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何学习与理解老子的道德经 [复制链接]

1#

学习老子《道德经》,有一定的技巧:

1.可以借重西方的诠释学方法

2.以经解经

3.配合个人经验或具体案例

我们应该如何学习与理解老子的《道德经》?这个问题涉及方法,值得用心思考。譬如说谈到老子的“道”,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有人说“道”就是“路”。“路”这个字,外国学者把它翻译成“theWay”,然后用大写,这看起来就很神秘。但问题是路一定是有人在走,并且通往特定的地方,所以你把“道”翻译成“路”的话,很多问题不能解决。

有人说“道”就是“规律”,譬如说有花道、有茶道,任何东西的存在都有它的发展的规律,但问题在于:先有东西还是先有规律呢?

也有人说“道”是变化的总名称,而“道”因为本身一直在变化,所以不可名,把“道”跟“名”连起来了。但这种连法当然是有问题的,如果道是变化的总名,请问:是什么东西在变化?

所以像这些都是我们在学老子《道德经》的时候,首先会碰到的问题。我们刚刚只是举几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什么?你怎么去理解“道”呢?所以在谈到学习和理解的方法的时候,我们要谈以下三点:

借重西方的诠释学方法

我们先看第一点。西方哲学发展到当代,特别就阅读经典及了解文本提出了诠释学的方法。学会这个方法,对于我们将来阅读古代经典,或任何一本重要的书籍,都会有所帮助。

所谓的“诠释学方法”怎么操作呢?就是当你读到一段原文的时候,要从四个层次去思考,才能够准确掌握它的意思。这四个层次照顺序:

第一个层次要问:这句话究竟在说什么?就是它的原文到底有没有问题?原文的内容是什么意思?

第二个层次要问:这句话想要说什么?我们在念书的时候,常常发现作者意在言外的情况。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有他特定的时代及思想的背景。了解这个背景之后,才知道他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也就是:他想要说什么?

第三个层次要问:这句话能够说什么?经典写成之后,每一个时代的人在阅读的时候,都有他特殊的理解,这展现了“这句话能说什么”。换言之,一句经典写下来之后就有无限的可能性,有多少人阅读就有多少种解释的可能。历代以来对于《老子》的注解,可以列入这个范畴。

第四个层次要问:这句话应该是在说什么?这就是经过前面三步了,先了解它原文究竟说什么,再去认识它想要说什么,以及要看看历代的注解,就是它能够说什么,最后是我们现在正在学习的人必须判断:这句话应该是在说什么?

所以,这四个词连起来看就是一句话:究竟说什么、想要说什么、能够说什么、应该说什么。

这四个是非常完整的一个步骤。当然我们不可能每一句话都把四个步骤分开来仔细研究,只是我要强调的是,我们今天在读《老子》的时候,当我提出某种解释,我是经过前面四个步骤,我才能做判断的。

结果我们今天在念老子《道德经》这本书,发现首先出现的问题居然是在第一个层次,就是它原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之前提过,我们参考的版本是魏朝王弼注解本,一般都认为这个版本值得肯定,所以我们先简单介绍王弼这位学者的背景。

王弼的年代是公元后年到年,他只活了短短23年,但是他注解过两本书,是中国念书人不能忽略的。第一本是注解《易经》,第二本就是注解老子《道德经》。他的注解是把道理讲得完整、透彻,而文辞表达得舒畅、优美,所以我们以王弼本为主。

但是,王弼本离开《老子》的原文至少有六七百年,所以接着要参考地下出土的帛书本《老子》,也就是在汉朝初期的《老子》的版本。

把这两本配合,应该是很接近《老子》原本的文句了。当然,我们还要参考老子之后的庄子、韩非子等等先秦的学者,他们对于老子思想的引用及发挥也值得我们参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老子他究竟说了什么。

第二步就是要分辨“它想要说什么”。譬如,在《老子》的书里面非常重视一个词,叫做“圣人”。但是“圣人”这个词,跟儒家所谓的“圣王”或是“德行完美的圣人”不一样。

老子笔下的“圣人”是要化解整个时代危机的,所以它的意思是指“悟道的统治者”。一方面,圣人有“统治者”的身份,所以才能以他的言行表现直接影响全体百姓。

更重要的是,他是“悟道的”,他悟道之后才能够有这么特别的表现。所以“圣人”这个概念和他的作为构成《老子》全书将近有一半的篇幅,都谈到了有关圣人如何修炼及如何治理的。

那么接着就要问:悟道的“道”是什么?老子为什么要提出“道”呢?这是我们前面说过的,他是要化解当时非常严重的存在上的虚无主义,要把道拿出来作为一切存在的来源与根据。

