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师卦七,坤上坎下,地水师兵者,国之大事 [复制链接]

1#
雷安萍治疗白癜风效果好不好 http://www.txbyjgh.com/

在《周易》中,“师”卦和“同人”卦是与“战争”相关的两卦,这两卦最大的不同在于战争的发起方不同。“师”卦是主动,“同人”卦是被动;“师”卦是主动发起战争,“同人”卦是被动参战、自卫反击。这两卦放在周公所在的西周时期,“师”卦讲的是“征讨、讨伐”(征伐无道之邦),“同人”卦讲的是“平叛”(平定方国、诸侯叛乱)。

因“师”卦、“同人”卦是与“战争”相关的两卦,故在解读这两卦的卦爻辞本义、原义时,我借用《孙子兵法》用于辅助,关于古代战争的兵书,无出其右者(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唐太宗李世民)。(PS:个人认为解读“师”卦和“同人”卦用《司马法》最为合适,《司马法》据传为姜子牙所著,是现存最古老的军事思想著作,比《孙子兵法》还要古老,但流传至今亡佚很多,现仅残存五篇;且战国齐国齐威王时期有进行重修编纂,争议颇多;不可否认的是该书记载有从殷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古代作战原则和方法,对我们研究先秦尤其是西周时期的军事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今我们熟知的“以杀止杀,以战止战,好战必亡,忘战必危”最早皆出自此书;个人认为《司马法》与《孙子兵法》的区别在于,《孙子兵法》讲战略战术思想,《司马法》则是讲军事训练、战争原则的教材。)

师:会意。从帀,从垖。垖(duī)是小土山,帀(zā)是环周、包围义。四周、四下里都是小土山,会意众军人围集成高坡之形、表示众多;故“师”有“众”之义,是“众人聚集”的意思。师,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师”卦讲的是统领众人,带兵打仗。卦序上是继“讼”卦而来,《周易·易传·序卦传·上》:“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师卦是兴师动众以解决争端,也是战争、聚众讨伐之意。讨伐他人要师出有名,名正言顺,这便是“师”卦的本义。

师卦:坤上坎下,地水师。《周易·彖》“师,众也。”,《周易·象》“地中有水,师”。1、坤为地,坎为水,水在地下。“师”的卦象取自“师”的“众”、“聚集”之义,地面上的所有的水都会向地下聚集,最终都会聚集于地下,此为师之卦象。坤上坎下,水聚集于地下,「师」之卦象。(PS:《尚书···周书···洪范》“水曰润下”。水是向下润湿的,水往低处奔流,向下滋润万物);2、坤为地,坎为水,水在地下。水在地下,从现今的认知来讲,所有的水确实是都在地下,向地下聚集,不管是地下水、河水、江水、海水,所有的水的水平面都不会高于它们所处周围环境的地面,如果水的水平面高于地面变会淹没周遭的大地、地面,但是总会有地面高于水的水平面,不然的话现今的整个地球会全部变成汪泽、大海,不适合人类居住。坤上坎下,水聚集于地下,「师」之卦象。

师:贞,丈人吉,无咎。

(帛书):师:贞,丈人吉,无咎。

在战争中,兵强马壮吉利,没有过失。

贞:此处的“贞”是“贞…吉”结构,故义为“定、固、从一不变、固定”;讲的是一直处于师、战争的状态中,则丈人吉。

丈人:身材高大、强壮之人,此处为“兵强马壮”之义。现今多数注解为尊严、贤明、老成持重、备受尊重、经验丰富等等之人,但我认为这些注解都不符合西周时期周公的本义、原义,主要是因为西周初期与春秋战国及其后的战争观念和作战方式完全不同,我会在中详细论述。

丈:十尺也。我国古代,各个朝代的一尺,所代表的长度是不一致的。殷商时期,一尺约16.95cm,人高约一丈左右(.5cm),故有“丈夫”之称。西周时期改为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一尺约19.91cm;周制人高八尺(.28cm)曰丈夫;周朝时期丈人,一丈高的人约高.1cm,故丈人为身材高大、强壮之人,卦辞中代指兵强马壮。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古人的平均身高是矮于现代人的。

西周时期及春秋早期的战争观念、作战方式完全不同于春秋中后期及战国时期。春秋时期作为我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阶段,具有动态性、过渡性以及多样性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经历着剧烈而深刻的嬗变过程,这在军事领域也不例外。

