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简读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周高德 [复制链接]

1#

明日提示

岁次壬寅

三月

廿五戊申

西元年

4月25日

星期一

宜:日值岁破大事不宜

忌:日值岁破大事不宜

第七十七章

本章老子通过“张弓”过程中产生的自然现象——“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来形象地论证“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之道”。这是老子针对“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之道”而有感而发的。其中,反映了老子均衡、共富的社会理想。其旨在教人效法“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①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②。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③?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①天之道,其犹张弓乎:从河上公本,王弼本“乎”作“与”。“其”,这里用作语气词。它的作用主要有二:其一、表示估计、推测。有时虽然是自己很有把握,但为了表示谦虚或客气,也用“其”来表示自己的意见并不一定对,只是一种估计、推测。这种“其”字可译为“大概”、“可能”、“或许”“恐怕”等。其二、表示反问,相当于“岂”。可译为“难道”。本书选前者,盖老子谦逊也。“乎”这里用作语气词,表示疑问语气。表示疑问语气时,按提问的出发点和疑问点的性质不同,可分为询问、反问和推测。这里为推测(与“其”相配合)。这种“乎”字可译为“吧”。

②不足者补之:从王弼本。河上公本“补”作“与”(“与”,给与)。按:帛书(乙本缺文)甲本亦作“补”。

③孰能有余以奉天下:从河上公影宋本及王弼本。河上公道藏本作“能以有余奉天下”。按:帛书甲本作“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乙本作“夫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

天之道,大概就好像张弓一样吧?(张弓射箭时,一面将扣在弓弦上的箭往后拉,一面将弓向前推。此时,)箭向内(向下)降低,弓向外(向上)抬高;弓的长度(两弓梢之间的距离)减少,弓的宽度(弓柄与弓弦之间的距离)增加。

天之道是:减少有余的而补充不足的。人类社会中有私心者的行为准则却不是这样,它是剥夺不足的(人的财富或劳动成果)来供养有余的(人)。

谁能够把有余的(财富)用来供养天下(财富)不足的人?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够做到)。

因此,遵道而行的圣人有所施为而不图报,功业成就而不居功,(因为)他不愿表现自己有道德有才能。

天道其犹张弓乎?减损有余补不足。

道者法之奉天下,为而不恃功不处。

弘扬优秀传统传承中华文明

敬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