利,無有以為用,有空以為利用厚生。

第二十九章

知人善任者知道遵循法則,懂得自己的人知常遵循規律。克敵制勝的有力,戰勝自我、超越自我、提升自我的是強者。知行惟道循理適度行止取捨的人富足,循道循理循法知行的人有志。俶載形體和精神抱道者久,形體雖死而被人們緬懷紀念(不忘)的人精神長存。

第三十章

所得將要滿溢,不如適可而止。勉強掙扎維持的急速勁力,不可能長久保持。金玉盈滿廳堂殿,莫能守之。富貴而驕奢淫逸,是自招災禍。功德圓滿了身退讓位,是自然的法則。

第三十一章

自然的原則,也許如同張弓(把弓放在校正器具上校正,在弓上裝弦)的原則歟!偏高的就平抑之,偏低的就往上抬高之;有餘的就減之損之,不足的就補之益之。自然的原則,損有餘的以補不足的。某些人的*治主張就不宜,損不足的以奉有餘的。誰能以有餘奉天下?惟道者!是以,聖人為道為而不自恃,功成而不自居,其不欲顯擺表現其賢。

第三十二章

道是宇宙萬物的始基,道是天下母,道是萬物母,道是大,道是大宗,道是大本,道是元炁,道是本元(本原、本源),道是始有,道是無有,道是無(數學上,可以用“○”表示無),道是一,道是大一,道是場,道是夷希微,道是萬物之奧主,道是象帝,道是穀神,道是恆,道是無名之樸,道是本體,道是自然,道是自在之物。道生物,大道孳生萬物,道是萬物之本元,道是一切物之本元。道生法,大道為法,道是萬法之本元,道是一切法之本元。道是本元(本原、本源),道是始基,道是始制,道是大制,道是恆,道是法,道是法則,道是規律,道是自然規律,道是自然法則,道是道紀,道是道法,道是大法,道是母法,道是自然法,道是道理,道是原理,道是真理,道是物理。冀求知物,因附於知道;已經知道,得以知物;已經知物,複依歸大道,是為玄德。杜絕脫道、失理、棄法的意識行為,結束門戶之見、逾越感性認識、通過抽象而趨向惟(有;為,是;隨從,聽從,遵從,順從)道,遵循法則居善地,終身消災免禍避凶趨吉得福祉;發動或操縱脫道、失理、棄法的意識行為,惹事生禍,妄作非為處凶境,終身不濟。見微知著是知常明事理,循道循理循法循律是因附大道的繈褓(紐帶)。用其沾光得惠,覆命複樸返本歸元循道循理循法。身心健康消災免禍不招殃咎,是因為循道循理循法循律。依皈大道,循道循理循法,奉道之命也;弱者守柔,循道循理循法,受道之用也。道可道,必然是“恆道”、又不是“恆道”;道理法則可以用語言文字表達闡釋,必須效法恒久的大道,近似的相對的有限真理是又不是“完全”、“永恆”的無限真理。名可名,必然是“恆名”、又不是“恆名”;實在法(子法、名法、法律制度、規則)可制定並公佈,必須效法恒久的自然法(道紀、道法、母法、大法、道理、原理、始制、大制),實在法(子法)因附自然法(母法),實在法是又不是恒久的自然法。無形的大道,稱作宇宙之本元;大道作為本元,稱作萬物之母。所以,知(效法)道,欲以知道觀其玅;知(規範)物,欲以知物觀其徼。這兩者出處相同而各自佔有不同的範疇(名分),統一稱為玄德。玄德又複玄德,是發現眾物規律(事理)的法門。依歸本元(道、始基、本源、本原)稱作靜,靜是事物動變化中所遵循的相對靜止不變的法則(覆命),法則(規律)稱作常,遵循法則(規律)稱作明。不遵循法則,稱作妄。妄為,凶(咎,災禍,災殃),不吉利。遵循法則制定容民畜眾的禮儀法度,容民畜眾的禮儀法度因公理,公理因全理,全理因天理,天理因大道(道紀、道理、原理、道法、大法、母法、自然法、始制、大制),道乃恆,大道永恆永久。守道依法遵循規律是善,循道循理循法為善。大道為法,大道可統治萬物,大道可佐助萬物,大道可佑助萬物,大道可保佐萬物,大道可保佑萬物!萬物恃道以生而大道為法行不言之教從不推脫,功成事遂而無名有。道愛萬物,道養萬物,宛若不為主,對立統一欲無欲,能夠寓大於小;萬物歸道(趨道,適道,趨向大道,歸從道統,依歸大道)而宛若不知其主,可名為大德。所以,聖人之所以能為道成大德,因為聖人始終不自以為大,所以能為道成大德。從事惟(有;為,是;隨從,聽從,遵從,順從)道者為道、同如道,叫作德;從事是(為;則;遵從,順從,效法,以為法則;適合)道者為道、同如道,叫作德。德是得道。德者,得道也,知道也,如道也,由道也,以道也,奉道也,守道也,適道也,從道也,是道也,惟道也,依道也,因道也,遵道也,循道也,順道也,合道也。從事惟道者,同德道;同德道者,道亦德之。從事亡道者,同亡道;同亡道者,道亦亡之。兇暴狂妄者亡德、亡道、失理、棄法,其自尋死路。勇於亡道而妄作為凶的,則依法刑教(刑罰和教治)之;勇於德道而守法不妄的,則依法救助保護之。德道者,得道,惟道,是道,如道,順道。順道而大同,如道、如理、如法,因道、因理、因法,適道、適理、適法,至道至法至理,道統道理道治,大一統大理大治。