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十五章五 [复制链接]

1#
新疆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cgia.cn/news/chanye/1664375.html

说到史前,相传启蒙了古希腊与罗马文化的“米利都三杰”,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与希腊数学与几何学的奠基人毕达哥斯拉,都曾经到访过古巴比伦与古埃及,并将那里的史前文化带回希腊,为近代文艺复兴做出了无与伦比的卓越贡献。因此,“文艺复兴”指十四至十六世纪,以意大利城邦为主的欧洲学者对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源于古巴比伦与古埃及的传统文化,所进行的文化与艺术复兴。

既是说,近代数百年来西方文明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文化成就,源于复古。比如提出正确天体运行理论的人并非伽利略,而是米利都学派创始人,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因为早在公元前年,泰勒斯不但准确的预言过日食的发生,并且指出日食的发生是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中间所致。而正是这个猜测,被发明了天文望远镜的伽利略所证实。

还比如“原子理论”的提出者同样是两个古希腊人,留基伯与德谟克利特。

演绎法的提出者是古希腊人亚里士多德。

那么古希腊时期,这些改变了近代社会的超前认识从何而来?源于对古巴比伦与古埃及,这两个早在公元前四千年前便能建造金字塔与空中花园的神秘史前国度。再想想我们的三星堆,很神奇吗?或许并不奇迹。有没有想过这样一种可能——或许史前文明曾经取得的文艺高度,现代都无法企及?而本章论述的微妙玄达,行为常人很难理解的“古之善为道者”。与《道德经》中提出的诸多宗旨,如‘圣人之治’“稽式”“抱一为天下式”等,同样源自神秘莫测的史前文明。而据《庄子》与《史记》记载,大洪水之后,曾经大而完善的史前易学文化,被诸子百家所割裂,而《大学》便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篇遗作。但并非是说,《大学》中的全部内容均来自史前。因此,南宋大儒朱熹在将《大学》从《礼记》中单独抽出时,对《大学》的内容进行了重新梳理,将原文分为“经”与“传”两个部分。

据朱熹分析,《大学》开篇的数百字为“经”,乃“孔门遗书”,是孔子编订六经时遗漏,或被误删的史前文献。所幸被曾参保留,并补“传”(传:释经文的文体)。而“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便是经文中“承三纲之志,启八目详情”的关键衔接。因此,学习《大学》,首先要明确“三纲八目”,既推行“大道之学”的三个目的与八个具体步骤。

《大学》一文认为,学习大道之学的目的首先是明明德。既,彰明推动日月星辰运行的拟人化品德。

将自然科学哲学化,是中华传统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最大特点。早在《黄帝阴符经》中,便有“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的相关记载。

虽然华夏古者同样认为天行之理不循私情(天地不仁),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作为转移,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存在(不为尧存),更不会因为桀的残暴消亡(不为桀亡)。但天地运行规律中所彰显出的人文精神却精真忠信,毋庸置疑。比如“上天有好生之德”是说,天地有恩养万物,春生、夏长的运行规则。拟人化后便形成了“上天有好生之德”的规律性认识。但自然规则中同样也存在秋收,冬藏,与好生规则相对的收藏规则。因此,近代之前历朝历代的华夏政权大多秉承“秋后问斩”,不伤天时的顺遂原则。本意并非是不进行杀伐,而是根据天时地利,选择合适的行为,参同天地育化。

虽然,宋明理学对“明明德”的以往解释是——彰明上天的光明德行。但梨花认为如此解释已不合时宜。但并非是说是宋明理学解释错了,而是它的解释的太过抽象,缺乏实验性,无法使用现代科学理论进行检验。

两千五百余年前,大觉者释迦牟尼因何预言当代将是个众经尽毁的末法时代?因为记载真理的经文,同样需要与时俱进,接受不同时代的检验。因此,觉悟后的释迦牟尼再三斟酌,该使用什么样的合适方法对两千五百余年前的世人阐明宇宙真理。于是便有了“三千大千世界”,微观与宏观一体的宇宙时空观。并靠自己的言行与事理证明此理。但今时不同往日,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已很难再有人如孔子、佛陀、耶稣那般通过自己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日用常行的简单事理,劝人向善。因此梨花坚信,中华传统经典必须接受现代科学的实际检验,方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也因此,已故国学大师南怀瑾同样预言,未来世界的佛菩萨必将出现在科学界,而非玄远幽深的庙堂之内。

