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怡斋middot藏书道德经原 [复制链接]

1#

《道德经》的主题思想是:道法自然。全文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全文字,因篇幅太长,故怡斋工作室把原文及释文编辑成十篇研习资料,保存于此,便于学习。

当今的社会,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物质创造力越来越强,但是滋养人们心灵的事物很少,许多人心理压力在不断增加,经常处于焦虑不安的状态中,也许需要一个能够指引心灵的灯塔,让人心回归平静,获得幸福感。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一)

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原始的样子。有,是万物产生的样子。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都是含义深奥。理解了这其中深奥而又深刻的含义,也就打开了一切奥妙之门。

?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事物之所以美,那是因为有了丑的事物;都知道善良的人之所以是善良的,那是因为有不良善的人。所以,有和无相互产生,难和易相互生成,长和短对比形成,高和低相互映照,音和声相互谐和,前和后相互跟从。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加以干扰。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而不居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就永远不会失去。

不推崇标榜那些有才能的人,人们就不去争名。不珍视那些难得的货物,人们就不去当盗贼。社会上没有那些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民心就不会被扰乱。因此自古圣人治理天下,必使天下人心灵单纯,让人们吃得饱,弱化了争名夺利的意识,强健了体魄;大多数人没有争夺的意识和欲望,那些有想法的人也不敢妄为。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道,空虚无形,却无穷无尽,如深渊一般深奥,是万物的起始。人应该放弃自以为是的锐气,摆脱纷纭万象的迷惑,和于你生命的光中,认同你是尘土的本相,你便能在幽幽之中,看到他那似有似无的存在。我不知道是谁产生他,他先于一切有形之帝。

?天地并没有所谓的仁慈不仁慈,只是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没有所谓的仁慈不仁慈,只是任凭百姓自生自灭。天地之间不正像是个风箱吗?虽然空虚,但不短缺,越拉动风量越多。说的多了就行不通了,还不如保持适中的态度。

虚空的变化是永恒存在的,深远微妙的虚空生产了万物,它的创生能力是神奇莫测深奥的母性。深奥的母性是天地的根源。它连绵不断地存在着,其作用无穷无尽。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因为它的生存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圣人把自身置之脑后而走在前面为天下人谋利益,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得到自身的保全。难道不是因为无私!反而更能成就自身。

最上等的善要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夺,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低洼地,所以最接近道。为人处世要像水一样,顺其自然停留在适合自己的地方,可止则止;心态保持深沉大度,水静流深。与人交往仁慈爱护,称物平施;言语平实而有信用,声不妄发;从*管理柔和有序,德惟无私;行事根据自身能力而为,人贵自知;懂得选择正确的时机行动,不妄动。为人处事只有不争,才不会招惹怨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