道統者,法統也,大統也,大一統也。道治者,法治也,大治也,惟道之治也,是道之治也,為道為之治也,道為而治也,無為而治也。無為而治,道為而治也,惟道為而治也,是道為而治也,如道為而治也,循道為而治也。循道循理循法之道教,循道循理循法為人、用事、為*、理物之濟人濟卋濟天下、濟物利物、利益眾生的利益功德,惟道能及之。大法恢宏大度,恢宏大度而無所不包。大道為萬物依歸的奧主,德(循道循理循法)者的保護者,亡德(脫道、失理、棄法)者的所有者。大道(天下母法、道法、大法、自然法、自然法則、道紀、道理、原理、始制、大制)無名(無名法;無有名狀,不可名狀)也,本質也,夷希微也,天下皆臣服(屈服稱臣,以臣禮服從君命,接受統治),天下皆服從統治。當權者若能循道循理循法理物,眾人眾物自然賓服。遵行自然法則(世界萬物之法則),以禦人、禦物、禦世,以禦世界萬物,以禦現實事物。是道法,濟人濟卋濟天下,濟物利物,溥濟萬物,溥救眾生。是(遵從,以為法則)道法施*,普降甘露法雨,法如甘露,洽潤資生(生物、生人、生民、生產、生活),洽潤眾物眾生,洽潤眾心,洽潤人心,心田受潤。天效法道,地效法道,天地(陰陽二氣)相互配合,以普降甘露雨(適時而且有益於農事的甘雨;比喻教治之言,比喻法律*令;比喻教澤,教治、教育、教化、治教的恩澤),人民莫不遵奉法令而自由(耘田)耕耘樹藝生產勞動。遵循自然法(道紀、道法、母法、大法、道理、原理、始制、大制)結合實際的原理制定惟道的實在法(子法、有名法、法律制度)並且公佈宣傳普法,惟道的實在法(子法、有名法、法律制度)制定了也已經有效普法宣傳教育了,所有人物也務必知道循理奉法,知道循理奉法保平安、保安全。道統法治,德*惠民。德*循道循理循法為人民福祉。大道無親,恆與善人,大道佑助循道循理循法為善的德人,法則佑助守道依法遵循規律行善積德的德人。善者,德也,守道依法遵循規律也,循道循理循法也。德人者,善人也,得道之人也,惟道之人也,是道之人也。德法者,善法也,得道之法也,惟道之法律也,是道之法律也。德*者,善*也,得道之*也,惟道之*也,是道之*也。德人(善人)是道,守道遵循自然法。德法(善法)是道,守道遵循自然法。德*(善*)是道,守道遵循自然法。自然法是永恆永久的。人的理性可以認知、發現自然法。自然權利,理性公正,法治民主,自由平等。根據自然法的倫理學說,支配人類行為的道德規範,來源自人類的自然本性或和諧的宇宙真理;依據自然法的法學理論,法律規則的權威,來自法律規則所具有的德道權威。自然法是整個科學的思想基礎和各種具體法規的指導原則,自然法高於一切人定法和人為權利。遵循自然法(道紀、道法、母法、大法、道理、原理、始制、大制)結合實際的原理制定惟道的實在法(子法、有名法、法律制度),是道的實在法得隨著現實的變化而變化。人類社會的現存法律是實在法,實在法由於人類的認知局限和私利遮罩則是有缺陷的。實在法必須服從自然法,實在法的合法性依賴于自然法。不合于自然法的實在法不具備合法性,即“偽法非法”。偽:非法,不合法的,不合道的;不真實。偽法非法,偽法不是法,偽法不具有法律效力。人民沒有服從“偽法”的義務。實在法是可以修改、補充或廢除的,是道的實在法得隨著現實的變化而變化。法治得循道循理循法而治,如道、如理、如法,因道、因理、因法,依道、依理、依法,適道、適理、適法。德法(善法,得道之法,是道之法律)是德道之法。德法(善法,得道之法,是道之法律)是遵循大道(自然法、道法、母法、大法、道紀、道理、原理、始制、大制)的法律制度(實在法、子法)。德法(善法,得道之法,是道之法律)是法治的前提,守法是法治的保證。法治不僅是“法律之治”,還必須是“德法(善法,得道之法,是道之法律)之治”。法治所依之法必須是德法(善法,得道之法,是道之法律),必須是遵循大道(自然法、道法、母法、大法、道紀、道理、原理、始制、大制)的法律制度(實在法、子法)。不是道的法律制度(實在法、子法)是偽法,違背大道(自然法、道法、母法、大法、道紀、道理、原理、始制、大制)的實在法(子法、法律制度)是偽法,違背大道(自然法、道法、母法、大法、道紀、道理、原理、始制、大制)的偽法不具有法律效力。不是道的法律是偽法,偽法非法,偽法不是法,偽法不具有法律效力。偽裝法律的、不是道的偽法即使被被嚴格的貫徹執行,也不是法治;偽裝法律的、不是道的偽法即使被嚴格的貫徹執行,也只是“偽裝法治的偽法治”;偽裝法律的、不是道的偽法即使被嚴格的貫徹執行,也不可能實現真正的法治;偽裝法律的、不是道的偽法即使被嚴格的貫徹執行,也不可能實現真正的依法行*、依法治國。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仁最早寫作“

