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让自己处于极度的虚空状态当中,坚守寂静与专注。万事万物生发与成长,我回过头来看看。万事万物纷纷扬扬,但都得回到其起点。回到起点就是寂静,寂静是平常应有的状态。不知道平常应有的状态而随意的改变,这样反而不好了。知道自然的规律就能包容自然规律所洐生的一切。心胸开阔之人就能成为管理者,只有把天下放在心里的人就能成为天下共主。成为天下共主就能推行自然规律于天下,合乎天下规律就可以长久下去,即便是离开了人世其事迹也会流传千古。
这章讲的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重要过程,“致虚极,守静笃。”使自己处于一种极其开阔、明睿、虚静的状态。洞悉一切人、事、物,明理世间各种繁华,其心不动如磐石,其情不荡如镜湖。以不动不荡的明睿心智观测世间的万事万物,明于大道,晓于至理。万事万物繁衍生息,表象虽有不同,但其根本雷同。
文明的进步同时也会使人失去本真,上古之时人们冷了穿衣,饿了吃食,渴了喝水。一切以其实际需求为要务,不贪求身外之物。然而现今社会文明进步了,物质和精神都更加丰富了,人类与本真大道却亦行亦远。纠其根本,察其实质,其原因乃其本心所欲得,有欲得心则生贪念,贪念起则有为。
人类的哲学观念分两种,分别是递进式的和循环式的。普遍认为递进式更为正确,而老子却偏向于循环式的事物发展规律。有与无循环相生,生与死相互转化。花草树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待得来年又一循环。短期看事物的发展是递进式的,但长时间观看你会发现事物的发展最终还是循环式的。朝代创立、兴起、强盛,再到没落,不过数百年时间,历朝历代无不如此。一个朝代灭亡,一个朝代兴起,完成一个循环。人生下来柔弱、幼年蹒跚学步、青年发奋图强、壮年成家立业、盛年功成名就、老年看淡名利,最后乃至消亡,从而完成一个循环。
事物生、发、丰、茂,最后归于虚无。等待下一次的重生,消亡到重生再到消亡,事物总是按这个规律循环往复。遵循这个规律则得势,不遵循这个规律则失势。得势则生,逆势则亡。物势、时势是如此,人势亦然。
万事万物都有规律,了解规律就能包容。无论是好的、坏的,都能坦然受之。以前难以接受的发生了,以前寄以厚望的失败了,都不再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存在即是最好的安排,因为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当如是。便然坦克受之。比如遭人暗算、亲人背叛、事业失败、家败人亡等等,这些都是为什么,当我们想不通时。其实背后都有深深的原因,只是没有被发现而已。当你发现这些的起因时,也就能释怀了。
如果能包容掩盖之下的真相,坦然受之,宠辱不惊。则自会有相应的处理方式,不偏不倚,直指本心。心无挂碍则无恐怖,事情处理起来就能得心应手。站在客观的角度判断事物的是非曲直,则可深得民心。深得民心就可以引领世人,可以引领世人就敢为天下先。这些符合于天道。
这一章最重的就是“致虚极,守静笃”。后面的一系列行为都是结果。有一点不虚就不算是虚极,有一点不静就不算是静笃。做到虚极静笃则可胸中沟壑纵横,即便翻手覆手为云为雨,也能宠辱不惊。
不受外物所惑,是以外物无妨我成就。有则有之,无则无之。不着外物相,不迷骄奢相,不受美色相。
虚其心,则不溢满,不溢满却不招损。“有”生于“无”,因其虚无,所以能生“有”。“有”又复归于“无”,如此循环往复,不满则满,无为而无不为。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事后茶凉,人死灯灭。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功与名都将逐渐被人淡忘。刚开始时还能有子孙祭奠,逝后50年能被人记起的就已寥寥无几。唯那些有大功德之人才能使人祭祀不辍,受后人供奉。人类自有史以来,每一年所发生的大事在史书上不过寥寥数语,甚至一笔带过,而那些被载入史册之人却是少之又少。
综合以上所述,求真悟道,建立不世功业其先决条件即是修身,修身的最大功法无非就是“致虚极,守静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