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岱年在帛书老子校注序言中的两个逻辑 [复制链接]

1#

上周,终于下单了一本《帛书老子校注》(高明著》。

拿到手,发现是张岱年先生写的序,比较认真地看了一遍这篇序,今天要写一下关于这篇序言的“读后感”。

研究《道德经》的人,肯定都听过帛书《老子》,当然我也不算什么正经研究《道德经》的人,我只是喜欢。

自年到今,我研究《道德经》也算有10年了,之所以一直没有买帛书《老子》,原因有二:

一是我手里有一本徐志钧写的《老子帛书校注》,买后翻过几页,我就把这本书的权威性否了。因为这本书有多处“常"字被"恒"字代替。而书中有些地方的常字是不能用为恒字的。

根据我的理解,常无欲以观其妙中的“常”,一定不能转化为恒字。

二是我的文言水平一般,就是高中文科生的水平,不太擅长读古文。

年,我还没“来得及”看老子《帛书》我就已经明白了“道”是什么,从为道的角度,我不需要再看任何书,从为学的角度看,通行本的很多问题还可以再深入研究,再看帛书《老子》似乎还不到时侯。

以上是我我采购高明《帛书老子校注》的背景。

我对张岱年先生的学问不太了解,对他的学问也不否认。当然知道他很有名。我只是就他写的这篇序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以古非今

张岱年先生认为:帛书甲乙本俱无“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证明“下德”句乃是衍文。

这是典型的以古非今。为什么帛书本没有这句,就能证明通行本中的这句是衍文呢?

《道德经》通行本第38章有上德、下德、上仁、上义、上礼之分,

如果再挖出一个本子,比帛书《老子》还早,里面又有下仁、下义、下礼之说,那么究竟该哪句是洐文呢?

二、脱离实际

张岱年先生认为:通行本第61章“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缺了一个于则,应为“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因为帛书中甲乙本均有“于”字。

这个错误是典型的脱离实际。虽然这个校正属于否打正着。

还是那个问题,如果出一个更早的版本没有这个于字怎么办呢?

学者研究经书而脱离生活而“咬文嚼字”“钻故纸堆”在这里可见一斑。

那么“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和“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哪个是原文呢?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我们只要认真琢磨一下第61章就自有答案。

《老子》61章中作者用牝牡之交来比喻大国和小国的关系,同时老子也说了大国和小国交往的目的。

结合牝牡之交的结果(牝受精而为“母”,牡授精而为“父”),和大国小国交往的目的(大国蓄人,小国事人),那么就很容易得出结论:“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义胜。

佛学讲依义不依语。我们可以套用一个这句话。

研究经书时,只要确定义胜,而不能管经文是怎么写的。就算确定再挖一个本子就是老子留下的那一本,如果没有这个“于”字,也必须用义理否定这个版本中的这句话。

当然我们不必否定老子,如果老子留下的那一本缺这个字,那一定是笔误。在我看来,老子不会出现这种笔误的。

老子在我心中就是一尊神,说是圣人更确切,神在天上,圣在人间。

再多说一句。

我在写《老子略释》时,涉及给《老子》全文定版的问题。在我参考的若干本书中,对于61章中“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这句,有的有“于”字,有的没有“于”字,当时我也不知道帛书《老子》61章“取大国”中没有于这个字。我只是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和逻辑判断,这个“于”字要有。

结论

在学习和研读《老子》的过程中,我感觉许多著名学者(比如钱穆、陈鼓应等),他们似乎缺少基本的逻辑和生活常识。

特别是钱穆先生对于《老子》的研究,我觉得不是他没逻辑——公认的历史学家不可能没逻辑,他对《老子》的错误理解在我看来源于两点:

第一,可能是他缺少生活常识。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他对于《老子》的研究,一定是“没用功”,因为他涉猎的太广了,对《老子》只作为一本普通的“子书”来对待。

不论是学者研究《老子》,还是国学爱好者琢磨《老子》,我们要以基本的逻辑、生活常识、历史案例为依据,去印证老子的智慧。

《老子》这部书,不是一本简单的经书,它的目的是依学而讲道,让我们明白道是什么,用来指导实际生活。如果只是让我们读懂几条原理、原则,那么就把《老子》降为和《墨子》《孙子兵法》《韩非子》一个层次了。

我只是觉得近百年来学者研究《老子》没有走出文本的误区,据说五十年代关于研究《老子》还有一场大辩论。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研究《老子》,从为学的角度讲,任何一本书都不够,需要掌握一定量的资料;从为道的角度讲,任何一本书都够了,因为连这一本书都要“损”掉才能“明道”。

问题在于,当一个人没有“明道”时,他掌握了大量的资料以后,因为没有“定盘星”,所以就不能很好地取舍孰是孰非,最终就变成了资料汇编了。

世界并不是丰富多彩的,但我们用丰富多彩的眼睛去看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