二”,即一豎二橫,其一為陽,其二為陰。仁:(會意。從人,從二。意思是兩個人在一起,兩個人願意走在一起,表明相互之間都有親近的要求。本義:兩個人親近友愛。)仁者,夫妻二人相親相愛也,引申為隨著親疏關係而程度相應變化的有等級差別的偏愛。上仁為宗派主義,兼有官僚主義作風。宗派,泛稱宗族內部嫡庶與大小宗支。宗派主義搞小圈子、小派別,拉攏一部分人,排斥一部分人,以宗派的利益為重的思想和行為。義:因撫養或拜認而成為親屬關係的。義氣:“為朋友兩肋插刀”的氣概;由於私人關係而甘願承擔風險或犧牲自己利益的氣概;由於個人或朋友之間的關係而克服困難承擔風險甚至犧牲自己某些利益的思想。義,是關係親近和關係疏遠的人之間的一種內外分別的行為準則,是父親與兒子、地位高貴的與地位低下的人的一種等級差別,是君主與臣子、上級與下級之間的一種辦事原則。上義為官僚主義,兼有宗派主義、形式主義作風。官僚主義,指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當官做老爺的領導作風。官僚主義的特徵是領導者脫離群眾,不按客觀規律辦事,主觀臆斷瞎指揮;官老爺做派,脫離實際,不瞭解下情,高高在上;講求官樣文章,繁文縟節;遇事推諉,辦事拖拉,不負責任;等等。官僚主義是剝削階級思想的反映。道(大德)恆道為而(能)無不為。上德為(是,惟)道為(為人、處事、為*、理物循道循理循法則事極少而功極多)而(能)無事。上仁為中德而沒出事。下德妄作而有事。上仁為宗派主義,兼有官僚主義作風。上義為官僚主義,兼有宗派主義、形式主義作風。仁義是親屬*與關係,尚仁義有宗派主義作風、官僚主義作風、形式主義作風。尚仁義則不免徇私枉法。大德是道,德是得道,仁是中德,義是下德,禮是小德,亡德則亂亡。失道而後退居德,失德而後退居仁,失仁而後退居義。棄道棄法,失道、失理、失法、失度,綱紀廢弛,欺公罔法,徇私枉法,營私舞弊,徇私舞弊,枉法營私,枉法徇私,結黨營私,所以“大道廢,有仁義”。軌:導軌;道,法則,法度;依循,遵循;比喻事物正常的規則、法度、秩序。智慧出軌,脫道離法。智慧脫道、出軌、失理、棄法、亂紀,文過飾非,訛言惑眾,害人、敗家、禍國、亂天下,所以“智慧出軌,有大偽”。六親理當和睦,倘若六親不和,就提倡孝慈敦勸六親和睦,所以“六親不和,有孝慈”。天下皆知識美之所以為美,就已經存在了與美相互對立的惡;天下皆知識善之所以是善,就已經存在了與善相互對立的“不善”。唐太宗詩曰:“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臣。”唐朝貞觀年間,天可汗唐太宗虛懷若谷從諫如流,而魏征在諫諍上最為突出。魏征曾坦白:“陛下導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龍鱗、觸忌諱也!”魏征說:“臣幸能為陛下盡力,希望讓臣成為良臣,不做忠臣。”唐太宗問:“忠臣和良臣有何差別?”魏征說:“像歷史上的稷、契、皋陶就是良臣。夏朝的關龍逄、商朝的比干就是忠臣。所謂良臣,就是能給君主提出許多好建議,且被君主採納,因而身得美名,與君共用尊貴榮譽,留名青史的大臣。所謂忠臣,雖然能給君主提出許多好建議,並勇於規勸君主,對君主忠心耿耿,但最後被君主殺戮,國家滅亡,只落個忠臣的空名。這就是二者的區別。”由此可知,“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三十三章

惑者說:棄絕聖明、拋棄知識,人民有百倍的利益;棄絕仁、拋棄義,人民恢復孝慈;棄絕技術、拋棄利益,盜就沒有了。惑者所說的這三者已是不值得文飾了!我現在有所囑咐:發現本質,抱道守法,減少私欲,杜絕肆欲妄為,有功德而無罪。

第三十四章

止於感性的五色令人不明事理,止於感性的五音令人不明事理,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遊樂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誘使人行妨(行兇;行為損害別人的利益;行為不軌)。所以,聖人秉要執本,是理性而不是感性,因此,舍皮相而就道,抽象而趨道,通過抽象而趨向是道(為道,惟道,乃道,則道,循道循理循法,如道如理如法)。

第三十五章

人之所以生也,以其友弱也;其死也,以其港畺也。草木之所以生也,以其友弱也;其死也,以其枯萎槁腐也。所以,友弱(與道之所用的弱為友)者,是生的徒黨;港畺(與失道喪德的僵化腐朽為友)者,是死的徒黨。所以,軍隊僵化腐朽了就要覆滅,草木僵化腐朽了就要折了。友弱(與道之所用的弱為友)者,處於興起過程的上升期;港畺(與失道喪德的僵化腐朽為友)者,處於衰亡過程的衰落期。

第三十六章

生命的歷程是一種遷徙的旅途,從出生即開始了通往死亡的旅途。把生命的歷程分為三個階段,生長發育的弱年佔有十分之三,(精力充沛的壯年佔有十分之四),僵化衰亡的老年佔有十分之三。人往生,行為不軌往於死地者亦有十分之三。這是什麼原因?因其求生往多超過限度(行為不軌)走向死地。聽聞善養生者,在陸地行走而不可能遭遇兕虎(猛獸)威脅,參軍入伍而不可能遭受兵器傷害。兕無所用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用其刃。這是什麼原因?因為善養生者循道循理循法得福祉消災免禍沒有死地。