而《大学》一文的第二个目的是“新民”(而非亲民),让万民百姓在永不停息的自然变化当中与时俱进,时刻保持自新,与自然变化同步的共进节奏。

第三个目的则是“止于至善”,使百姓的行为,止于适合自然变化的吉祥程度。既朱熹所说的“无过,无不及之名”的使用极境——中庸。

但《大学》一文又指出,若想达成三纲,必须按照“八条目”的本末次序循序渐进。故,已倒叙的方式反复阐明其中道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平天下”意为治平天下,通过合适的治理,使天下无争无讼,太平无事。而非扫平天下,或使用武力统一天下那般粗暴简单。因此,平天下的根本是治国,通过合适的治理使国泰民安。而国泰民安的根本又是齐家,使用合理有效的手段,使家族齐整有序。如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便是中华古者使用过的“齐家”方法。

而齐家的根本是修身,个人修养品德的建立。因为若想使家族齐整,必须德高望重,拥有一锤定音的不二威信。而威信建立不止是通过武力,更加需要言出必践的信用支撑。故经曰:“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提醒统治者一旦丢失了信用,反对者便会出现。

至此,便是大道之学中的外王之道,同时也是“德经”的主要目的,王治的建立与实际运用。

而达成外在王道的根本,又是内在圣心的建立。内在圣心的建立,又按照本末次序被分为四步,首先便是公允之心的建立——正心。

何谓天下为公?按照《礼记》分析,既大公无私,任贤选能。将合适的人,安置在合适的位置上。不能因为亲疏有别便徇私枉法,造成德不配位,必遭其殃的祸事。

但公允之心的建立不能自欺欺人,必须心意真诚,发自肺腑的认识到公允是维持世间万物运行的真理。因此,正心的根本是诚意,使心意真诚。而非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刻板真诚或虚情假意。如同不能因为会受到夸赞,便去行善。应该如同孔子或庄子那般,真心实意的认识到社会是个大众同心,方能运转如一的和谐整体。故孔子以一贯之,秉承“子欲立而立人,子欲达而达人”的忠恕精神对待社会大众。庄子则道通唯一,秉承“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的和谐精神齐同是非,逍遥物外。

也因此,达成诚意的根本是致知,明晰认知的极致。因为只有认知的极致,才能真正使人心意真诚。而关于认知的极致,《庄子·大宗师》中的解释最权威,庄子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至也”知晓天地的作为,进而知晓人的作为,便是认知的极致。这便是易传中不折不扣U的“圣人与天地何其德”的效法天地精神。因为人既然生养存活在天地自然之中,必然先要了解清楚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则,方能归正自己的行为参同天地育化。否则寒冬耕种,春季掘苗,后果可想而知。

故,致知的根本是格物,是探究世间万物的运行真理。而明朝大儒王阳明便在“格物”的问题上搞出过天大的乌龙,对着自家的竹子期望格出天地至理,结果格到吐血……直到晚年方才明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陆王心学。

王阳明认为,如何成为圣人的道理,其实每个人内心早已有之,又何必祈求外物的帮助?那便是伟大的中华文化凝聚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行为共性——良知。比如勤奋,无私,仁义,和谐等民族精神。因此,随着中华崛起的脚步不断加快,某些西方的有识之士已敏锐的认识到,中国人之所以总能万众一心,创造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是因为中国不止是一个国家,更加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确切的说,是一种取法天地,效法自然的自然价值观念的传承。

但如梨花之前所言,当代任何自夸的真理与伟大,如果不能接受自然科学的严苛检验,只能流于形式,成为备受质疑的无稽之谈。也正是为了补上这一文化短版,梨花才不余遗力的将天文运算引入对《道德经》的注释。尤其是注释“道经”部分。因为是“道经”是“德经”的根本,目的是建立内圣,大公无私的公允之心。因此前文梨花才说,道经的目的是“格天地之理,致自然之知,正意诚之德,明公允之心”。

而“德经”则是“道经”的社会运用,两者关系如同体用,内在于外在之别。故《庄子·天下篇》记载,大道未被割裂之前,“内圣外王”一体共生。亦如陆王心学“知行合一”的宗旨,道经是知,德经是行。“知是行的主张”是说,适于自然变化的良性认知,能为行为指明获得吉祥结果的正确方向;而“行是知的功夫”是说,朝夕不能懈怠的柔弱累积,是成就圣人需终身践行的傍身功夫。故经曰“弱者道之用”。荀子引用此理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陶渊明同样引用此理劝学:“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讲述的均是聚少成多,渐进累积的自然之理。

同时更加是,微观聚合为宏观的自然造物之理!

