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道,大家好像盲人摸象一般,只能看到一点,而不能见其全部,所以我们好奇道到底是什么样的呢?都想触摸道的本质,所以老子在第四章就讲了道的“模样”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一句: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1.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2.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3.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这句话三种断句两种意思,第一种是把道当作冲(或做盅,本义为腹部中空的盛具,引申为器虛也)来使用,或者就永不盈满,深邃啊就像万物的源头。第二种是道是不可见的虚体,虽空虚无形,但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不可估量它是那样深邃,好像是万物的主宰。总之这是在描述道的状态,道是虚的是不满盈的是深邃的。举个例子茶杯里面盛满了水再添水肯定会溢出来,人也是一样,人要是自满了,新的东西再也无法装进心里,这个人就被限制了,只有茶杯那么大小,反之如果人常虚怀若谷,不自满永远处于求知若渴的半满状态它就能一直成长,这就是合于道。
第二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1.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意思是:把它的锋利消磨掉,把它的纷杂解除,把它的光芒变柔和,把它变得同尘埃一样。它看起来明澈幽远好像存在吧。这整句是描述道的形态。道是圆润的是简单的是柔和的是明澈的是若有若无的。这句和后面第五十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是相互照应的。一个人太过刚强就容易折断,一个人如果太过耀眼就会带来别人的嫉妒从而危害他自身,所以老子说有光芒不耀眼,有刚强不损害别人,这才是长生久存之道,这就是圣人之道,也就是得道。
第三句: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1.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我不知道它来自哪里,像是在上帝之前存在。老子对于道的存在也不能言明的,对于道的名字也不明说,对于道的样子也不指明,为什么?就是因为一旦指明就给道加上了一个枷锁加上了一个人为的边界,会限制人的思想限制人们对于道的领悟以及追求,这是老子最不愿看到的,所以老子把道说得很模糊说的很玄妙,就是不想束缚住人的思考力、想象力。举个例子为什么现在很多电视剧改编自文学作品或小说被一顿痛骂呢?原因就在于不仅没有表达出经典的美好,反而损害了读者的想象力。
综上,老子第四章讲了道的状态、道的形态以及道的来源,真理愈辩愈明,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