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造深不可志,
故强为之容曰,
豫呵其若冬涉水,
犹呵其若畏四邻;
俨呵其若客;
涣呵其若凌释;
沌呵其若朴;
旷呵其若谷;
湷(通“浑”)呵其若浊。
孰能浊以久,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逆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尚呈。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粗尽而微,微极而妙,妙极而玄,玄则无所不通,而深不可识矣。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
戒而后动曰豫,其所欲为,犹迫而后应,豫然若冬涉川适巡,如不得已也。
犹若畏四邻,
疑而不行曰犹,其所不欲迟而难之,犹然如畏四邻之见之也。
俨若容,
无所不敬,未尝惰也。
涣若冰将释,
知万物之出于妄,未尝有所留也。
敦兮其若朴,
人伪已尽,复其性也。
旷兮其若谷,
虚而无所不受也。
浑兮其若浊。
和其光,同其尘,不与物异也。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世俗之士以物汨性,则浊而不复清。枯槁之士以定灭性,则安而不复生。今知浊之乱性也,则静之,静之而徐自清矣。知灭性之非道也,则动之,动之而徐自生矣。《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今所谓动者,亦若是耳。
保此道者,不欲盈。
盈生于极,浊而不能清,安而不能生,所以盈也。
夫惟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物未有不弊者也。夫惟不盈,故其弊不待新成而自去。
接着老子就说明一个得道人所应做到的本分,其实也是点出了每一个人自己该有的修养。换句话说,在中国文化道家的观念里,凡是一个知识分子,都要能够胜任每一件事情。再详加研究的话,老子这里所说,正与《礼记·儒行篇》所讲上古时一个读书人的行为标准相符。不过《老子》这一章中,所形容的与《儒行篇》的说辞不同。以现在的观念看来,《礼记》的描写比较科学化、有规格。道家老子的描写则偏向文学性,在逻辑上走的是比喻的路线,详细的规模由大家自己去定。
“豫兮若冬涉川”,一个真正有道的人,做人做事绝不草率,凡事都先慎重考虑。“豫”,有所预备,也就是古人所说“凡事豫立而不劳”。一件事情,不经过大脑去研究,贸然就下决定,冒冒失失去做、去说,那是一般人的习性。“凡事都从忙里错,谁人知向静中修。”学道的人,因应万事,要有非常从容的态度。做人做事要修养到从容豫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表面看来似没有所作所为,实际上,却是智慧高超,反应迅速,举手投足之间,早已考虑周详,事先早已下了最适当的决定。看他好像一点都不紧张,其实比谁都审慎周详,只因为智慧高,转动得太快,别人看不出来而已。
并且,平时待人接物,样样心里都清清楚楚,一举一动毫不含糊。这种修养的态度,便是“豫立而不劳”的形相。这也正是中国文化的千古名言,也是颠扑不破、人人当学的格言。如同一个恰到好处的格子,你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逾越,它本来就是一种完美的规格。
但是“豫兮”又是怎样“豫”法呢?答案是“若冬涉川”。这句话在文字上很容易懂,就是如冬天过河一样。可是冬天过河,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在中国南方不易看到这类景象,要到北方才体会得出来个中滋味。冬天*河水面结冰,整条大河可能覆盖上一层厚厚的冰雪。不但是人,马车牛车各种交通工具,也可以从冰上跑过去,但是千万小心,有时到河川中间,万一踏到冰水融化的地方,一失足掉下去便没了命。
古人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正是这个意思。做人处事,必须要小心谨慎战战兢兢的。虽然“艺高人胆大”,本事高超的人,看天下事,都觉得很容易。例如说,拿破仑的字典里没有“难”字。事实上,正因为拿破仑目空一切,终归失败。如果是智慧平常的人,反而不会把任何事情看得太简单,不敢掉以轻心;而且对待每一个人,都当作比自己高明,不敢贡高我慢。所以,老子这句话说明了,一个有修为的人,必须时时怀着好比冬天从冰河上走过,稍一不慎,就有丧失生命的危险,加以戒慎恐惧。
《道德经古本合订》李辉
《老子解》苏辙
《老子他说》南怀瑾
道德经
第十一章:道在有无动静之间(上)道德经
第十一章:道在有无动静之间(下)道德经
第十二章:花花世界奈聋盲(上)道德经
第十二章:花花世界奈聋盲(下)道德经
第十三章:宠辱谁能不动心(上)道德经
第十三章:宠辱谁能不动心(下)道德经
第十三章:天下由来轻两臂道德经
第十四章:时空心物与道的体用(上)道德经
第十四章:时空心物与道的体用(下)道德经
第十五章:老子的“士”之内涵(一)
朗读:叶子,《论语》爱好者,朗读爱好者,感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