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问答第2章老子易学思想中的阴阳 [复制链接]

1#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老子把《周易》卦象和卦名称为“道”和“名”,并提出了用六爻卦卦象才能读懂六十四卦的易学思想。第二章老子又从周易筮卦社会属性的角度探讨阴阳思想,认为万事万物有阳必有阴,阴阳即对立又互相依存,纯阴或纯阳都不利于社会的长久发展。《道德经》是老子对《周易》卦思想的解读和发展,是按照《周易》通行本排卦顺序编写的,本章是对《乾》卦思想的阐释。我们解读本章应弃用王弼本,紧扣《乾》卦和阴阳观,才能正确理解老子思想。

本章注文在前面依照王弼本已发表,现按德经解读的问答格式以竹简本为据重新撰写注解。

杨吉德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

问:王弼本此句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按王弼本大致有两种解释,一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就变成丑了。另一种是:有了美的观念,丑的观念同时也产生了。哪种说法对呢?

答:这两种说法看似都有道理,问题是,这是建立在王弼对原本文字改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比战国时的竹简本,王本增加了两个“斯”,而且“已”要通“矣”解,“斯恶已”:就变成丑了,或解为:就显现出恶来了。这样看上去很容易理解。但按竹简本,没有“斯”,只有“恶已”,这两种说法就不成立了,不能为了方便自己理解而对原经文随便添加字词。

周易说解京东好评率93%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33.7购买

我们首先要明白为什么写美、恶?其实这是老子在阐述《周易》筮卦中的阴阳关系,阳为美,阴为恶。为何写“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这与《周易》第一卦乾卦有关,乾卦六爻皆阳,没有阴爻,故以“美”为正论,看到的全都是美而没有丑。

“恶”与丑同义。“已”停止。“恶已”,丑不存在了。乾卦六爻皆阳,只有“美”“善”存在,“恶”“不善”是不存在的。尤其是简本的“此其不善已”,意思是这里面包含的不善也不存在了。说明从理论上“不善”应该是存在的,由于人们只看到了善,就没有了不善。

这样说看似老子提出了一个正论,其实这是一个反论。为什么是一个正论形式呢?是因为前面写了个“天下”,“天下”不是泛指天下之人,而是王治之天下,表示这种理论是正统思想。前一个“美”是上面确定的标准,后一个“美”是人们遵行之美;“善”是由于对美的理解形成了一种共认为好的品行概念。说其是反论,是因为后面的句子都在论证这种观点的不足,老子不赞成单极思维,美与恶不能完全排斥。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

问:这句话是对正论的反驳吗?

答:是的。老子从三个方面提出反驳:一是思想意识;二是自然形象;三是意念理论。这句话是从思想意识方面讲的。“有,无之相生也。”现有的事物是从没有而生成的,或者说你有,是因为别人没有而生成的。“难,易之相成也。”事情难做,是因为许多事情容易完成而形成的对比。有无、难易是通过思维活动意识到的。

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呈也。

问:本句是否从形象理论来反驳单极思维?

答:对,说其长,是因为有短的映衬出来的。说其高,是因为有低下而呈现出来的。

世传本皆写为:“高下相倾”;帛书本为:“高下之相盈也”;竹简本为:“高下之相浧也”。浧假呈,呈现之意,高出来为呈。

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堕也。

问:王弼本:“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音声之间、前后之间是不能加逗号或顿号的,表示两者的互动关系,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本文在以上句子中为什么要加逗号呢?

答:这就是老子原本和王弼本的区别。这些句子中都有一个“相”字,如果按交互作用来理解,中间是不需要加逗号的;如果按一方对另一方施加作用,中间就必须加逗号。比如“相国”,是辅佐国君的大臣,“相”的作用是单向的。

由于本章立足于乾卦来论述阴阳关系,老子文中讲的很简单,把美、善放在主位,论述美善的生成,“相”就是单方面施力的,是恶促成了美;王弼为了演绎成双方互动,把认为不适合的字加以更改,使“相”变成了互相作用。竹简本“高,下之相呈也。”只能下把高呈现出来,而高不能去呈现下,王弼便改“呈”为“倾”,两者便可以互相映衬了。简本:“先,后之相堕也。”后面的因为落伍了,才使前面的显现出来,王弼改“堕”为“随”,意义就发生了转变,但这种转变还是出现了问题,只能是后面的跟随前面的,而前面的不能跟随后面的,两者失去了互动性。所以我们应当分清主体和客体,主体的美是客体呈现出来的。

“声”是自然发出的声响。“音”是美妙之声,如《白虎通·礼乐》:“八音,一说笙、祝、鼓、箫、琴、埙、钟、磬也。”《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音和声是有区别的,音起而声和,是声来附和音,显示出了音之美妙,而不会音去附和声,故“音,声之相和也。”

这六组关系说明倡导美而消灭丑是不适宜的,没有了丑,又怎么知道美在哪里呢。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问:一般认为“圣人”指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无为”是不妄为,顺其自然。是不是应该这样理解?

