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与树形哲学之第七章天长地久 [复制链接]

1#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起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人呼吸着天之气,吃着地生长的花草动植,而后人才能生存下来。某种意义上讲世间一切生灵都是食天地之利而后生,同时众生死后亦会复返于天地。天地得万物之复返却不会积而不用,而是复予于万物。如此天地生万物,万物又复返于天地,天地予万物,万物予天地,二者循环往复,故而变化无休无止,是以天长地久!从天地的角度看,天地能得而复予,故能长久也。

天地予万物,故言其“不自生”,天长地久,故言其“长生”。是谓“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情乃人行为之道,所以世人行事必然趋利避害。吃饭时人人都想走在前面,挑好的吃。所以前面的人吃的好,后面的人吃的不好,故而人人争先,人人都不愿意别人在自己前面。但是圣人走在前面,却最后享用,如此圣人走在前面却不会损害众人的利益,所以众人都愿意他走在前面。人们愿意圣人走在前面,不是因为喜欢圣人,而是喜欢利己。圣人能身先,恰恰利用的人之情啊!这叫用道。予利于人,故能得身先,这就是予与得的关系。

“外其身而身存”

人皆好逸而恶劳,但若完全顺从身体的喜好,不进行适度的运动,那么人也不会健康长寿。

克制身体好逸之心,既是“外其身”。健康长寿既是“身存”。

人心欲得,但欲取必先予,予而后能得。

圣人予利于人,而后得身先。予于身,而后得身存。这就是予与得的关系,是以圣人“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以无私——予;成其私——得。二者一个是行事手段,一个是行事目的。

天地予万物,而后得万物复归于天地,二者又是一予一得。予之不停,得之就能不停,得之不停故能长存,故而得而复予是谓长久之法。

老子虽然尚予,但予与得是同等重要的,能得之予,才是老子所尚。故而满大街撒钱,漫无目的的予,其予无得,非老子所尚。

故而圣人行事以根求果,圣人以“予”为行事手段,来实现“得”这个行事目的。老子所予之对象必然与自己欲得之目的构成根与果的关系,予于根而后得其果,这才是完整的“予”。予与得、根与果必须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不能孤立的拿出来谈。

一件事必须要与圣人的目的构成根与果的关系,如此圣人才会“予”——予于其根!

万物死后复归于天地,所以万物乃天地之根;人心欲得,所以后其身乃身先之根;动静有度,故而外其身乃身存之根,而后有予万物、予人、予身,再然后得天长地久,得身先,得身存,这才是由“予”到“得”的完整过程。若是不能身先,不能身存,你说圣人还会后其身、外其身么?

再者老子由天地之予说到人之予,天地是没有生命的,人却是有生命的。所以天地能以不自生为界限去付出,但人若是模仿天地也以不自生为界限来付出,那就是在残害自己的生命啊!所以就“予”而言,天地可以付出一切,但人不行,人要先满足自己的生存,然后多出来的东西才是可以用来付出的。

知“予”之因由,知“予”之界限,是谓知“予”。知予而后能得,得而复予而后能长久。只予而不得,只得而不予,皆非圣人所尚。

参考:道德经与树形哲学之说变化道德经与树形哲学之说“天门开阖”道德经与树形哲学之说“物或损之而益”道德经与树形哲学之说“夫唯不欲盈,故能弊而新成”道德经与树形哲学之说“恒常”道德经与树形哲学之说“为道”道德经与树形哲学之说“涤除玄鉴,能无暇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