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公益抗白 http://www.txbyjgh.com/axhd/m/2084.html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jué)。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gǔ)。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碌碌(lù)如玉,珞珞(luò)如石。
译文:
从来凡是得到“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晰明亮;地得到道而安宁稳定;神得到道而灵验有效;山谷得到道而充盈有生机;万物得到道而生长发育世世不绝;诸侯和君王得到道而使天下安定。
推究其理,假若天不能保持清晰明亮,恐怕就会崩裂;如果地不能保持安宁稳定,恐怕就要塌陷;假若神不能保证灵验有效,恐怕就会休止;倘使山谷不能充盈有生机,恐怕就会枯竭;要是万物不能生长繁殖,恐怕就会灭绝;若是诸侯、君王无法保持清明恬静,恐怕就会被推翻。
因此,尊贵是以卑贱为根本,高是以低下为基础的。因此,君王自称为“孤”、“寡”、“不毂”,这不正是把低贱当作根本吗?难道不是这样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是无须去夸赞称誉的。所以有道的人君不应追求美玉般的尊贵华丽,而应像石头那样朴质坚忍、不张扬。
解析:
本章通过讲述“道”的重要性以说明遵守“道”的君王的谦卑,重在论述治国。
第一段,首先解释一下“一”,指的是“道”。从“昔之得一者”说明,“道”不是老子的首创,是在这之前就有的,说明“道”在中国的源远流长,得“道”后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请看:
天得道后就显得晴明,那没有得道以前就是不晴明的了,老子在前边多次使用了“混、沌”二字来说明“道”,从道生天地的道理来看,天在最早是混沌的,在有了“道”以后出现了晴朗的天空。
地得“道”以后就变得安宁了,说明在没有得“道”以前同样是混沌的、是没有秩序的。前边有“地法天”即地效法天、遵从天的说法,既然天得道了,那么地也得道了,在得道以后大地就变得有秩序、安宁了。
神在得“道”后就显得灵验,这里是老子第一次提到神,同时将神排在天地之后说明神是遵从天地之规律的,有天地之后有的神,天地在得道之后晴朗、安宁,那么神在得道之后才有了灵验,这同时也说明在没有得道之前是没有灵验的,神的灵验是“道”赋予的。
山谷得“道”以后就变得充盈了,老子多次用山川之博大来形容道,以体现“道”的博大、容纳,如果山谷没有得道,那就是一个空旷的山谷,没有什么生物来充盈它。有了“道”,山谷有了小溪、有了花草树木、有了飞鸟走兽、有了生存的人类,显得山谷有了生机,这样山谷就变得充盈了。
万物得“道”以后就会显示出生机,世世代代生长发育永远不绝,永远没有休止。在前面提到“道法自然”,说明道是创造天地万物而遵从其发展规律的,万物的生生不息同样是因为“道”在起作用。
天地自然万物因为得“道”而变得有了生机,同时这些说明“道”的重要性,世间万物均遵从于“道”。那么作为统治者的诸侯王得“道”以后是什么样的?这是老子要说的重点,天下的统治者、引领者是诸侯王,他在得道以后就可以以“道”的精神内涵来治理天下,可以实行“无为而治”,百姓日子过的好了,这样就会称颂他的统治者,这样天下就变得稳定了、安宁了。
第二段,如果对第一段所说的推而广之、并反过来看,没有得道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天空不再晴朗,也不是晴空万里,星空不再照耀大地,天处于混沌状态,更会崩塌。
天塌下来了,那么地也不再安宁,成为一个混乱的大地,地上的一切将会被毁坏。
那地上的神灵呢?没有赋予“道”的神灵将不再灵验,将没有灵性显现给普通人。
这时候的山谷就不再会有流淌的小溪,不再有歌唱的小鸟,将变得枯竭。
地上的万物在没有了阳光照耀、雨水滋润,处于一个混乱的状态,死气沉沉,没有生机,试想这样的环境万物怎么来生长繁衍呢?大地上的万物将全部枯萎、灭绝。
在这种情况下,你诸侯王怎么来称霸、怎么来管理你的领地?没有了天、大地混沌、没有万物的生长,你诸侯王恐怕连生存都成了问题,这时诸侯国将不再安定,他的统治也就结束了。
第三段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主要要说明的。为了不让第二段中的这种现象发生,那么做诸侯王的应该怎么做呢?
在古代人不是平等的,有贵贱等级之分的,贵以贱作为根本。你是高层次的、是贵族,那么就有了生活在低层次的、贱民。没有了这些贱民你到哪里去高贵呢?这是提醒贵族们需要看重下层民众,不要以为自己比别人高就轻视他们。
高与低之间的比较是怎么产生的?如果没有低的,哪来的高呢?我们看地势,平原没有高低之分,但平原地区的山峰是高于平原的,就显得高了。人也一样,你处于高位,如果没有底层的民众做基础,就不存在你的高位,也就完全平等了。人的等级划分是古代存在的,但老子希望的是高、贵的相对要看重低的、贱的,这也体现着一种当时条件下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老子对改变下层环境的渴望。
人有等级划分,那么作为诸侯王的要怎么样看待自己、怎么样来做呢?他们称呼自己为“孤、寡、不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孤家寡人。既然是万民拥戴者,为什么还要自己这样称呼自己?说自己是寡德之人、不合群之人呢?难道不能说“吾皇万岁万万岁”吗?让人来尊敬你?万岁之人是脱离大众的,是轻视底层人的称呼。那自称孤家寡人,实际上是提醒自己,我的德对于万民来说还不够、我还没有为百姓做好处而百姓不喜欢我,这是一种对自己的督促,希望自己做的更好,成为一个更加合格的统治者,能够给万民带来好处、达到国泰民安。这种称呼实际上是以爱民、重视下层民众作为基础的,虽然自己处于高贵之位,但不会忘记自己的根本。
如果诸侯王将国家治理好了,声誉就高了、百姓也就称赞了。对于这种情况,诸侯王就该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吗?按照老子的话来说,诸侯王做好这一切是应当的、是他的本分,虽然达到了百姓称赞的地步,但是自己应该放下身段,达到第二章的“为而弗恃”、第十七章的“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不要去让百姓高呼“万万岁”来赞美他。
同时要达到不做光彩的美玉,去做一块坚硬的石头。这好像不是诸侯王,像一个默默无闻的百姓一样,让人看不到其闪光点,普通到不能普通的地步。实际上这也是老子一直提倡的道家精神,不张扬、谦卑、俭啬。你既是诸侯王更应该是这样,不要到处张扬、不要到处显示自己的存在。只有达到将国家治理的好、百姓生活的舒畅、并且百姓不知道我的统治者是谁、究竟在发布者什么好的治国之策,达到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是我自己做的好、我自己努力的时候才是一个好的统治者,才能达到无为而治。
本章的话语看起来相对严肃一点,看来老子对当时社会的期望是很高的、但当时达不到他的要求。用天地万物生存的得道生存、失道毁灭的重要性来做比喻、逐步推进,讲述治国要遵守“道”的精神,诸侯王要行为恭俭、看重下层百姓、爱护百姓、不要忘乎所以,这种思想在当时是一种巨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