第三十七章

大道為萬物依歸的奧主,德(循道循理循法)者的保護者,亡德(脫道、失理、棄法)者的所有者。善言、善行可以博取尊敬,善言、善行可以嘉人。人若不善,棄不善而從善,有什麼不好?是以立天子、設三公,雖有拱壁以先導駟馬的儀式,不如堅持進修道業。全世界之所以崇尚是道(乃道,則道)的原因是什麼呢?無非是因為:需求能夠因道而得,有罪能夠因道而免罪耶?是以,是道(乃道,則道)為天下貴。

第三十八章

唯唯諾諾與阿諛奉承,相互之間距離多少?善之與惡之,相互之間距離多少?人民所敬畏的,不可不敬畏。荒茫茫啊,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用太牢,如春祭時登臺祭祀(大一)。我獨獨恬靜淡泊,深沉未顯露跡象;渾渾沌沌啊,就如還未能咳咳笑的嬰兒;不得志啊,若無所歸。眾人皆興致有餘,而我獨若失。我若愚人心!俗人注重形象思維感性認識,昭昭然,察察然;我注重理論思維理性認識,通過抽象掌握本質,遵守法則,抽象而渾括;所以,“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安然恬靜啊,其若淵海;漂泊啊,若無止境。眾人皆有用,而我獨獨以手弄玉且如鄙師祭祀。我獨獨異於俗人,而崇尚守道依法遵循規律。

第三十九章

大道為宇宙萬物之母,為萬物依歸的奧主,為德(循道循理循法)者的保護者,亡德(亡道、失理、棄法)者的所有者。懷德大者,比如受道保佑的元嬰,*蟲不螫之,猛獸不據之,鷙鳥不搏之。赤子筋骨柔弱,而拳頭攥得緊固。赤子還未懂男女交合而生殖器能勃起,精之大也;赤子終日呼號而不氣逆,和之大也。負陰抱陽沖炁以為和是恆,守法是明,有益於生是吉祥,以神禦炁是守柔守法則保持柔韌的生命力。未壯就死,是因為亡道。若亡道,將提早死滅。

第四十章

統治人民、奉事大道,沒有比嗇更好的了。因為嗇,是說已經為道、得道、適道、服從大道(服從自然法則)、遵行大道、順應大道、適應自然;已經為道、得道、適道、服從大道(服從自然法則)、遵行大道、順應大道、適應自然,稱之為厚積德;厚積德則沒有什麼克服不了的,沒有什麼克服不了的則不知其極限;莫之其極的(惟道的)聖人可以得國而有(取得,獲得,佔有)天下;大道為天下母,道是本元(本原、本源、始基),道是大本,人民是國家根基,得道得人得天下,循道循理循法順民可以長治久安;是說深根固本順從大道,為長生久視(生命久長、長久視朝聽*、天下長治久安)的法則。

第四十一章

世之知道惟道者,微玅玄同(遵行大道而玄德而同于大道),深不可測。因為深不可測,所以勉強為之形容:預啊,若在寒冬越野跋山涉水;躊躇疑懼啊,若畏四方;莊重啊,其若貴客;厚道啊,其如道;曠然豁達啊,其虛懷若谷;渙然灑脫啊,其若冰釋;混跡啊,其若濁物;恬靜安定啊,其若海如淵;漂泊啊,若無止境;……誰能在濁世中以清靜合道撥亂反正徐圖澄清天下?誰能居安思危在天下安寧時及時改革從容地為和諧社會注入生機活力?惟道者!保乃道者,不要縱溢(過度,過分,過甚,非分)。惟不縱溢,所以能夠滌穢布新興利除弊。

第四十二章

杜絕脫道、失理、棄法的意識行為,結束門戶之見、逾越感性認識、通過抽象而趨向惟(有;為,是;隨從,聽從,遵從,順從)道;挫其豪銳(強橫兇悍)戾氣,化解其紛糾(糾紛;紛擾;禍亂),聯合統一無數有限真理的總和(合)就是無限真理,任何有限真理都具有無限真理的成分、微粒,無限接近無限真理,萬法歸道,萬物歸道,統合萬物,統一塵海,清澈透明啊似乎存在又似乎不存在,是為玄同。是以,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是以,玄同為天下貴。

第四十三章

天下皆知識美之所以為美,就已經存在了與美相互對立的惡;天下皆知識善之所以是善,就已經存在了與善相互對立的“不善”。有無之所以相生互存,難易之所以相反相成,長短之所以相互對照,高下之所以互相滿足,音聲之所以相互附和,前後之所以相互隨順,皆因恆,皆因對立統一法則。是以聖人循道循理循法為*處事,推行循道循理循法的*教,萬物並作而不殆,生養萬物而不妄自佔有,為人民服務而不恃才矜貴,功成事遂了而不居功自傲。因為沒有居功自傲故步自封,所以不失。

第四十四章

圖難事需要把大事轉化為相對容易的事;做大事需要把大事分解細化為小事。世界上的難事,必須把它轉化為相對容易的事而處理解決;世界上的大事,必須把它分解細化為小事而處理解決。因此,聖人始終不妄自尊大,所以能成其大德。輕易許諾,容易兌現不了諾言,必然寡信;把事情想的過分輕易,做事考慮不周全,必然遭受意想不到的災難。是以,聖人反復思量研究畫排憂解難,所以始終能消災免難。

