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再读道德经如何理解老子说的道 [复制链接]

1#
关爱儿童白癜风患者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26/content_20140182.htm

“以老解老”是解读老子《道德经》的基本方法:一、用老子的原话解释老子提出来的概念;二、用老子的概念来解读《道德经》原文;三、用老子的思想逻辑来论证老子的基本主张。按照矛盾律:“任一命题不能既真又不真,对两个反对或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承认它们都是真的,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老子的基本主张必然是符合中心思想的,老子的思想必然是符合原文注释的,我们努力将文字的注解、章句的释义与老子思想、主张进行逻辑上的论证,如此对《道德经》的解读必然是趋于老子原旨真义的。

“道”是《道德经》中最重要的哲学概念之一,笔者将全文有关“道”的论述进行统计归类,从而得出老子对道的基本定义有四个方面:一是本源,二是动力,三是规律,四是准则。我们认为:无论是是参考甲骨文字形字体的流变,还是援引四书五经中的注释,所得出来的结论均不如“以老解老”更贴近老子本意。

一、本源

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40、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4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62、道者万物之奥。

二、动力

09、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39、万物得一以生。……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51、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之。养之覆之。

34、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三、规律

25、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32、道常无名。

34、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40、反者道之动。

42、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73、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77、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79、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81、天之道利而不害。

四、准则

9、功遂身退,天之道。

14、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15、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2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2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81、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我们通过如上的的梳理,可以得出结论:道在天地万物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天地万物因道的存在而得以自然生成,“似”、“或”、“可以为”等不确定的描述将道归为天地万物的开始(始)和本源(母)。在道的作用之下,万物得以生长繁衍,道同样是天地万物生长成消的规律。人与道的关系是“法”,从天地自然万物之中发现规律,顺应规律而从事,便是“无为”的真谛“辅万物之自然”。

然而难以解释的是“30、不道早已”、“53、非道也哉”的记载,既然道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不道”、“非道”的现象呢?难道还有事物可以脱离“道”的作用而存在?我们从老子的基本主张中得到答案,全文中75个“道”字,说的并不是同一个内容。正如“1、道可道,非常道”一句中包含了两个道,一个是客观存在的道,一个是主观认识的道。二者之间有那些区别呢?

首先客观的“道”是“21、恍兮惚兮……窈兮冥兮……”的一种存在,其特点是:“14、视之不见名……听之不闻……抟之不得……”,也就是说道的“本体”是无法通过五官感知的,但是“21、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人们可以通过其中的“象”、“物”、“精”来认识到“道”的存在,这种形而上的认知无法直接通过语言来描述“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为了传播这种认知,只能是“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其实“道”的名称是“大”,“道”是它的表字。

而主观认识下的“道”是可证可循的,8、“上善若水。”水的处下、不争,具有“道”的品质,故此“几於道”。32、“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江海善下、不争,具有“道”的品质,故此能成“66、百谷王”。圣人取法所认识到“道”的特点,于是总结出“81、圣人之道为而不争”。“66、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我们很显然的看出来以问题,江海、水、道是没有目的的,是率性自然的,是本来处下的;而人不同于万物,人是有目的的。“25、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7、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笔者梳理出来老子两大价值观,一是“成”,二是“久”。纯粹的客观存在是没有意义才,因为没有人去思考它的意义,没有人赋予它意义。故此在客观存在之外,人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在于赋予其价值。而老子的基本价值观,一是来源“7、天长地久”,继而由身推国得出“59有国之母可以长久”的*治主张来,二是来源于“41、夫唯道善贷且成”,而“77、功成而不处”又是基于“久”的思考。有了价值观,便有了评价的标准。于是有了“30、物壮则老,是谓不道”的评价,因为“76、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壮”的结果都是不ji成,不符合基本价值观,故此“不道”。而“53、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违背了“59、治人事天莫若啬。”的“有国之母”,从而导致了国家的不长久,故此“非道也哉”。

我们再回到主题:什么是“道”?至今笔者还没有总结出令自己满意的答案,天地开始的开始?万物究竟的究竟?天下共同遵守的道理?为人处世的准则?没有一句话可以概况“道”的具体内涵,只能分成好几个方面,分别来“论道”。在天地生成本体论中的“道”,在万物生长成消中的“道”,在治国修身中的“道”,在为人处世中的“道”,以及无所不在,无以言表的“道”。我只能分清楚此道非彼道,讨论治国修身的“道”与生成天地的“道”不能混淆,人事之“道”和物理之“道”不能混淆,主观认识的“道”和客观存在的“道”不能混淆。能回答的,仅此而已,那些振振有词而以某一事、某一物而给“道”下定义的结论,必然是以偏概全之论。

极简史:《道德经》的来龙去脉

浅谈《老子道德经》的读法:旧书不厌百回读

再谈《老子道德经》的读法:熟读深思子自知

转载请注明出自

插图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先联系作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