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第三十章讲解 [复制链接]

1#

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

按照“道”的原则辅佐君王的人,不依靠兵力来称霸天下。穷兵黩武这种事不仅不会带来好处,反而会很快遭到报应。*队到过的地方,荆棘横生。大战过后,必定会有荒年。

善于用兵的人,只要取得胜利的目的就算了,不会以兵力强大来耀武扬威。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因此而自尊自大;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因此而夸耀;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因此而骄傲;即使达到了目的,也认为是不得已而为之;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逞强。

事物发展到盛状就会走向衰亡,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会很快走向败亡。

解析:

这章讲如何看待兵力的强大、如何正确地使用兵力,主要在于议兵。本章分三段说明:

第一段,按照“道”的原则来辅佐诸侯王的人,考虑的首先是如何让百姓的生活好起来、国家稳定,并不是依靠兵力来称霸天下。用兵打仗在古代的说法打的是钱粮,钱粮的创造者是耕地的农民。农民一边要打仗、一边要种植粮食,这样在生产力低下的战国时代农民的生活质量就会下降,百姓穷了,国家也就弱了。

经常依靠武力称霸的人会得到什么报应呢?“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之后,必有凶年”。这句话基本成为了人们的口头禅,因为当*队到来,这里就要开战,种地的农民有的当兵吃粮、或为*队运输做后勤、有的为了保命领着妻儿老小逃难成为流民,地也顾不上种了,而一场战争的时间有的很长。这样就是最好的良田因为长期无人打理,也会长出荆棘、杂草纵生;古代的*队大多为了*粮,在经过的地方出抢劫粮草满足*需,强迫经过之处的自耕农为他们服务,农民们没有了种地的条件,为了生存下来同样会出现抢劫别的农民的现象。没有人种地,到处是抢劫粮食的人,诸侯国为了战争根本顾不上战争区域农民的死活,到处出现浮尸遍地的现象,所以说“大*之后,必有凶年”。

第二段,用兵首先要搞明白用兵的目的,因为刀兵会造成“荆棘生焉”,“必有凶年”,运用刀兵的目的在于防御、保护国家的安全,只要取得胜利就行了,如书中描写的白起的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的行为是残忍过分的行为,超出了护卫的范围,这种残忍的行为是老子所不提倡的。

希望的用兵的方式和目的是这样的: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不耀武扬威、不觉得自己兵力强大就了不起,这样内心就会存在善良;也不会因打了胜战而夸耀自己,不认为自己指挥能力的强大而成为别人顶礼膜拜的对象,只是希望自己做到了让百姓的生存环境没有受到伤害、自己的国家是完整的;也不会因为自己出兵打仗战胜对方而骄傲,应该认识到出兵带来的对百姓的伤害、国家所付出的代价,自己只是减少了对百姓的即将带来的更大伤害、减少了国家所付出的代价而已,不能因为打了胜仗就觉得自己很有能耐、可以战胜任何一个对手。要知道打仗是不得已而为之,在打仗的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士兵不抢劫、做到减少扰民,而不是觉得所有百姓都必须为他服务,只有自己是高高在上的、是战神。打仗只需要取胜就行了,而不可逞强,不可以觉得自己打了胜仗就继续攻打对方。中国有句话是穷寇莫追,打了胜仗继续追击的大多最后是失败了,因为将对方逼到走投无路时对方反击的力度是很强的,对方为了保护自己不惜一切代价而反击,这时自己带领的是骄兵,中国有句话是骄兵必败。所以打仗取胜就行了,不要过分逞强。

第三段,事情发展到盛壮、达到极点时会走向衰落。因为一方面自己觉得了不起放松了警惕,觉得自己了不起了,这样在做法上就会出现很多的失误,对失误在心里总是觉得没关系,自己很强大、不会有大的影响的,正因为这样就会很快走向衰落;另一方面,物壮则老,树木长成材了就有人看到它可用的材料去砍伐。对于人类也一样,在达到盛壮之时,别的人或国就会惦记你,如何占有你的财富而取代你,如果这个时候不具有警惕性,那么就必然走向衰落。

老子希望即使用兵也要符合“道”的精神和内涵,做到谨慎、规矩,知道用兵的目的、达到目的就行了,不以兵强;不以打了胜仗而了不起,反而因记得打仗造成的伤害,这是对用兵者的希望和要求。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