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第五章的个人感悟 [复制链接]

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崙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无仁慈,把万物当成刍狗(古代祭祀用草绳扎的狗)一样,圣人无仁慈,把百姓当成刍狗一样。天地之间,就好像一个大的风箱,空虚而不枯竭,抽动起来就越会发出更多的风力。多言反而会导致气穷,不如少说守中。

按照字面意思天地圣人无仁慈,难道这是讽刺的意思吗?应该并非如此,在后面章节中有天道无亲,常于善人,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证明老子对天地和圣人认为是仁慈的。那为何天地对万物看成是刍狗,圣人对百姓和刍狗一样看待呢?

天地生万物,万物自然而生,自然而死,生生不息。当一颗种子变成千年大树枯萎而亡的时候,和一个人从婴儿到了一定年龄而亡的时候,对于天地来说是一样的。并不会因为是一棵树或者是人类而产生不同的区别,任其万物自生自灭,不加任何干涉,而促使万物共同生存,互为因果,互为生活。

对于圣人来说一个恶人和一个好人,穷人和富人,并不会区别对待,因为同样是人,区别是在一个人主观定义,所以圣人会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对于圣人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借鉴,故后面章节中有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所以对于圣人来说不会有自己的主观意见对待不善人或者善人!

而对于我们一般普通人来说,要做到不区别对待每一个人实在是太难了,亲戚有远近之分,朋友有远近之分,就算是同样对待自己的两个儿女有些时候多会有所偏心。无意中在一个短视频当中看到小孩特别顽皮,为了不让自己生气,把自己的小孩当成是别人家的小孩来对待,这应该就是修炼圣人的境界了,太难了!

老子把天地之间比喻成橐崙,橐崙是以前用作鼓吹通气的工具,俗话叫风箱,来说明天地之间是相通的,看着是空的,静的。风箱鼓吹通气,越鼓动风越大,风越多的吹出来,因为是相通的,所以会一直生生不息。设想一下,假如有朝一日不流动了,那就出不来风了。所以在后世的修炼胆道的道家们,有部分认为说话会出气,伤元气,而造成不好运气的原因,但是现在也有部分人会用歌唱来练气,从而促使运气,此两种修炼不知何种合理?

不管是不说话,还是说话唱歌多是静于动的区别,然而天地万物是在看似静中,实则是在动态中生生不息的活着。我们也是在每天的为生活而不断的有思想,有行动,有言语,一直动着,终有一天动不了,那就静着回归自然。,动静互换,所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也应该是该说话的时候说话,说合适的话,别祸从口出,不该说话的时候就沉默是金,该说话的时候美言可以市尊,不该说话的时候智者不言,言者不知。把握这个度需要我们不断的守中,修行,修德。

本文纯属作者个人所悟观点,望有不足错误之处,请给予指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