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有他的时代意义,也有他的现实意义与取向价值。“无为”是老子哲学观的总原则,我们找到了它的出处。“道经”第六章依然在讲气功理论,所以各家译文内容相去甚远。我们今天共同探讨“道德经”第六章里面所讲的气功理论,其主题乃“谷神不死”。一、原文、译文道德经第六章原文、译文一、我的译文:魂魄不死(谷神:按魂魄解),是因为有鼻口呼吸(谓:按为解;玄牝pin:按鼻口解),鼻口呼吸以养谷神。鼻口之门,是乃通天地之元气所从往来(根:按元气解)。呼吸绵幂微细若存如息,不可急呼疾吸。二、要义这“道经”第六章,老子依然在讲气功理论,所以各家译文的意思相去甚远。这一讲里面,老子首先树立了一个新的概念即“魂魄不死”,因为他在宇宙多维空间看到了已经逝去的人们的魂魄依然存在,可以对话、可以交流思想(实际上这种存在是以生物电子波全息能信息的方式存在的)。此概念在第四章里面已经有明确交代:“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儿子,好像出现在天帝之前。”我为什么可以如此肯定地说老子在此所讲的所看到的就是一个人呢?我们来谈谈气功习练中开发特异功能“天眼功”的过程,咱就明白了。开发“天眼功”时,双眼微闭进入功态,刚开始看见的图像是黑白的,然后渐入彩色状。图像的成像状态因人而异,有的成圆形图像,就像圆形镜子里面观图像一样;有的方框里面出图像,犹如电视机里面现图像一般,也有的是全景图,就像我们眼睛观看自然景物一样。那么图像里面究竟能够看到些什么图呢?有树木花草、有河流山川、有飞鸟走兽应有尽有,但这些都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只是觉得闭着眼睛可以看见东西有点不可思议而已。最关键的是有人像,活着的人像、死去的人像,认识的人像、不认识的人像、还有白胡子老者、还有观音菩萨像等等。此事如果你只有天眼功能的话,只见图像而听不到声音;如果你只有天耳功能而没有天眼功能,那么只能听到声音而看不到图像;如果天眼功能和天耳功能都已具备的话,就可以看见图像并可以对话交流思想。试想,闭着眼睛看到活人图像,你不会觉得太奇怪。当你看到已经死去的人图像跟活人一样,或观音菩萨等图像还可以对话交流思想,而且对方所说真切而准确,有问必答,无所不知。此时此刻你会怎么想?深奥啊,玄妙!玄之又玄!也像老子一样会如此感慨吗?“这是谁的儿子啊,好像出现在天帝之前”,这样的发问,这样的肯定句式,是否可以理解呢?是不是合乎情理啊!回答都是肯定的。接下来,老子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难道传说中的“鬼神”、传说中的阴性世界真的存在吗?这是个伟大的哲学命题!为了明确此问题,他会反反复复地求证,怎么求证呢?自然向“谁的儿子”的这个人求证。这个人有求必应毫无骄性,有问必答无所不会,问过去答过去,问未来说未来,深奥啊,玄妙!此人究竟是谁?此乃老子想知道的第二个问题。好像是万物的祖先,好像出现在天帝之前。在此有一点要明确,不管看到的是死人还是活人图像,都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正的人,而是捕捉到了这个人“生前”留下来的人体生物全息能信息,再通过人体特异功能放大成像,看到了跟原来一模一样的人。这“人”已经是宇宙多维空间的全息能信息,俗称阴性物质。能量级别极高(阴性物质的能量级别本身就比阳性物质高很多)。所以无所不会,所以知过去识未来,所以跟我们普通人不一样。所以,老子得出结论:世界还有另外一种存在形式(现代科学叫宇宙多维空间),百思而不得其名,勉强取名叫“道”。“道”的存在形式是“无有”状态,所以“无为”是老子哲学观的总原则。可以理解吗?所以老子《道德经》里面树立的第一个概念是《道》,第二个概念就是“魂魄不死”。然后说,鼻口呼吸以养谷神。因为特异功能的开发需要人体能量,能量需要用气功习练中的养气法来提高,能量级别越高,特异功能越稳定,看得越准确。而习练气功在口鼻呼吸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将宇宙光、电、声、能、气所有混合能量採入体内,存入下丹田,逐步强化丹田元气,这些都需要通过口鼻呼吸来完成(初级功法),所以老子说鼻口之门是乃通天地之元气所从往来,十分重要。然后讲了气功习练过程中的呼吸方法,呼吸不能像平常一样大呼大吸、急呼疾吸,而是要绵幂细长且微细,若存如息,好像有呼吸,又好像无呼吸一般。这种呼吸法容易进入功态,容易入定,容易开发特异功能。这就是道经第六章的全部内容。古代文化与古代文明带给我们无尽的思考,道德经乃古代文化中颇具哲理的一颗灿烂明珠。有关老子的“无为”哲学观和“魂魄不死”理论的形成与价值取向另篇细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