至于第三步“它能够说什么”,历代以来有几百家注解,加上后来外国人的研究及翻译,都值得参考。有一套书是严灵峰所主编的《老子集成》,里面收集了多册中国历代以来有关《老子》的研究,但是这套书还在慢慢地扩编之中。代表什么?研究老子的人实在是很用功,每个人都努力提出自己的心得,而这些心得有些是大同小异,有些是千差万别。

所以重要的是第四步“它应该说什么”。这个时候就要谈到第二点,叫做“以经解经”。

以经解经

举个例子来说:老子有一句很有代表性的话叫做“道法自然”,但请问“自然”是什么意思?首先我们要知道,“自然”这两个字在中国的文字里面,就是在《老子》书里面第一次把它结合而使用的,“自”就是“自己”,“然”就是“样子”,“自然”的意思就是“自己的样子”。

所以,“道法自然”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或天地万物,而是指万物保持自己的样子。换句话说,任何东西保持自己的样子,“道”就在里面展示出来。像这叫做以经解经——用老子里面的“自然”来解释老子用的这个词,而不是用我们后代或者其他人的想法来替老子解释。

譬如说,《老子》书里面“自然”这个词出现五次,你整个研究一次就知道,它的意思确实是指“自己保持自己的样子”。就像“圣人”这个词一样,有它特别的用意,而只有在《老子》书里面才能看出来他在说什么。这就是以经解经,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老子,尽量不去扭曲他的意思,或是说把《老子》当作自己思想的注脚。

配合个人经验或具体案例

接着看到第三点,要配合个人的经验或具体的案例来做说明。也就是说,老子的思想不是唱高调或一个人做白日梦,而是可以落地、可以实践的。

譬如,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灾难的旁边,靠着幸福;幸福底下,藏着灾难。我们在现实生活里面,如果把时间拉长来看的话,就知道老子的意思了。

譬如你今天看到一个人成功,你可能要到30年、40年之后,才知道那个成功给他带来的后果是什么。真的是成功吗?或者反而是一个灾难的开始。

在美国很多人买彩券、买乐透中奖了,结果根据统计,一般来说,乐透中奖的人七年之后回归原点,打回原形,把所有赚的钱都失去了。但是岁月也过去了,所以很多人后悔,说早知道当初不要中乐透了。

但事实上不要忘记,当初他中的时候,哪一个人不羡慕他?结果呢?很难预测吧。所以老子的智慧从这句话就看出来了。

相反的,一个人失败了或受到某种苦难,你把时间拉长来看,从里面说不定得到人生很大的幸福。也就是说,你在生活上要验证老子的思想,必须把时间拉长、空间放大,从整体来看,才能知道老子的智慧。

像这些,我们在学习老子《道德经》的时候,要使用的诠释学的方法,然后再加上“以经解经”,再配合个人的经验或具体的案例,才能充分了解。

换句话说,一个人学了《老子》之后,跟他没有学习《老子》以前,应该有明显的改变:他对生命的看法不同了,境界也提升了,然后他的能耐也增强了。这是我们学习与理解老子《道德经》的时候所考虑的几个重点。不然的话,真的是不得其门而入。

我记得我在念大学的时候,选过一位教授开的《老子》这门课。第一天上课了,这位教授在讲台上踱方步,过了五六分钟,看同学们都在注意他了,他才转向同学们,说了第一句话。

他说:“各位同学,不是我上课不说话,而是因为我们上的是《老子》。老子说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那该怎么办呢?真的懂《老子》的,不会说话;说话的,就是不懂《老子》。

这是因为《老子》的智慧,无法用言语或文字去表达,言语和文字只是载体,没有办法把老子的智慧讲透彻。这一来的话,没有人可以教《老子》了。

那么一个人要学道家怎么办呢?靠自己去领悟吗?领悟了又说不出来,那怎么判断所学的对不对呢?所以,这些都是我们学《老子》的时候要注意的地方。事实上,《老子》有很多言论是可以验证的。

譬如我们看到老子说:“一个人轻易承诺,就很少能守信;他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就常常会遇到困难。”这些显然是人生的体验,但是要在长期的观察之后才能有这样的心得。

再譬如,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够了解别人,代表你有智巧,很聪明。但是“自知者明”的“明”,就不是一般的聪明了,而是一种启明或觉悟。

总之,学习《老子》的时候,在有关它的原文是什么意思方面,会有一些讨论甚至辩论,因为学术界对这些问题有很多分歧的意见。那么我们今天学习《老子》要珍惜学习的时间,要把基本的观念说透彻,这样才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正面的引导。

长按识别下图或点击阅读原文

试听订阅课程

↓↓↓

点击文末右下角的“在看”加速文章更新频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