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复归于朴 [复制链接]

1#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跟前边“知其雄,守其雌”差不多。“知其荣,守其辱”。“荣”从木,荧省声。本义:梧桐。又金文字形,象两支如火把相互照耀的花朵或穗头形。《说文》荣,桐木也。榮華。《爾雅·釋草》木謂之華,草謂之榮。不榮而實者謂之秀,榮而不實者謂之英。榮者,辱之反。《老子·道德經》知其榮,守其辱。“辱”《廣韻》恥也。《禮·曲禮》孝子不登危,懼辱親也。使…受辱;侮辱。“荣”是荣耀、光荣、耀眼的意思,“辱”就是一种地位低下的表现,屈辱、大家侮辱你等等。“知其荣”,“知”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說文》詞也。从口从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猶主也。《易·繫辭》乾知大始。《左傳·襄二十六年》公孫揮曰:子產其將知*矣。《魏了翁·讀書雜抄》後世官制上知字始此。和“知县”的“知”是一个意思,是“主”的意思,主*,这叫“知”。人处于荣的时候,把自己的姿态放到受辱的状态。

“为天下谷”,为天下把自己放到最低的低谷。“恒德乃足”,“足”《說文》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在此处,乃“止”与“跟随”之义。永恒的德行才会随着你,你才会充满德行。“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恒德满而止,回归到质朴(天真自然)的状态,“没有经过雕琢的木头叫朴”。也就是混沌的状态,跟前面的婴儿是一样的。一种混沌的状态,眼里没有形名之分。其实悟道人一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大在意它,所谓的“荣”在圣人眼里看没什么,把自己放在“谷”的位置。大家看着“辱”的状态,其实在圣人眼里“荣”和“辱”没有大的区别。一般人在修炼过程中,很难达到没有形名、看透一切。心中时刻把自己放在“辱”位置这里,不管我们到达了巅峰还是低估,就能做到宠辱不惊。最终达到那种“复归于婴儿”和“复归于朴”的状态,这种境界纯真自然,是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这是真正的高境界。复归于朴”,并非仅指“回归质朴的生活”这一个层面,关键是要回到“质朴的内心”,即精神的层面。这一点很难,古今中外的皇帝、总统、亿万富翁尤其难。真正能作到这一点的,以我自身阅读的视野内观照,托尔斯泰或许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他晚年布衣素食,返朴归真,并将财产全部给予了农民,还脱离了他认为属于“罪恶的庄园”,即自己的家。这种作法或许有一些匪夷所思,或许难以作出一种对与错的二值判断,但仅此而言,这如论如何都应该是向着内心质朴的真切回归,不是某种外在现象的回归,而是心灵的回归、精神的回归。从其浩如烟海的文学著作里,到处都能找到这样的佐证。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从微软总裁的位置上退下,将自己名下的亿美元全部捐给梅林达.盖茨基金会,分文没给子女,被媒体誉为裸捐。捐出亿美元本身就很让人瞩目,然而他这种不留一分钱给子女,只希望“以最能够产生正面影响的方法回馈社会”的慈善精神显然更令我们肃然起敬。

这些大人物最后都回归了最初的状态。他们知道金钱和权利来自社会,一个人拥有多少财富和权利就对人类有多少责任。后来全部回归了社会,这是一种最高境界的领悟。来到世界上他们找到了自己活着的价值,只有他们才真正明白人为什么活着。生而为人,为国家、为社会、为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才是一个人最大的存在价值。

(若樨学习道德经笔记。)编辑:屋南山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