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看淡宠辱得失,不随人情世故,有 [复制链接]

1#

《道德经》依序详解第篇,融古今一炉,杂百科同理,樵夫带您遨游不一样的文化视野!

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那是因为你太过在乎江湖,太过不舍名利,太过混迹于人情世故,万般还没有看破……事实上,闭门就是深山,心安就是道场!当你慢慢淡了、厌了、倦了、痛了、醒了、悟了、通了、透了、觉了,一切纷繁芜杂爱恨纠缠也就远了、散了、没了,内心渐渐清了、静了……当习惯了简单质朴的生活,看似平淡,实则甘甜!万般本自具足,不增不减,恰似山青青水绿绿,虽经岁月风霜雨雪洗礼,却因始终静守如常,容颜依旧。人生在世,所得越多,所失越大,就算是跻身社会上流,心里满载负荷,稍稍遇个沟儿坎儿,就已心力交瘁一夜白头,纵是才高如诸葛孔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仅仅一策失算,便已油尽灯枯,殚精竭虑之患,有如深陷无边苦海不得回头!所以大企业中常有霸道总裁叱咤风云,看似英勇堪称典范,实为自身内分泌失调,肾气不足,肝火过旺,常常装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模样,以变态折磨他人的方式来不断获取持续的欢娱,实际内心无比孤独凄凉,脆弱敏感,一击即爆,苦痛万分!什么是成功学?什么是鸡汤?什么又是激素?什么叫做身不由己?皆因患得患失之故也!真正的成功学是内心的安静祥和: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赏天空云卷云舒!本文详解《道德经》第十三章:

01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太在乎人情世故温暖寒凉,对宠辱二字看的无比珍贵的人(如当下福布斯排名),其严重程度就好比大的疾患隐藏在身上,随时都有可能爆发(修心养性亦会走火入魔同理)。那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呢?宠为上(身份、名望、地位、财富等),辱为下(贫穷、辛苦、寒酸、低下等),说的通俗一点,就是经常患得患失,容易受到环境和他人观念的影响或驱使,没有自个坚定的觉悟和认知,这样就是宠辱若惊的状态,心性难定,永远在人情世故中打圈圈,反倒被众人奴役驱使!

02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那什么又叫做严重到如大疾患隐藏在身呢?我们之所以有大疾患者,是因为把自身看得太重,看得太重就害怕生老病死,害怕被孤独、被冷漠、被伤害、被瞧不起、被贬低、被责骂……总之太在乎个人感受,心绪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病痛疾患也就随之而来,不向内求向外求,他们受不了半点委屈,脾气自然暴躁得如上文霸道总裁,属于一击即溃一夜白头的类型,此即为吾有身也;等到看淡不再计较这些的时候,内心安定清凉,不再外求,不受外界和丝毫情绪干扰,平静如水,自然精气神内守,虚邪贼风不侵,连个病痛都不会生了,还有什么在意或害怕的呢?(因此,看破红尘即是明心见性,身在红尘亦可名为定力,此即觉悟与智慧,为万业之基之源之始!)

03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因此,已经看淡个人得失宠辱不惊,胸怀广大包容者,则可堪称世间的典范和楷模,得到众人支持和认可;而一向虚怀若谷清静无为与自然宇宙虚空合一同体者,就已经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堪称万世师表,世人都应向圣人学习,比如三皇五帝老子孔子等!

仙家云:我命由我不由天!也不用做太过深奥的理解,不然普通大众看不明白!通俗一点来讲,就是内心清静,能抗拒诱惑不受外界干扰,不向外求,自个做自个的主人翁,自个掌握自个的人生和命运,不卑不亢,不趋不附,不委曲求全,反倒让人尊重,修心养性亦需如此定力!您又怎么看呢?

我有一支笔,带您品古今;

百卷轻灵过,三教笔尖寻;

更有世间象,谈笑似风云;

天生山野汉,娓娓道经纶。

言有不足处,欢迎指与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