西周时期及春秋早期的战争观是“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以礼为固,以仁为胜,君子贵之”(《司马法》);作战方式是“成列而鼓、争义不争利”,“结日定地,各居一面,呜鼓而战,不相诈”(《司马法》),“君子不困人於阸,不鼓不成列。”。这一时期战争本“仁”宗“礼”,讲求“偏战”(各占一面相对)的“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的贵族之战,以“车战”为主。大白话就是双方作战前要约好时间地点,大家准备妥当后,一起喊个“1、2、3”(擂鼓),向敌阵冲去,这一时期战争以“车战”为主,作战双方是硬碰硬,不讲战术、没有诡计,堂堂正正的作战,赢的也堂堂正正(这一时期的战争更像是双方约定时间决斗,不像战争)。

春秋中后期以及战国及其之后,这一时期礼乐崩坏,战争观转变为“兵以诈立”、“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作战方式是“出奇设伏、兵不厌诈”、“以利为先”,逐渐以“步战”为主,“军阵”趋于成熟并在战争中发挥重大作用。这一时期由于战争观念及作战方式的转变,未及时顺应形势发展而调整作战原则与方式的最大苦主便是春秋时期宋国第二十任国君宋襄公,秉持贵族风度,以仁义为标榜,与楚军对阵泓水河,空讲“仁义”,结果泓水之战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亡,被后人耻笑千年,得了一个“好名而无实,轻信而寡谋”的评语。

(PS1:《孟子》“春秋无义战”;《淮南子·氾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

(PS2:宋国是华夏圣贤文化的源头,处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地位的儒家、道家、墨家和名家四大思想的发源地,被誉为礼仪之邦,墨子、庄子和惠子三位圣人皆出自于宋国,孔子的祖籍也在宋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综上,我们知道西周时期讲求“偏战”、“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的贵族之战,双方是硬碰硬的作战方式,故这一时期如果“师”、作战的话,当然是对兵强马壮的一方有利、赢面大,故卦辞讲说师:贞,丈人吉,无咎。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帛书):初六:师出以律,不臧凶。

初爻阴爻:大军出动要符合普遍遵循的“仁、义、礼”等原则;不善、不好的理由出动军队,凶险。(师出需有名;师出无名,凶险。)

律:本义为“普遍遵循、效法的东西”。《说文解字》:“律,均衡广布于万物之中的真谛。字形采用“彳”作边旁,采用“聿”作声旁”。现今多数注解为:军律、军规、军乐(军队行军作战时的礼乐)等等,个人认为这都不符合西周时期的现状,“律”应该是西周时期的“仁、义、礼”等战争观念,也就是我们现今讲的师出有名(师出以律)。

否:不,帛书写作“不”。

臧:,善,好。《诗经·邶风·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否臧:不善、不好;也就是无名,讲说师出无名,故凶。

初爻是地位,地下;表示“师”卦初萌,卦象成形前的时期;“师”、战争前期便是作战之前的军队出动、出征;此爻讲的是军队出征的原则、前提。

从古至今,作战都讲求、对外宣称自己是“仁义之师”、“正义之师”、“遵循正道”、“有道伐无道”等等,即使是现今美国打伊拉克、叙利亚,打这个打那个国家时,都要给对方安插一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杀害平民等等的帽子,为的就是“师出有名”,若“师出无名”便会众人反之,众叛亲离,故爻辞讲说否臧凶。

《司马法·仁本》:“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孙子兵法·始计篇》:“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礼记·檀弓下》:“师必有名”

《策林·四十三·议兵(用舍、逆顺、兴亡。)》(白居易):“兵不妄动,师必有名。议之者,颇辨否臧,用之者多迷本末。”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帛书):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二爻阳爻:在中军指挥作战,吉利,没有过失,周王多次发布嘉奖、奖赏的命令。

中:中军、主将、主帅、指挥部的代称。一个古代的军事概念,前军,为大部队探路;中军,是主力大部队;后军,输送粮草等辎重,并为大部队提供后卫;另外还有:左军和右军,保护大部队的两翼,并策应大部队的行动。中军由主帅亲自率领,是军队的指挥中枢。

锡:,通“赐”;给予,赐予。

三:多次。三是“虚数”,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王三锡命:周王多次发布嘉奖、奖赏的命令。有的依据《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典命/职丧》“典命掌诸侯之五仪诸臣之五等之命。”等的内容,注解为周王三次赐给主将命令,一命授职(职务),再命授服(礼服),三命授位(爵位),让他安抚天下万邦;也就是授予主将官职,以便名正言顺的主掌军队出征作战。个人认为发布嘉奖、奖赏的命令更符合爻辞本义。

二爻为地位,地上;表示“师”卦已成形并显现,世道已进入“师”卦象预示的状态,即已在战争、作战的状态之中。

在军队作战中,主帅在中军进行指挥,可以纵观全局,及时把握战争形势作出调整,故“吉,无咎”,能够连续作战胜利,进而“王三锡命”。

《司马法·严位》:“凡胜,三军一人,胜。”(凡是要取得胜利,一定要使三军将士协调、统一得像一个人一样,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孙子兵法·兵势篇》:“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孙子兵法·谋攻篇》:“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六三:师或,舆尸,凶。

