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讲析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 [复制链接]

1#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讲析理解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意思是:大道被废弃了,才产生了所谓的仁义;聪明智巧的出现,才导致了奸诈虚伪;父母、兄弟、夫妻不再和睦,便有了所谓的“孝行和慈爱”;国家*治昏暗,便有了所谓的“效忠臣子”。

大道废,有仁义。

当整个国家社会的人们,废弃大道而不行的时候,圣贤们便提出了仁义等道德观念,来匡正人心。老子并不反对仁义,社会提倡仁义,正是因为大道被废,或者说维系社会正义和秩序的基本准则遭到了破坏,不仁义的事情太多了,不得不强调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人类追求智慧本是一件好事,但是有了智慧,才有了那些奸诈虚伪。那些冠冕堂皇、欺世盗名的大奸大伪,无不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智慧与奸诈全在一念之间,智慧的反面就是奸诈,人有了智慧,用得好就是大智大慧,用歪了就是老奸巨滑。

六亲不和有孝慈。

在家庭中所谓的六亲,那便是父母、兄弟、夫妻,彼此之间有了矛盾、冲突,才看得出来?何者孝?何者不孝?如果家庭是个美满的家庭,一团相气,大家和睦相处,那么个个看来都是孝子贤孙,根本用不着特别标榜谁孝谁不孝。如果家中出了孝子,相对之下,便有不被认同的不孝之子,这其间问题就大了。因此说,六亲不和,才有所谓的“父慈子孝”。我们若是深入研究中国文化特别标榜的“二十四孝"将发现许多值得讨论的问题。老子并不喜欢这样,由于一个人的坏,衬托出另一个人的好,那是不幸的事,他希望每个家庭都和乐幸福。

“国家昏乱有忠臣”,同样道理,老子不希望历史上出太多的忠臣义士,忠臣义士并非好现象。我们历史上所谓的忠臣,如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人,皆为大家所景仰,因为他们对国家民族忠心耿耿,临危受命,连个人宝贵的生命都可牺牲。然而,这些可歌可泣的忠臣事迹,无不发生于历史混乱、生灵涂炭的悲惨时代。一个忠臣的形成,往往反映了一代老百姓的苦难。假使国家风调雨顺,永处太平盛世;社会上,大家自重自爱,没有杀盗淫掠之事,那么岂不个个是忠臣、人人是好人了吗?因此,他主张不需特别赞美某人好、某人不得了。

就本章来说,在当时的社会,人们对仁义、孝慈、忠臣是肯定和倡导的,但老子却用反思的眼光透过现象揭示了大道废、六亲不和、国家混乱的本质,进一步说,老子揭露的是社会病态,批判的是君上失道。这一章转换到我们今天的应用,在彰显美好事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所彰显得正是我们现实中缺失的。

作者简介:

张飒娜,灵宝市函谷关镇中心小学校长,函谷关道德经研习社宣讲员。

敬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