不知如此讲述,您是否能够明白古学象数与义理,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哲学彼此相通的由来与运用?梨花之所以一再强调构成大同世界的基础是彼此包容的和谐理念,依据同样源自天文学的现象观察。首章之所以进行如此多的天文运算,想要证明的同样是天体运行的基础规则——时间与空间一体共生,此消彼长的互化规律。而这个问题,早在十六世纪便已被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认识到,因此开普勒第三定律也被称为“调和定律”。调和什么?调和的便是天体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天体轨道半长轴的立方,均衡对等的平衡关系。既《系辞传》中记载的,易学立卦之数——参天两地而倚数!

但牛顿将调和定律中的平衡规则,引入到世间万物的物理规则中,比如牛顿力学中作用力与反作用相等的平衡问题。因此有一种说法认为,牛顿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统一了天上与地下的物理规则。只是牛顿出于时代所限,未能认识到时空平衡规则中存在的扭曲问题。因为在牛顿所建立的绝对时空理论中,时间是平坦的,既时间在时空任何位置的流逝速率都相同。但爱因斯坦却狠狠打了牛顿的脸,并通过原子钟实验一再证实时空并不平坦。如珠穆朗玛峰与海平面,国际空间站与地球表面的时间流逝速率都不同。因此GPS卫星定位系统需要根据所处时空位置不同(本质是受到的引力大小不同),调整各自时钟的流逝速率。

也就是说,爱因斯坦引力能够引发时空扭曲的物理猜测是正确的,因为早在牛顿时代,牛顿便已认识到引力的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但又如相对论所示,引力能够引发的时空扭曲程度,同样与引力的大小有关。如此一来,以八大行星中距离地球最远的海王星为例,虽然海王星轨道与地球轨道共同受到太阳引力影响,围绕太阳公转。但它们所承受的太阳引力大小却是不同的。因此,海王星轨道与地球轨道的时空扭曲程度,也不相同。

那么海王星轨道平均公转速度为什么会是5.43公里每秒?因为海王星轨道平均日距(海王星轨道距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与地球轨道平均日距(地球轨道距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之比为30.06比1,而30.06的平方反比(根号)约为5.……如此,地球轨道平均公转速度29.公里每秒,除算地球轨道与海王星轨道的时空扭曲比5.……结果便是海王轨道平均公转速度5.43公里每秒。

同理,火星轨道平均日距,与海王星轨道平均日距之比为30.06Au比1.Au,归一化后的结果大约为19.73比1。而19.73的平方反比(根号)又约为4.44。如此,使用火星轨道平均公转速度24.13公里秒,除算4.44……结果同样也是海王星轨道平均公转速度5.43公里每秒!

以上计算说明什么?说明无论是相对论对时空扭曲的猜测,还是古学对“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时空预言都正确。说明,海王星轨道平均时间流逝速率,要比地球轨道平均时间流逝速率慢5.48倍。比火星轨道平均时间流逝速率慢4.44倍。假设您是驻“海王星空间站“的宇航员,那么您的平均寿命将有可能高达个地球岁(以地球人平均年龄70岁换算)。

也就是说,原子钟实验对近地轨道,因地球引力引发的时空扭曲测量。也对整个太阳系,因太阳引力引发的时空扭曲效应有效。因此,牛顿万有引力的预言,同样正确!

但有没有想过引发时空扭曲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华夏古学认为是道通为一(时空一体),天与地,既空间与时间此消彼长的相互转化。既是当引力作用在空间的距离相对加大时,其作用在时间上的速率也将逐步减低,以此维持空间与时间此消彼长的平衡关系。这便是《庄子·天地》开篇所述的古学时空至理——天地虽大,其化匀!

信不信由您,人类远征火星在即,做个原子钟实验试试便知。但我很怀疑,向自然科学引以为傲的西方世界,能不能正视中华民族使用“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特殊方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让梨花想起网络上非常流行的一句话——当科学家千辛万苦的登上一座高山后,却发现神学家早就坐在了那里。故梨花更加担忧,牢牢占据着科技话语权的某些人,能不能放下高贵,平静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辉煌复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