第四十五章

如其安定則易持,如其預兆未然則易。事物脆則容易泮坼(碎裂),事物幾殆則容易剪滅。預兆未然,為之於未有;防患於未然,治之於未亂。合抱粗的樹木,由細小的種子發育而成;九層的高臺,由一筐筐土築起;千里的行程,從足下的舉步開始。妄為者失敗,妄執者失敗。是以,聖人循道循理循法為*用事,所以不有敗*敗事;循道循理循法遵循民意執*執事,所以不有失*失事,這是為*用事的要領。民眾從事,經常功敗垂成,沒有能夠慎終如始。若能慎始慎終,就不有敗事。是以,聖人循道循理循法順人民,以百姓心為心,從人民之所欲,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不看重勞民傷財的奢侈品;正教循道循理循法正教,遵循自然法制定實在法匡眾人之過愆,以輔(導)萬物適道適法之自由,而不敢肆欲妄為。

第四十六章

學道,滌除玄鑒,心鏡澄明,明心見性,玄同是道,循道律己,循道律物,循道而行,循道而為,少私寡欲,去偽求真,通過抽象而趨向是道(為道,惟道,乃道,則道,循道循理循法),發現本質,奉道守法。以為學(做學問)的立場,是日日有所增益,日日增益學問;以為道(則道,是道,惟道)的立場,是日日有所減損,日日少私寡欲,日日減少私欲,天天去偽求真。減少私欲又減少私欲,去偽求真又去偽求真,通過抽象而趨向是道(為道,惟道,乃道,則道,循道循理循法),乃至同道為(惟道為,是道為,循理循法循道為)。為(則,是,惟)道為而無不為(全知全能)。所以,希望理天下,恆以循道循理循法理之於未有事;如其肆欲妄為惹事生禍,則不足以治理天下了。

第四十七章

想取天下而肆欲妄為,我(預)見其失敗矣!天下是道者之器,是不可肆欲妄為的。妄為者失敗,妄執者失敗。世界萬物,或剛強,或隨和;或噓(哀聲歎息;表示制止、鄙斥、驅逐、反對),或吹(自吹自誇;吹捧);或強壯有力,或羸劣疲困;或載德,或愆德。所以,為人處世接物要去掉:過分的思想行為、奢侈的思想行為、驕縱傲慢的思想行為。

第四十八章

勿詡賢,使民不爭。尊道貴德尚法,道統德*法治,修明法制,法治清明,*治清靜。尊道尚法崇德,遵道循法選賢任能用才。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勿恃才傲物,不要自詡其賢,不要自以為可以包打天下。可以用賢,不可以尚賢。尊道崇法尚德,道統法治德*,循道循理循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護民權,維護民生,因道循法選賢任能用才,勿詡賢,使人民和睦。不看重強取會招災引禍的脫離生存與發展需要範圍的昂貴奢侈品(非生活必需品),致力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可使民眾不為盜。不輕視百姓的合理要求而尊重人民的合理需要,可使人心不亂。因此,聖人的統治,裕民而人民群眾虛心接受教治,人民群眾吃飽穿暖衣食足生活富足安居樂業,惟道志意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強身健體強骨氣修身養性循道理。法則教人民淳樸厚道積德行善,使心懷不軌之徒不敢妄作非為。為道為(為人、用事、為*循道循理循法為人、用事、為*、理物),則天下大治。

第四十九章

為道為(為*要循道循理循法為*),事道事(用事要循道循理循法用事),味道味(研究要守道依法遵循規律的用心通過閱讀和思考、觀察和實驗求得知識),……無論大小多少任何事物,以是道之玄德報之。聖人循道循理循法順人民,以百姓心為心。我主觀上認為是善者的,我以之為善;我主觀上認為不是善者的,我也以之為善,是道因玄德而報之以善。我主觀上認為是可信的,我以之為信;我主觀上認為是不可信的,我也以之為信,是道因玄德而報之以信。聖人在天下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無所偏執啊,循道循理循法順人民為天下渾括精神統一思想。百姓皆屬聖人耳目又矚目監督聖人,聖人愛民如子。

第五十章

循道循理循法正大光明的依法治國,以詭變莫測出其不意的奇大略用兵,循道循理循法理*用事而治理天下。世界上若有不必要的、過分的禁忌與忌諱,擾亂人民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秩序,人民群眾越發貧困;民間若持有超出正常範圍的武器,增加社會不穩定因素,國家滋昏滋亂;人民若推崇科學、知重技術,可以發明創造生產新事物;始制有名的法律若沒有彰明顯著深植人心,多有違法亂紀的盜。聖人說:“我循道循理循法為*,人民自然化育;我尊道崇理尚法,人民自然遵紀守法而自治自理;我循道循理循法理*用事,人民生產經營得法自然富足;我循道循理循法欲無欲,人民自然淳樸。”

第五十一章

其*循道循理循法,其民眾淳樸敦厚;其*苛察亡德、棄法、失理、脫道,其民眾狡滑缺德。禍啊,福依存隱伏的處所;福啊,禍依存隱伏的地方。反復思慮掌握其最高準則、標準,其無有正也!合法的轉化為非法的,吉祥的轉化為不祥的。人們迷惑的時間固然久矣。所以,聖人方正而不刻薄,廉明而不寡恩,正直而不放肆,榮光而不誇耀。

第五十二章

想使之收斂身心(檢點行為,約束身心),必然因為其張狂放縱;想使之柔弱遵守法則,必然因為其僵化腐朽;想廢之,必須先暫且慣縱之;想取之,必須先與之:是因為微明。友弱(與道之所用的弱為友)戰勝港畺(與失道喪德的僵化腐朽為友),魚不可脫離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外人。