(帛书):六三:师或,舆尸,凶。

三爻阴爻:士兵对于主帅的指挥产生迷惑、疑惑,会导致大败,用马车运载士兵的尸体,凶险。

或:通“惑”,迷惑、疑惑。《孟子·告子上》“无或乎王之不智也”。现今有的注解为“有时、间或”,个人认为不符合爻义,我们需要了解的是,战争不论胜败,双方都会产生伤亡的,故战争死人是一定的,不论是大胜还是战败。

舆:车,尤指马车。

三爻为人位,小人位,平民位;讲的是“小人”处于卦象显示的世道中的行为处事。因西周时期的兵制为兵农合一,军政合一,寓兵于农的形式,故平民也是军、军队。此爻讲的是士兵。

在战争战斗过程中,普通士兵要依据平素的训练,熟记各种战斗命令,依据主帅、上官的指令,及时快速的进行战术调整,如此才可自保进而战胜。如果平时训练懈怠,战时看不懂听不懂战斗指令,会导致自己跟不上阵型变化,进而落入敌阵中身亡。进一步讲如果出现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情形话,军队指挥混乱,会导致军队大败,伤亡无数。

《司马法·定爵》:“不服、不信、不和、怠、疑、厌、慑、枝、拄、诎、顿、肆、崩、缓,是谓战患。骄傲,慑慑,吟旷,虞惧,事悔,是谓毁折。”

《孙子兵法·谋攻篇》:“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国君给军队造成危害有三种: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前进而命令他们前进,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后退而命令他们后退,这叫束缚、羁縻军队;不了懂军队事务却干涉军对管理,那么,军士们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不了解作战的权宜变化而参与军队指挥战斗,那么将士们就会产生疑虑。如果三军将士既迷惑无所适从又心生疑虑,诸侯就会乘机而起发难,这样就会在扰乱己方军心的同时而使敌人取得胜利。)

六四:师左次,无咎。

(帛书):六四:师左次,无咎。

四爻阴爻:行师作战,首先安营扎寨,使自己先处于不败之地,这没有过失。

左:第一、首先。关于“左”大都注解为“左边”,依据《道德经》“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司马法·用众》“凡战,背风,背高,右高左险;历沛历圮,兼舍环龟。”《汉书》“韩信曰:兵法欲右背山陵,前左水泽。”等等,注解为“在左边安营扎寨”,个人认为都不准确,在下面中详细论述。

次:指行军在一处停留三宿以上,也指军队扎营。《说文解字》“次,行旅中停滞不前,品质精劣不精。字形采用“欠”作边旁,“二”作声旁。”;《尚书·周书·泰誓·中》“戊午,王次于河朔。”;《礼记·檀弓上》“次,舍也。”;《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左传·襄公十八年》“楚师伐郑,次于鱼陵。”。

四爻为人位,诸侯、贵族位。讲的是“诸侯”处于卦象显示的世道中的行为处事。

西周时期,周公分封诸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诸侯屏藩带兵打仗,故此爻讲的是诸侯行军打仗。

关于“左”的注解大都注解为“左边”,依据的是“用兵则贵右”,用兵的话“左代表退,右代表进、攻击。”,本人并不赞同。我认为只有“左右”的话,那肯定是先左后右,故“左”为“第一、首先”,“右”为“第二、其次”。古代有先秦时期的“虚左以待”,书法也是由纸张的左到右书写;现今,我们军训时“稍息”是左脚向前伸出,暗合“左次”;跑步时起跑、立定都从都左脚开始;拼刺刀训练,左手在前握枪掌方向,右手在后托枪用力;综上我认为“左”为“第一、首先”义。

古代行军打仗,到了作战地点,首要任务是安营扎寨,先使自己无后顾之忧,先利于不败之地,故爻辞讲说师左次,无咎。

《司马法·严位》:“凡战:以力久,以气胜。以固久,以危胜。”

《孙子兵法·军形篇》:“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孙子兵法·军形篇》:“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帛书):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率师,弟子舆尸,贞凶。

五爻阴爻:农田里有飞禽偷吃粮食,拘捕偷懒之人,(这样做)是有利的,没有过错;(如果因这种小事而发动战争)长子帅师出战,弟子(岁数小于长子的儿子)用马车运送尸体而还(可能是打败,也可能是惨胜),贞固(因小事而发动战争)这种情形凶险。

田: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农田。有的注解为:通“畋”,打猎;个人认为不符合爻义。