答:首先老子不会说自己是圣人。如果圣人是理想人物,他不去作为,别人怎么知道他是圣人呢?所以这样说很矛盾。如果圣人是统治者,他不去努力经营自己的国家,国家不就灭亡了吗?为什么列国要合纵连横,就是弱国想尽一切办法不被强敌吞并;而强秦则千方百计去削弱列国以实现吞并之。如果说“不妄为”,“妄为”的具体指向是什么呢?如果是在大一统的前提下讲顺其自然,那就是在西汉之后出现的思想,不是老子原本思想,所以“无为”不应该概念化。

《道德经》中的“圣人”是有积极成就的统治者,如商汤、武丁、周文王、周公,这在各个写有“圣人”的章节中都有具体指向,需要我们仔细甄别。一般“圣人”多指周文王,本章应该指周文王,究竟言何事迹不清楚,总归还是围绕着“无为之事”而言的。

此“无为之事”指前面所讲的有、难、长、高、音、先,不做此六强之事。文王在商纣王面前不显示自己力量,在大臣面前不高高在上,在民众面前不强推自己主张,是真正的圣人风范。《周易·乾》:“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即不居龙前,使群龙各展其能。《周易·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爾靡之。”与下属同声相和,同甘共苦。文王在《周易》中的论述可以看作是老子本章“无为”的依据。

“行不言之教”,圣人不强推自己的思想,而是将这些思想融合进民风民俗之中,使民众自觉的遵循。“教”指教化,使民众在群体生活中受到规则的教化。

万物作而弗怠也;为而弗志也,成而弗居。

问:帛书乙本为:“万物作而弗始”;王弼本为:“万物作而不辞”;竹简本为:“万物作而弗怠”。廖明春简本释文为“怠”。一般认为应该为“始”,即:万物兴起而不首倡。这种解释未免过于虚无,只能去凭空想象。究竟何为“万物”?怠、始、辞究竟哪个为准?

答:我认为廖明春的释文是对的。作为学习和注释《道德经》的人,对原文不理解就去改动文字,是不严谨的。这种不严谨从帛书乙本就开始了,到了王弼更是登峰造极。而作为写作者老子却是言之有据的,关键是我们要知道老子写作的思路在哪里。“万物”指的是什么?指的是《乾》卦的六个阳爻。以六爻喻万物,阳升阴降,六阳皆作,即为“万物作”。请注意,整部《道德经》只有这一处写“万物作”,因为只有《乾》卦六爻皆阳。

“怠”为懒散、松懈。“弗怠”,不松懈。《乾·象》:“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即为“作而不怠”(《周易》大象原为周公所写。对各卦象辞的详解请参阅《周易说解》,杨吉德著。)“万物作而弗怠”,万事万物兴起而不停歇。这样就与传统理解正好相反,如果不紧扣阴阳和《乾》卦,任何解释都会偏离主题。

问:帛书甲本:“为而弗志也”,与竹简本同;乙本:“为而弗侍也”;王弼本:“为而不恃”。传统多以“恃”解,志和恃有何区别?

答:王弼的“恃”字产生了很多误解,如一译文:“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余解大体如此。此“万物”不是社会万物,而是自然万物。谁有这个能量去“作育万物”,是圣人吗?这样是解释不通的。“为”的主体是“万物”,“万物”即万事,指《乾》卦的六个阳爻。不同的爻位代表不同的地位和不同的事业,大家都在“作而不怠”,此为“为”。“志”为心愿。“为而弗志也”,不要单纯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去作为。战国时期,许多学士为了自己飞*腾达,鼓弄口舌,四处游说,像苏秦、张仪之流,以纵横之术,实现了身佩相印,却搅得天下不安。虽然这是老子之后的事例,之前的例子也层出不穷,此即是老子要告诫的:“万物作而弗怠也;为而弗志也。”

“成而弗居”,成功了不要居功自傲。《乾》卦:“上九亢龙,有悔。”亢龙为功成名就、居功自傲之臣,亢龙则有悔。

天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问:诸本皆为“夫唯弗居也”,唯有竹简本写为“天唯弗居也”,学者皆以“夫”字解之。怎样看待简本之字呢?

答:刘信芳先生对“天”字的看法是:“诸本作‘夫’,字形之误也。‘天’不欲占有、囤积万物,此万物之所以不违失于‘天’,是圣人之‘弗居’云云,乃效法于天也。或谓‘天’乃‘夫’之误字,非也。”我赞成刘信芳先生释为“天”的观点,但对于“天”的概念他仍是不清楚。

为什么从帛书甲本就开始将“天”错改为“夫”,是因为不知道“天”字乃为龙眼,不管是“圣人”还是“万物”,都要归结在“天”的概念之中。弄清楚“天”的主体,就把整个章节都能串连起来。

《乾》卦是什么?是由两个天卦组成的。“乾”怎么讲?就是上升之意。是谁上升?象辞:“天行健,”以天指太阳,是太阳不断运行。万物生长靠太阳,世间功绩没有大过太阳,但太阳仍然每天运行不息。“弗居”有两义:一是不停;二是不居功。“天唯弗居也”,太阳唯一做的是不停息。“是以弗去也”,这样才不会离开他的天空。所以卦辞讲:“乾,元亨利贞。”

由此可见,读懂本章有三个基本原则:一是要依据竹简本;二是要参照《乾》卦卦爻辞;三是用正确的阴阳观审视《乾》的六爻卦象。老子以《乾》卦思想论述自己的社会观,显得更加深刻。

今译

天下都知道那种美的事物是美的,丑的便没有了;都知道美的就是好的,这里面所包含的不好的就没有了。

之所以有,是从没有而生成的;完成的艰难,是一些容易完成的事映衬出来的。

说其长,是站在短的角度来看的;说其高,是由下面呈现出来的。

美妙的音乐,是从单调的声音中烘托出来的;走在前面,是因为后面的落伍了。

所以圣人避免把自己显现出来,而且不向民众推行自己的思想就可以起到教化作用。

万事万物兴起而不歇息,作为而不为了个人志向,获得成就而不居功不前。

太阳唯一做的是不停息,这样才不会离开他的天空。

附:《周易》乾卦卦爻辞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