第五十三章

天下莫友弱如水,而攻擊殲滅僵化腐朽者,莫能勝之,所以其無從慢易之。道之所用克制僵化腐朽,軟體控制硬體。天下稀有能知,稀有能行。所以聖人說:“受國之垢病的,是為國家元首;受國之不祥的,是為天下君。”正話宛若反語。

第五十四章

天下皆說我:道大,大而不消。因為不消,所以能大!若消,時間長了就小了。我的學說理論,極易知,極易行。天下稀有能知,稀有能行。學說理論有宗旨,為*處事有法則。因為不理會,所以不知我。知我者希,效法我者尊道貴德尚法抱樸。所以,聖人衣褐懷寶(衣著樸素而懷德)。

第五十五章

本道有三大法寶,遵循而保之:其一是慈,其二是儉,其三是“德道而循理循法”為天下先。慈母愛子而奮不顧身,慈所以能勇;儉以養德,所以能廣德;知常循法循理循道而為天下先,所以能夠為元首。假若暴虐亡道而暴戾恣睢、窮兵黷武,淫逸奢靡而妄想廣有積蓄,欺公罔法不顧百姓而妄想領導人民,死路矣!道者,循道循理循法順民,以戰則勝,以守則固,以攻則取。天子將建極綏猷(天子承擔上對大道、下對庶民的雙重神聖使命,既要承大道而立法,又要撫民而順應大道;君臨天下,建立雄偉強大的國家,安撫海內的藩屬,創永世之功業),如以道護之。

第五十六章

戰爭,兇器也。生物將戀生而惡死,避凶而趨吉,所以惟道者不可勤兵黷武。君子居則以左為貴,意味著自強不息,道統法治,德*惠民,居安思危,建立精兵保衛和平。君子用兵則以右為貴,意味著厚德載物,不得已而用兵是以救人救物為目的,摧枯拉朽,滌蕩邪祟,澄清天下。戰爭,是兇器,不是君子的器玩(玩具),迫不得已而用兵,則遵循戰爭法則以精兵突襲為上。不要美化戰爭;若美化戰爭,是樂於殺人。以殺人為樂者不可實現取天下的志願。吉祥事尊左為上,凶喪事尊右為上。偏將軍居左位,上將軍居右位,是說以喪禮處理戰事。戰爭中殺人眾多,則悲痛哀傷的蒞喪(喪葬,辦理喪事和埋葬死者);戰勝了,以喪禮處理之。

第五十七章

大國欲一統天下,必須小分封,縮減授土,縮減授民,縮減諸侯蕃邦封地,縮減諸侯蕃邦屬民,削平諸侯番邦割據勢力;使諸侯蕃邦雖有什佰人的武器裝備而又不用;使諸侯蕃邦屬民珍惜生命不肯輕易死而不背井離鄉流離轉徙;使番邦諸侯雖有舟船車輿,沒有用作舟師所乘之兵船、乘甲所乘之兵車(乘輿);使番邦諸侯雖有披堅執銳的士卒,沒有陳兵佈陣征戰沙場。國之利器不可示于外人,大國必須在人力、經濟、*治、軍事、文化、科技、教育資源等領域保有代差級別領先。假如大國使用文字書契,大國為保有代差級領先,使諸侯番邦結繩而用。複其民,免除徭役,減免賦稅,與民休息,使其甘食美服,安居樂業。大國欲一統天下,必須恩威並施,必先分化瓦解諸侯番邦割據勢力,杜絕番邦諸侯串通勾結,接壤的諸侯邦隔著(分)封(土)地的封界相望,雞犬之聲相聞,封邦的土著居民終生不相往來勾結串通、不摩擦衝突。

第五十八章

用兵者有言:“我不敢主觀浮躁感情用事,而願遵從客觀規律;不敢輕敵冒進寸步,而寧願退尺以驕縱麻痹敵軍,使其放鬆警惕、露出破綻。”是說循道循理循法遵循規律排兵佈陣、攘臂、執兵、摧敵。災禍沒有大於亡適道的;亡適道(亡德,沒有適順大道,沒有適從大道,沒有歸從道統,沒有依歸大道,沒有順應大道,沒有順應自然,沒有適應大道,沒有適應自然),就失去本道保護。互相對抗的軍隊實力相同,因受欺侮而奮起抵抗的哀兵必勝!

第五十九章

以道理勸人君:“不可以窮兵黷武於天下,窮兵黷武易遭報應。”戰爭發生的地方,荊棘滋生;大規模戰爭之後,必有凶年惡歲。善有究竟而已,不要趨於僵化。究竟而不狂妄自大,究竟而不自誇,究竟而不傲慢,究竟而不得已,究竟而不殭。未壯就死,是因為亡道。若亡道,將提早死滅。

第六十章

因道循理依法統治天下,治大國若烹調小鮮。因道循理依法統治天下,其*不神;非但其*不神,其神不傷人;非但其神不傷人,聖人也不傷人。大家彼此沒有妨礙或損害,所以其德相互趨向或集中於此。

第六十一章

和解大怨,必有餘怨,如何可為善?以德報怨,因道循理依法處置,奉行道統法治德教,依道依理依法處置恩怨糾紛、裁判是非、理訟斷獄、按律判決、懲凶罰罪、揚善安良。因此,聖人堅持法律契約論依道依理依法執法能杜絕苛*虐民。有德的德*堅持法律契約論,亡德的*苛*虐民。大道無親,大道佑助循道循理循法為善的德人,法則佑助守道依法遵循規律行善積德的德人。

