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解读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为而不恃 [复制链接]

1#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耶?

本章核心思想和阅读要点:

[1]本章标题《为而不恃》。什么是“恃”?何谓“为而不恃”?谁为而不恃?恃者:依赖,仗恃,有恃无恐。圣人做事,就是为而不恃。圣人所执,天之道,能有余以奉天下,即损有余而补不足。圣人有道,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耶。

一,在养生中的治身之道

本章讲一阴一阳的由平衡到不平衡,应采损益之法,使之再平衡。太上把损益之法比喻为张弓。注释者比之为由乾坤(纯阴纯阳),到有生之后演变为坎离,即水火,应通过练功而使返正。

人出生之前,原是纯阴纯阳,至平至正,无有胜负参差。人生之初,即受胎成形,已生未生。纯阳即乾();纯阴即坤(),故言平正而无参差胜负。

出生后因乾失中爻之阳而变离(),仍居原乾(即玄关窍)位,即玄关所在,因离卦属火,故曰“火常居上”。随出生而乾坤易位,乾之中爻陷入坤宫(在下丹田),使坤变为坎(),故曰“水常在下”。练功将使水济火,取坎填离。

水火不交,是以阴常有余,阳常不足:如不转化阴有余,阳不足的情况,则阳尽而人死矣。而通过练静功,可使阳气再生。本文的射弓,就是调节阴与阳平衡的操作。

二,治世之道

老子在本章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即是说,天之道是从富有之人处取其有余,以补穷人之不足。而人之道则不然,往往是取穷人之不足,以补有余的富人。谁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只有修道者能做到奉天下。而失道者则不然,则取其天下为自己。我们现今社会,因失道,不能取富人之有余以补穷人。相反,富人多奸诈,取穷人之不足,以增添自己的有余?这就是失道的表现之一!

圣经中的“玛泰效应(MatthewEffect)”,说的是,“因为凡有的,(天国)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就是《道德经》所说的“人之道”,“取穷人之不足,以补有余的富人。”仅从这里也可知,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等都是无道的。我们的“天之道”,关心的是穷人,“从富有之人处取其有余,以补穷人之不足。”我们的道要比它们崇高百倍!

[2]“天之道,其犹张弓乎”:天道流行,发育万物,无非一阴一阳,往来迭运,大中至正,无*无偏而已。故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盛阳衰,则抑阴扶阳;阳盛阴衰,则抑阳扶阴。消息盈虚,与时偕行,庶生生化化,以成自在无为,万年不敝之天。何异张弓者然:持弓审固,内志既正,外体复直,务令前后手臂,平正通达。

[3]“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然后顺手而发,随机自中,不患其或失。

[4]“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况天之道,亏盈而益谦,损有余以补不足。

[5]“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人则多奸多诈,不若天道之自然——取民脂膏,饱其囊囊,往往损不足以奉有余。

[6]“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孰能以君上之有余,而奉天下之不足哉?惟有道之圣人,法天道而顺人情,损者损之,补者补之,不使小民有怨咨之叹也。

[7]“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耶?”:虽为者自为,亦顺承天道而已,绝不矜所为焉;成者自诚,亦至诚尽性而已,绝不居其功焉。斯人也,殆与天道无为而化成,不归自然运度,不欲见有为之迹。成物之功,赫赫照人耳目,非贤而不欲以贤见耶?此所以为天无极,惟圣合天地。

[8]人生之初,原是纯阴纯阳,至平至正,无有胜负参差。(生之初,即受胎成形,已生未生。纯阳即乾();纯阴即坤(),故言平正而无参差胜负。)故日征月迈,骨柔体弱而滋长焉。迨有生后,火常居上,水常居下,(出生后因乾失中爻之阳而变离(),仍居原乾位,即玄关所在,故曰“火常居上”,因离卦属火。随出生而乾坤易位,乾之中爻陷入坤宫,使坤变为坎(),故曰“水常在下”。练功将使水济火,取坎填离。)水火不交,是以阴常有余,阳常不足。(如不转化阴有余,阳不足的情况,则阳尽而人死矣。而通过练静功,可使阳气再生。)阳水每为阴火所灼,故人心益多,凡气愈炽,而天心所以日汩,真气所以渐亡,生生之机,无有存焉者矣。(人心表现为杂念,凡气表现为躁急之气,故影响真气,危害生机。)使阴火之有余,下补阳水之不足;既补阳水之不足,仍制阴火之有余——如张弓者然,有余者损,不足者补,则阴阳正矣。此皆水火自运,阴阳自交,而天亦不知其为之也。夫人道以有为而累,天道以无为而尊。修炼岂有它哉?惟以后天阴阳,返还先天阴阳,流行不息,自在无为得矣。

曾仕强《道德经》为而不恃

相关链接

解读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

解读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不召自来

解读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

解读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

解读

《道德经》第七十章:被褐怀玉

解读

《道德经》第六十九章:哀者胜矣解读

《道德经》第六十八章:不争之德解读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解读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为百谷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