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逐字逐句详解黄帝四经经法道法14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医医院看白癜风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jichuzhishi/zhuyishixiang/m/8164.html

《黄帝内经》是黄老道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成果。我们有着足够说“文化自信”理由的。

《经法》篇

至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静,至静者圣。无私者知,至知者爲天下稽。称以权衡,参以天当,天下有事,必有巧验。事如直木,多如仓粟。斗dǒu石dàn已具,尺寸已陈,则无所逃其神。故曰:度量已具,则治而néng制之矣。绝而复属,亡而复存,孰知其神;死而复生,以祸爲福,孰知其极。反索之无刑(形),故知祸福之所从生。应化之道,平衡而止。轻重不称,是胃(谓)失道。

心怀公家就能贤明地处理事务,能贤明地处理事务,就能建立功业。如果坚守正道,就能做到心静如水,能达到至静境界的人就是圣人。不为己私才能执掌,能够执掌的人,才可以成为天下之楷模。在比较中权衡利弊,以自然法度加以验证,天下治理之事就均可得到精准的校验。治理之事如同修正木料一样繁重艰劳,繁多如仓廪中的粟米,然而,有了统一的裁量法度,具备了共同的评判标准,那么,再隐秘微妙的事务也无不测。所以说,法度齐备,施政就能得到有效的掌控。亡失的子嗣也能重新归属,亡国也会重建宗庙,谁又能知道个中精妙所在呢?衰败的国家又变得兴盛,祸患转变成了福德,谁又能了然其中究竟呢?只要反求于无名无形的“道”,便可以洞悉祸福之所以产生的因由。对应化解的办法在于达到公平权衡,轻重不能裁量,便是失“道”。

汉代之前的古人写文章特别喜欢排比对仗,就好像今天的人特别喜欢朱广权的段子一样,是一个道理。原文中第一个“至”字是没有的,但我认为或许是抄写的时候脱漏了。大家看“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静,至静者圣。”每一句开头都的至字,那么第一句没有理由不加。其实这个“至”字加不加也无所谓,就好比说我们要把孩子们都培养成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这里的“都”字加不加是无所谓的,只不过体现了一个态度而已。把所有的“至”字都去掉其实也不影响阅读和理解。

此外,不带反文旁的“至”和带反文旁的“致”在春秋时期是一个字,这就和智慧的“智”和知识的“知”当年是一个字同样的道理。因为那时候的汉字还比较少,很多字还没有被创造出来,所以很多同音甚至发音相近的字都可以通假。正是利用这种通假字,有时候就可以包含更多的信息在里面。比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今天的网友更是喜欢这种谐音词,具有幽默、诙谐、含蓄的趣味,例如“美丽冻人”。甚至比较严肃的官方也会用谐音字词,比如最近经常说的“战疫”、“抗疫”,还有“中国智造”、“法治国家”等等。

好,回来接着说这个“至”字,结合前后文,我们认为这个“至”字就相当于“大”字。“大公者明,大明者有功。大正者静,大静者圣。”是不是完全没有问题?同时“至”字还有致力于、达到和表示极限的意思。我们带进去读一下看看妥不妥。“致力于公者则明”;“达到公者能明”;“至极致公者圣明”。如果你觉得古人真绕,难怪读起来费劲,呵呵,这才哪儿到哪儿呀。“公者明”和“明者公”的意思是一样的,“至正者静,至静者圣”与“至静者正,至正者圣”其实也没太大区别。一个是宾语前置,另一个叫互文。这些都是古人常用的文字游戏。不但趣味,而且智慧,就是比较烧脑。

所以说,把上古的古文,一句对一句地翻译成现代汉语,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尤其是上古的古文,好比小姑娘跟小伙子说:“你好讨厌!”请问有几个意思?这种传统,到了唐宋,基本上就只是剩下诗词里还有一点了,到了白话文,基本没有了。所以今天就只能玩“能穿多少穿多少”,这样的文字游戏了。对于古人这种行文,我的态度是,最好能读原文。实在自己不能解读的,如果你只看翻译,很多信息就错过了,所以就需要有人来帮大家解读。目前来看网上给广大普通读者详细解读《黄帝四经》的还几乎没有,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空白。

“公”是道家和法家重要的思想,基本包含了公家、公平、公正。“明”字一般是指修明、明智、圣明。在道家思想中也表示通晓规律的智慧,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知常曰明”,庄子在《齐物论》中有“莫若以明”,基本都是这个用法。这两句的意思翻译我就不讲了,以免跑题,小伙伴们听过就算,不用太较真。

如果把刚才讲的意思带进去理解。只有心怀公家,你才能获取真正的智慧。是的,很多人读书学习,想要获取的其实都不是智慧,而是“术”。我们都说“心诚则灵”,不要误会是以为你去庙里烧香拜佛才需要心诚,我们读书,包括大家“听”书的时候,要用“心”去读、去听,你的心诚了,灵气也就自然能通达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言非“道”的理解是正确的。说出来的都不是“道”,要用心灵去感悟,你才能真正能获得通达的智慧。正所谓是庄子在《人间世》中说:“无听之以耳,听之以心”。

“正”和“静”也是道家重要思想。“正”是指公正合理,不偏颇。也指端正和合乎法度、规律、伦常。《论语·乡党》中有子曰:“席不正不坐”,难道只是指把席子摆正吗?其实这里包括不该你坐的位置绝不能坐。《黄帝四经·经法·道法》中有“正奇有位”。《黄帝四经·经法·四度》中还有“君臣当位谓之静,贤不肖当位谓之正”。此外,“正”还指君王,《黄帝四经·经法·道法》中说“可以为天下正”,就是可以为天下的君王的意思。

如果你觉得一个正字就包含这么多的意思,是不是有点过度解读了。我要报告大家,这还没完呢。“正”起码还包含政治的“政”,矫正和征伐的意思。为了不使大家崩溃,我就不接着具体往下再详细讲了。对于我们普通的百姓而言,这个“正”和“静”其实都是大学问,一两千字肯定讲不完,留到以后结合后面的文字咱们慢慢剖析,这里只做基本的释义,启发大家的思维。

“静”字最简单的理解就是道家常讲的“清净”,就是庄子在《齐物论》里说的“心如死灰”,是相对于“躁”而言的。佛家有“一心不乱,一念不生”。今天的社会太过物质,人心浮躁,这个“静”字值得大家用心参悟。这里不做展开。前面提到的“君臣当位谓之静”,这里的“静”有安定、善的意思。同时,“静”还通“情”,有内情和信实的意味。

综上,把众多的意涵带进去理解“至正者静”。致力于施行立心公正;行不偏颇;从事合乎法度伦常;能矫正自我;敢于征伐的君王,治理国家,才能心静如水;保持安定;掌握实情;从而立信;达到至善。能够达到至静境界的就是通达的圣人,睿智的王者。这样翻译,真是让人头疼,没有这样翻译的,但是原文中的确可能包含着这些意味在里面。所以要尽可能的书读原文。

浔阳野老翻译撰写,版权所有,禁止非研究用拷贝,如需引用转载必标注来源。更多《黄帝四经》及《老子》解读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