第六十二章

天地公平公正不偏愛,視萬物就如祭祀神靈(道衍生的各類神,法則)儀式所用的芻狗;神靈附身于芻狗如同芻狗合道合法,神靈脫離了芻狗如同芻狗離道離法;萬物合道合法就得到救助保護,萬物離道離法就受罪受罰。聖人公平公正不偏愛,視百姓就如祭祀神靈(道衍生的各類神,法則)儀式所用的芻狗;神靈附身于芻狗如同芻狗合道合法,神靈脫離了芻狗如同芻狗離道離法;百姓合道合法就得到救助保護,百姓離道離法就受罪受罰。天地之簡法約法省刑、輕徭薄賦,其如吹奏龠器乎,心虛務虛而不理虧,使用以更加頒佈宣傳、宣法普法、宣道布化、布德布惠。過分的煩苛的*刑(*令和刑罰)使氣數窮盡,不如執一守沖(中正)。

第六十三章

遵行道法,天下適。適道(趨道,歸道,趨向大道,適順大道,適從大道,歸從道統,依歸大道)而無害,安居樂業、和平安寧、太平無事。音樂與美食,過客為之止留。道顯露於感覺器官(包括口、舌、鼻、耳、眼、身,等等),清淡啊其無味,視之而不得見,聽之而不得聞,用之而功用無窮。

第六十四章

大成(無成而無不成)若缺,其功能不可能衰竭。大盈(無盈而無不盈)若空,其功用不可能窮盡。大直無直若曲;大巧無巧若拙;大辯無辯若訥。法則控制事物動,冷靜理性克制浮躁狂熱,清靜合道為天下大治。

第六十五章

大道空無,而因之有大盈無盈若空。淵啊,如萬物依歸的本元(大宗、大本、本源、本原、始基)、宗奉的奧主——大道,匯納群川眾水(群有眾物),挫其豪銳(強橫兇悍)戾氣,化解其紛糾(糾紛;紛擾;禍亂),聯合統一無數有限真理的總和(合)就是無限真理,任何有限真理都具有無限真理的成分、微粒,無限接近無限真理,萬法歸道,萬物歸道,統合萬物,統一塵海,清澈透明啊,似乎存在又似乎不存在。我不知有什麼實物處在大道之先。

第六十六章

大道無始無終、無生無滅,是為天下母(本原)。大道(天下母)派生宇宙萬物,是為宇宙萬物的本原。綿綿不絕啊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渺渺虛無,有而若無,實而若虛,無處不在,功用無窮。

第六十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天地為萬物而不僅僅為自己而生,所以能夠長生久存。是以聖人把自身利益置於人民利益之後而身受人民尊崇;獻身於奉道奉理奉法順民而*通人和。一定因其私無私啊!所以能夠成就其私!

第六十八章

江海之所以能為川谷王,因其謙下包容、兼畜納下、善為群川眾流的歸宿,所以能為川谷王。大國若江海,居天下群川眾流派合(水流匯合)處;小邦若川穀。江海匯納群川眾流,群川眾流歸江海;群川朝海,眾流歸海,歸流入海。大國為歸宿而下小邦,則得小邦;小邦以歸流投降於大國,則趨大國。所以,有謙下包容恩澤下布以得,有投降而得。大國不過欲兼併天下、兼濟天下、大化天下、畜德養民、化育人民,小邦不過欲入朝趨奉君人。雙方各得其所欲,大者應當謙下包容恩澤下布、慊下(為人民造福,滿足人民合理需要)、兼下(兼併天下,兼濟天下)。

第六十九章

江海之所以能為川谷王,因其謙下包容、兼畜納下、善為群川眾流的歸宿,所以能為川谷王。是以聖人要居上統治人民,必須為人民群眾代言,為人民福利;要居上領導人民,必須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將自身利益放在人民利益之後。所以聖人居上而人民沒有沉重的負擔,居上而人民不妒忌,所以人民樂於推舉而不感覺厭煩。因其以道以理以法遵循規律爭,所以天下沒有誰能夠與之爭。

第七十章

上德若水,德濟天下。水德,濟人濟物利用萬物而無爭,置身在眾人所難以理解的憋屈窩囊處境,所以水近於道。分別事理使各得其所永居守道依法遵循規律的合宜位置、合理範圍,精神意識思維循道循理循法而如淵,人際交往循道循理循法而大仁,*令循道循理循法而大信,*循道循理循法而大治,事循道循理循法而任用賢能,行動循道循理循法而把握時機,……是為道爭。以道爭,是以有功德而無罪。

第七十一章

善行無有轍跡,善言無有瑕謫,善數無用籌策,善閉無用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用繩約而不可解。知道為士者守道依法遵循規律,不武斷;知道作戰者守道依法遵循規律,沉著冷靜,不怒;知道勝敵者守道依法遵循規律,不戰而屈人之兵,不與;知道用人者,為人謙下,為下屬著想,為人民做事,……這是循道循理循法爭無爭之德,這是使賢用人的能力,這是代表大道統治世界的最高準則。

第七十二章

質樸之言不粉飾,粉飾之言不質樸。同于大道者不可辯駁,可辯駁者不同于大道;知道者不薄德,薄德者不知道。聖人循道循理循法順民,積不積而無不積,既以佑人助人為人民服務矣,而己愈有;既以佑人助人與人矣,而己愈多。自然的原則,濟卋利物而不虐人害物;聖人的原則,濟卋利物而不與民爭利。

