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与呵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享于太牢,若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纍(léi)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若遗。我愚人之心也,惷惷(chǔn)呵。鬻(yù)人昭昭,我独若昏呵。鬻人察察,我独闵闵呵。沕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léi)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liù,“飘”的意思)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像飘泊无处停留。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道”。
这一章头尾两句点出了本章的核心。头句,“绝学无忧”。“绝”,不要、去掉;“学”,学习。不要学习什么?不要学习后天的东西,去掉后天的东西。尾句,“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母”,就是道;“贵食母”,守住道,守住本来。
头尾两句一合参,就知道老子是告诉我们,一个道者,“绝学”——把后天的一切,把这个世间、社会所在乎的一切,全部放掉。这与普通人完全相反,普通人都是追求世间的东西、社会的东西,所以道者是“独异于人”。因为放掉了后天,自然就返回到先天,回到道,如此,“贵食母”——住在道的状态,住在本来,无忧无虑。这就是本章的核心思想,实际上与前面篇章所说的道理是相通的。
头尾之间的词句,首先对世人的分别知见进行了批判,随后将世人和道者的状态进行对比。描写世人是如何追求世间的一切,而道者反之而行,显得好像非常愚蠢。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唯”,恭维;“阿”,呵斥。恭维与呵斥,差异很大吗?善与恶,又有多大差异呢?这是描写由于后天意识的分别,所产生的一种对立,即上一章所讲,在世俗谛,从后天人机的角度来看,事物一定落入对待。世人不是执着这边就是执着另一边,但必须要知道,一旦我们执着一边,相对立的另一边就会出来,佛家称其为“着相”,由此生出无尽的烦恼。实际上,在胜义谛,从先天、道的角度来看,这一切对待没有意义,因为在道的境界分别意识根本不存在。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荒”,荒唐;“央”,中心。众人所害怕的,你也跟着害怕,“荒兮,其未央哉!”——众生这种趋之若鹜的态度真是荒唐啊,心灵完全没有依止,找不到一个中心,根本不知道究竟怎么回事!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熙熙”,熙熙攘攘,形容很多的样子;“如享太牢”,像赶圩一样;“如春登台”,像看唱戏一样。这是描述世人由于人机妄动,所以杂乱不安的状态。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泊”,透明、淡泊,“未兆”,没有发出一点后天意识,无念的状态;“如婴儿之未孩”,就像刚出生的婴儿,还未变成小孩;“傫傫兮,若无所归”,孤独闲散的样子,心中对任何事没有目的。这是形容一个道者,内心无欲无念,完全摒弃后天意识的影响,仅存在于先天的纯然状态中。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众人皆追求“有余”,因为在攀缘心的主宰下,欲求不满,贪得无厌,总想追求更多;而一个道者,“若遗”,好像丢失了什么,因为道者根本没有欲求,不去追求有余,在世人眼中他似乎一无所有。“沌沌”,混沌,混而为一,没有分别,没有欲求,没有计较得失之心,好像一无所有,一无所知,在世人眼中这样的人是最愚蠢的,“愚人之心”。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昭昭”“察察”,很聪明的样子,什么都知道,样样都在他眼里,心思精明缜密,事事要算计,这是一般的俗人之心。道者则反过来,像一个愚者,完全不动心机,别人看到都觉得他昏昏闷闷,傻傻笨笨。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澹”,透明、精湛,就像大海一样;“飂”,像风一样似有似无;“若无止”,却隐藏着一种涌动。这两句描述的是道境,就像佛家所说的大圆镜智,通透、博大,照显万物,心量如海;同时又很纯净,虽然有动但本质上是一种空性的状态。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众人都很聪敏,而我(道者)好像冥顽不灵、愚钝粗浅的样子。“母”,道;“食母”,合于道。道者,与众人背道而驰的状态相反,合道安住。
本章描述了人机与天机,人心与道心的差异。人心就是往社会性的、世俗的方向。道心抛弃这种欲望,回到本来,是一种回归、放下。所以老子所说的与释迦的思想一模一样,归根到底是一个攀缘心与真心的问题,一个拿起屠刀还是放下屠刀的问题。修道,就是放下攀缘、放下人机、放下屠刀,只要放下便能回归我们的本来,也就是道,此即佛门中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接着,下面一段,可以说是老子的“劝世文”。“荒兮其未央哉”,“荒”是形容词,像荒原大沙漠一样,面积广大无边,永远没有尽头。这句话放在这一段里,应作什么解呢?——《易经》最后一卦“未济”。我们看看历史,看看人生,一切事物都是无穷无尽,相生相克,没有了结之时。
明末崇祯年间,有个人画了一幅画,上面立着一棵松树,松树下面一块大石,大石之上,摆着一个棋盘,棋盘上面几颗疏疏落落的棋子,除此之外,别无他物,意境深远。后来有个人拿着这幅画,来请当时的高僧苍雪大师题字。苍雪大师一看,马上提起笔来写道:
松下无人一局残,空山松子落棋盘。
神仙更有神仙着,毕竟输赢下不完。
这一首诗,以一个方外之人超然的心境,将所有人生哲学、历史哲学,一切的生命现象,都包括尽了。人生如同一局残棋,你争我夺,一来一往。就算是传说中的神仙,也有他们的执着,也有他们一个比一个高明之处。这样一代一代,世世相传,输赢二字永远也没有定论的时候。苍雪大师这首名诗,相当能够表达老子“荒兮其未央哉”的意思。
那么,在这一个永远向前推进的时空时,一个修道人该如何自处呢?“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熙熙”二字,并不见得是好事,单就文字解释,是很太平、自然、舒适、自在,看起来很好的样子。所以许多人的名字都取个“熙”字,如清朝皇帝“康熙”。
然而,“熙”字是好而不好,吉中有凶。司马迁《史记》上提到:“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我们看这个世上,每个人外表看来好像没怎样,平平安安活着,其实内心却有诸多痛苦,一生忙忙碌碌,为了生活争名夺利,一天混过一天,莫名其妙地活下去,这真的很快乐、很满足吗?老子指出一般人这样生活,自认“如享太牢,如登春台。”好像人活着,天天都上舞厅,天天都坐在观光饭店顶楼的旋转厅里,高高兴兴地吃牛排大餐;又好像春天到了,到郊外登高,到处游山玩水,颇为惬意。牢是牛,古代祭礼以牛作大祭的牺牲。
《道德经古本合订》李辉
《老子禅解》谢国仲
《老子他说》南怀瑾
道德经
第十七章:人生哲学与道的层面(上)道德经
第十七章:人生哲学与道的层面(中)道德经
第十七章:人生哲学与道的层面(下)道德经
第十八章:忠臣孝子的伪装(上)道德经
第十八章:忠臣孝子的伪装(下)道德经
第十八章:春秋两大名医——老子与孔子道德经
第十九章:“王”“贼”并列的烂帐(上)道德经
第十九章:“王”“贼”并列的烂帐(下)道德经
第十九章:唯大英雄能本色道德经
第二十章:知识是烦恼的根源(上)道德经
第二十章:知识是烦恼的根源(下)
朗读:叶子,《论语》爱好者,朗读爱好者,感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