禽:鸟类的总称;《说文解字》“禽,兽的总称。字形采用“厹”作字根,像捕鸟之形,采用“今”作声旁。“禽”、“离”、“兕”三个字的顶部形状相似。”飞禽走兽:禽是鸟类的总称;兽是四足的哺乳动物,多指野兽。飞禽偷吃农作物但不伤人,偷吃粮食时,人只需驱赶即可,不一定非要杀害飞禽;走兽不仅偷吃粮食和家畜,还伤人害人,故人在驱赶走兽时还将其杀死以示众,作为警示。

执:拘捕、捉拿。

言:过失、小错、小过。通“愆”,过错、过失;《周易·易经》中多次出现“有言”之爻辞,例:有言终吉,有言不信等等;“言”之过,是小过,不足以构成处罚或犯罪,属于无心之过,无意之错。只需要口头训斥、惩戒的过失称之为“言”。

贞:此处的“贞”是“贞+吉凶悔吝”结构,故义为“定、固、从一不变、固定”。

五爻是天位,天子位。讲的是“天子”处于卦象显示的世道中的行为处事。

西周时期,周王之子除嫡长子将来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成年后一般都会外封为诸侯或卿大夫。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西周时期,除非四方夷族、诸侯反叛,否则战争的发动权只能出自“周天子”,只有周天子才可以“征伐”,诸侯只能出兵辅助,不能主动出师。

“兵者,国之大事”周天子不可随自己喜恶,随意发动战争,需合“天命”、符“周礼”,做到“师出有名”,师出无名,即使胜利也是惨胜,埋下祸乱的种子,最终“失天命”,为天命所弃,殷商的灭亡便是前车之鉴。《尚书·周书·牧誓》中周武王列举的商纣王四大罪状第四条便是“残暴的镇压百姓”,故才有周武王的“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恭敬的按照上天的意志讨伐商纣。

这一爻辞讲的是周公的“明德”思想,天子需“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尚书·周书》中“康锆、酒诰、梓材”等多篇都讲到这一思想。

《论语·季氏篇》“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孟子·尽心下》“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帛书):上六:大人君有命,启国承家,小人勿用。

上爻阴爻:按天命大人君(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可以授封为诸侯、大夫,分封土地和人民,可以封疆建国、封城承家,平民(小人)不可以采用。

大君:帛书写作“大人君”,楚竹简“大君子”。“大”、“君”都是一种尊称、敬称,一般用在贵族、掌权之人之前,表示尊敬‘’在《尚书·周书》中有三篇文章《君奭》、《君陈》、《君牙》,讲的是人名为奭、陈、牙三人,“君”是对这三人的尊称。在《尚书·周书·无逸》“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中“君子”指的是贵族、统治阶层、为官之人的统称、尊称;“君”尊称;“子”对人的称呼。“大君”现在大都将此解释为“周王”,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我会在中进行论述。

有命:上天的命令,上天的安排。有命,有三种词义,此处是第一种词义:1、天命。有,助词。《诗经·大雅·大明》:“天监在下,有命既集。”2、天命所归之人;古代称天子。《尚书·商书·伊训》:“于其子孙弗率,皇天降灾,假手于我有命。”《尚书·商书·咸有一德》:“皇天不保,监于万方,启迪有命。”3、由命运主宰,既定的命运。《论语·颜渊》:“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开国承家:国、家指的是封地;“诸侯有国、大夫有家”。

小人:民、平常百姓。《尚书》中讲说人分五等“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民”。天子富有天下,诸侯封国屏藩,大夫封城承家,按天命只有这三类人才可以拥有封地采邑,这三类人才是贵族、统治阶层。

用:施行,使用,采用。

上爻是天位,上天;显示的是卦象的最终状态或物极必反时的状态。“师”是战争,战争的最终状态便是战胜平定,天下太平,班师回朝,周天子论功行赏,功大封国,功小封城,士兵(小人)封金。

上爻的爻辞体现的是西周时期的“天命观”和“等级制”。西周时期的“天命观”,周王是按照上天的命令来统治天下,成为万民之主(《尚书·周书·多方》“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刑殄有夏。”;《尚书·周书·泰誓》“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天下平定后周天子按“天命”对天下进行分封,对贵族实行等级爵位制。王都内的贵族分为公卿、大夫、士三级;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诸侯之臣又有卿、大夫、士的划分,每个等级的贵族各自遵守不同的礼仪规定,不得逾越。诸侯国的卿、大夫由周天子任命,诸侯国君无权任命。每一位新的诸侯国君即位时,必须得到周王的册命,他的身份才能得到正式的认可。

以上,便是我对《周易·易经·师》的释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