第七十三章

聖人恆知道救人助人,知人善任,人盡其才,所以沒有廢棄的人;恆知道救物用物,知物之屬性而善用,物盡其用,所以沒有廢棄的物,這是恆德(恆知道守法遵循規律)。知道者是未知道者的師長;未知道者是知道者的資源。不尊敬師長,不愛護資源,雖智偽而失大本(道),這是重要規律。

第七十四章

遵循雄和雌的對立統一,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對立統一的辯證法則大道而不脫離,覆命複樸返本歸元依歸大道而為天下母繈褓裡的嬰兒。遵循白和黑的對立統一,為天下法;為天下法,對立統一的辯證法則大道而沒有差誤,覆命複樸返本歸元依歸無名(無名法;無有名狀,不可名狀)的終極大道(天下母法、道法、大法、自然法、自然法則、道紀、道理、原理、始制、大制)。遵循榮和辱的對立統一,制定天下的禮儀法度;制定天下的禮儀法度,對立統一的辯證法則大道而趨於完善,覆命複樸返本歸元依歸大道(天下母法、道法、大法、自然法、自然法則、道紀、道理、原理、始制、大制)。大道派生萬物,聖人因道循法使物用人量才器使而為元首,是以大法無害。

第七十五章

善建德者堅韌不拔,善奉道奉理奉法者永不脫道違理離法,子子孫孫得以祭祀不輟。遵循大道修身養性,其德是本原的本性的;遵循大道治家,其德是餘德;遵循大道治鄉,其德是長德;遵循大道治邦,其德是豐德;遵循大道治天下,其德是溥濟萬物、溥救眾生的溥德。因此,依道規範治身,依道規範治家,依道規範治鄉,依道規範治邦,依道規範治天下。我如何得知天下之所以然呢?因道循理緣法用規律!

第七十六章

結束門戶之見,通過抽象而趨向是道(惟道,循道循理循法),逾越感性認識而達到理性認知,以知天下;結束門戶之見,通過抽象而趨向是道(惟道,循道循理循法),逾越感性認識而達到理性認知,以知自然法則。其違背大道的愈多,其知道的也就愈少。所以,聖人通過抽象而趨向是道(惟道,循道循理循法),逾越感性認識而達到理性認知,循道循理循法為人、用事、為*、理物而建德成道。

第七十七章

知道守道依法遵循規律,奉道承德矣,奧主佑助矣;不知道而自以為知道,有病矣,有害矣。聖人不病,因為他除病而治未病。因為除病而治未病,所以不病。

第七十八章

聖人惟道(有道,為道,是道,如道如理如法,循道循理循法),玄德玄同;上士聽聞道法,勤懇的遵照履行之;中士聽聞道法,似懂非懂,或許聽從,或許不聽從;下士聽聞道法,大笑之;俗人聽聞道法,侮之。所以,建言(立說)有之:明白道理恍若糊塗,進道如依歸,太平大道恍若崎嶇,尚德如浴德,大德若不足,健康的德恍若薄不厚道,質樸真恍若浮薄不淳厚,大白無白若黑,大器無器如道,大方無方無邊,大音無音無聲,大象無象無形,道(夷希微)無形無聲(無有名狀)而隱秘不可名狀。惟道者,知大道而成大德。

第七十九章

上德者自認為缺乏德,致力於行善積德,所以有德;下德者自以為不缺失德,不行善積德,所以亡德(喪德、失德、缺德、乏德)。道(大德)恆道為而(能)無不為。上德為(是,惟)道為(為人、處事、為*、理物循道循理循法則事極少而功極多)而(能)無事;下德妄作而有事。上仁為中德而沒出事。上義(下德)妄作而有事。上禮(小德)妄作而沒有誰應和,就捋臂揎拳而動手摧殘之。所以,失道而後退居德,失德而後退居仁,失仁而後退居義,失義而後退居禮。禮,忠信暫時的棲止,可又是昏亂的起首;成見,有著道的光華,可又是故步自封愚昧僵化的讬始。所以,大丈夫處厚居實,當厚德而不薄德,當實而不浮華,任實而自然。因此,舍皮相而就道,抽象而趨道,通過抽象而趨向是道(為道,惟道,乃道,則道,循道循理循法,如道如理如法)。

第八十章

大道奧主(道治),百姓尊奉之而不可能感性認識之;較道治差一等的統治者(德治),百姓親近之;較德治差一等的統治者(仁治),百姓讚美之;較仁治差一等的統治者(義治),百姓畏之;較義治差一等的統治者(禮治),百姓侮之。其通道不足夠真啊,是以有不信啊。悠然啊,聖人奉行道統德*法治民主;功成事遂了,人民群眾皆說“我自由、自在、自然”。

第八十一章

因此說:為(則,是,惟)道者必須教人求真向善,教人民群眾知常遵紀守法,必須教人民群眾廉隅守節,品行端方,思想端正,為人正直,作風正派,做事嚴謹細緻。民眾之所以難治理,是因為尚智偽(統治階層智偽,民眾崇尚智偽)。所以,以智偽治國,是害國虐民禍害眾生的*蠹*;因道依理循法治理天下,是利國益民造福人民的德*善*。知識此兩者也是稽法(辯證治理理則,至道至法至理,循道循理循法理物)。對立統一的辯證稽法(辯證治理理則,至道至法至理,循道循理循法理物)是為玄德。玄德邃矣大矣,與眾人眾物依皈大道(奧主)矣,然後乃至順道而大同,如道、如理、如法,因道、因理、因法,適道、適理、適法,至道至法至理,道統道理道治,大一統大理大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