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与易经的三的密码,是解 [复制链接]

1#

《易经》和《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传统重要经典,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尊称为“根源之学”。其中的内容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研究这两部瑰宝中的每个字,都会有新的发现与启发。今天就其中的数字“三”来谈谈。

《易师》: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赐命。《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三锡命”是什么意思呢?“锡”,即“赐“,根据周礼“三锡命”为:一命受爵,二命受服,三命受车马。“怀万邦”是什么意思呢?怀,心里有。万,一连串(相关联)众多的。邦,即邻里周边的封界。

这句话意思是说:九二阳爻居师卦众阴爻之中,是一阳统五阴之状,是一卦之主,为众望所归的。这样就是吉祥无过失,没有罪责的。作为领导者就要从:吃、穿、行这三方面全方位地赏赐关心下属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师卦卦象呈现的是:处在师卦中的二爻是吉祥的,就像蒙受上天的宠信支持一样。“王三锡命”是因为他心怀相关联的众多的封界间邻里周边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协调。

《系辞》: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三极”即阴与阳、柔与刚、仁与义极变三方位全面的转化。

这是《周易》文中的都暗含整体意义上总括性的“三”。

再如《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道这个东西,你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

任法融道长说,大道本是纯粹、素朴、无色之元气,又是清静、自然、无形之虚空。故以目视而无色可见,是真色无色;以耳听而无声可闻,是谓大音希声;用手捉摸而无物可得,是谓大象无形。故“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抛弃聪明智巧,民众可以得到百倍的裨益;弃灭仁义,百姓自然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弃绝巧诈和货利,盗窃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的制度条文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就要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削弱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满足欲望而带来的忧患。

任法融道长说,“三者”是讲的”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均属文表和虚华。没有实用,不足以治国修身。“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道德经:“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三”就是用“和”来表示,就是“二(阳阳)”在损益运动中延续的冲载结合体,是达到“和”平衡的统一状态的整体,它也是暗含内、外、中的一个时空中稳定的新生个体。

这是用在《道德经》文中的都暗含整体意义上总括性的“三”。

另外孔子所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三人为:古人,现在人,将来人。“三思而后行”此三思为:思以前的,思现在的,思将来的。……这表示时间上全面的三段。

又如《易经》中,“兼三才而两之”此三才为上天,中人,下地。

“《易需》: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此三人为:即上爻代表远处,将去之人;四爻代表门户,在(邻里)周边之人;二爻代表近处,滞留在家里的人。……这表示空间上全面的三段。

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数字“三”在文中相继结合代表着时间,空间以及在整体的人事物上全面概括性三段。

也由此唐末宋初的道儒大师陈抟老祖,深刻地研究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德经》和《易经》,以及它们内容中的数字“三”等,总结出了《易龙图》,也由此开创了用“河图洛书”、数、图解“易”的先河。

此文有不足之处,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若有其他问题也请在评论区留言互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