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讲述老子对当时时弊的 [复制链接]

1#

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译文:

假如我稍微地有了认识,行走在大道之上,唯一担心害怕的就是走上歧途。

大道十分平坦,可是有的人偏要舍弃大道而寻觅小路。朝廷已经非常败坏,农田也已荒芜,仓库都已空虚,还穿着华丽的衣服,佩带锋利的宝剑,精美的食物早已吃厌,搜刮侵吞了大量的财货,这就是盗魁贼首啊!其所作所为实在是不合天道啊!

解析:

本章作为现代人是最好理解的,从老子的这篇学说来看,在战国时代那些统治人们的贵族们的生活是很丰富的,达到了奢靡的程度,主要在于揭露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生活做法,以批判统治者的罪恶行径,重在针砭时弊。本章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对于一个有知识、有理解能力、有自制能力的人来说,做事应该是稳重、谨慎的。即使前面的路看起来是坦途,也是非常小心的,是亦步亦趋,时刻担心在这大道上会使自己迷失方向,误入歧途。这种做法在今天也适合大家,认真思考、看好前行的道路、把握好方向是很重要的。虽然是在前进的路上,但需要时刻要警醒自己,防止自己做错事情,使自己迷失方向。

尤其是越顺利的时候越要谨慎,不可得意忘形、不可不顾方向地一味向前跑,只有很小心地看着前行的路、辨别清楚方向,才能够不出现失误,才能够继续自己前进的步伐。

第二部分,很多王侯和贵族们正是在平坦的大道上走上了邪路。这个可以理解为当这些统治者看到自己实行的策略得当,国家得到了进步的时候会得意忘形。

统治者看到国家富裕了,首先自己该享受一番了,于是开始修宫殿,把自己的住所装潢起来。但修宫殿在历史上是最花费财力的,需要选择上等的木料,从很远的地方运过来,在古代落后的运输条件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到达,这笔花费很多情况下足以使这个国家出现财*困难,由当时的繁华走向衰弱,所以历代修宫殿是一件非常谨慎的事情。但如果一个王侯觉得自己已经到了该享受了,大臣们的劝谏不起作用的时候,这个宫殿就按照王侯的要求开始修建了,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会被征收去修建宫殿。

王侯修宫殿的时候,主要的劳动力就被征收去运输木料、修建宫殿。这个时候种植土地的劳动力就减少了,田地出现了荒芜,地里的收成就降低了,如果照常缴纳税收,百姓因为收成减少缴纳完赋税后剩余的粮食就无法维持生存,百姓为了活着就会成为流民,这时国家就会陷入一种混乱的状态。

同样在家里种地的主要劳动力不在的时候,田园就荒芜了,家里的粮食能够支撑多久呢?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基本是一年种得够一年吃就不错了,有余量的就是富户人家。即使这样,余量也不会支撑很久,仓库逐渐变的空虚,甚至没有了存粮,等着地里的庄稼成熟赶快收割以填饱长期饥饿的肚子,人们的生活一步一步走入困境。甚至为了吃饭问题寻找有道的国家,这个国家的人口也会锐减,随着劳动力的减少,国家更加贫穷,这样就会走入一个恶性循环。

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但这些王侯们呢?仍然要进行他们的享受型生活。需要不断加重赋税,满足他们穿戴锦绣衣服的需要、满足他们丰盛宴席的需要。而替统治者收取赋税的官吏需要强硬的手段才能征收到钱粮,这时百姓于官吏之间的矛盾就会加剧,官吏出现抢夺的情况,而百姓为了生存就会出现反抗。但自古民不与官斗,是因为官吏可以成群结队,而民的势力始终单薄,斗不过,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逃避,就会出现很多难民。这时百姓们的生活就会苦不堪言,缺衣少食,在逃难的路上难免被饿死,就出现了尸骨遍野的情况。

这是如果统治者不知道收敛,依然做自己的贵族,仍然过锦衣玉食的生活,骑着高头大马、佩戴者宝剑,行走于闹市,以展现自己的权利与威望,起到把百姓恐吓住的时候,官与民之间的关系就会越来越恶化。老子将这种官吏称为强盗的首领,因为支持他们耀武扬威的财富来源于日益劳动的百姓,而百姓连吃饱肚子都不能,他们过这么奢华的生活,怎么不能和强盗相比呢?

这是由于贵族们不遵循“道”的理念,在治理国家时违背了“道”家的思想,为了自己的享受而采取了无道的治理方法。与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治是背道而驰的,与不彰显自己、不自恃的做法是不相符合的,同时这种无道的统治也是不能持久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