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起来读《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原文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译文
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以得到善良了,从而使人人向善。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得到诚信了,从而使人人守信。有道的圣人在其位,收敛自己的欲意,使天下的心思归于浑朴。百姓们都专注于自己的耳目聪明,有道的人使他们都回到婴孩般纯朴的状态。
感悟
本篇开头的“圣人常无心”让人感到很疑惑,为什么圣人没有心呢?,原来是“以百姓之心为心”,以民意为本意正是老子对执政者的期待,执政者若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人民的角度思考,与百姓将心比心,在老子看来就是一位明君。这与历史上很多伟人有相似,与我国当下的执政理念也不谋而合。
老子的政治观念,其实也可以应用到我们自己身上,他人善待我,我就善待他人,他人欺压我,我仍然善待他人,世界逐渐就被善良、诚信包围。
这样的境界相信鲜少有人能达到,更不要提一国之君,在面对他的子民时,他是否可以做到善待每一个人呢?而执政者若是能够收敛欲望,也会带动百姓归于淳朴。对比来看,老子与孔子的观念有所不同,孔子认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不应一概以“德”对待,多少得有一些区别。
本篇虽是老子关于治国的一些思想,但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有一定启发,相信若是我们能够随时以善良之心对待他人,这个社会一定会更加美好。
讨论
你认同老子的“以德报怨”,还是孔子的“以直报怨”呢?
以上言论仅为个人理解所得,如有建议可在评论区交流探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