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什么才可以叫作ldquo业障消了r [复制链接]

1#
北京皮肤科哪家医院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39528.html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心”

◎比丘尼近育法师年3月3日

讲于台北法界佛教印经会

这几个月来,道场晚间听经都在听《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成佛的法华,开慧的楞严,教化众生的华严”,我个人对《华严经》特别地喜欢,所以十分珍惜这个听经的机会。当一面听上人讲解,一面阅读经文,心中有种非常深的感触。〈世主妙严品〉阐述世间跟出世间的主──也就是佛──的功德庄严,这些功德庄严只能用“不可思议”来形容,而我心里也有难可名状的感动。

记得刚学佛的时候,听说佛陀在世,那些心求出家的人只消佛陀说一句:“须发自落,袈裟披身。”马上就现了比丘相,然后佛再开示一句话,马上就能证果。每每读到这些文字,心里好生羡慕,老觉得他们怎么那么幸运值佛出世,而我就只有干羡慕的份儿?可是这次听〈世主妙严品〉的时候,我不禁反问自己:“我准备好了没有?”如果真的上人、圣人在世,我准备好接法了吗?

记得一九九零年,上人回台湾弘法,我的同事跟我说了这个消息。当时台湾的法师我几乎都不认识,但既然要学佛,就要找一个皈依师。我的同事跟我推荐说,上人是旅美高僧,机会难得,应该去皈依这个师父。因为相信同事的关系,所以就同行去拜师。一路上,他跟我介绍上人,说上人有多么孝顺、多么有道德等等,可是我什么都没听进去,只牢牢地记住一句话:“他有他心通。”

不久抵达皈依的现场,真可谓“人山人海”。二话不说地,我就把自己安顿在最边边的角落。等打完皈依,上人开示完毕后绕场一圈,当他走到我前面时,我心惊胆跳的程度至今依然记得。当时心想:“哎呦,我做过这么多坏事情,这个人有他心通,岂不是什么他都悉知悉见吗?”所以回到我刚刚的提问:如果上人、圣人在世的话,我们准备好接法了吗?

我常问学生:为什么孔夫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列国的君主没有一个人肯用他?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以夫子的学问道德,肯定可以帮忙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夫子的能力,早在鲁君任用他做司空、司寇时,就展现无遗了。掌*三个月,鲁国大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鲁国一片新兴之相。结果却引起旁边齐国的大惊,马上送来八十女乐给鲁君,鲁君从此不再上朝。不仅君臣沉迷女乐,就连门下的一些弟子也禁不住诱惑,遭来夫子一番严诃自不在话下。试想,随侍圣人左右,若非有强烈向道之心如颜渊之流,恐怕少有不狼狈而逃的。

如此说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没有君主用他了。要不以夫子座下七十二贤不说,光四科十哲,个个可谓一时之选,如*事科的子路会带兵打仗,言语科的子贡舌灿莲花,日后身佩六国相印;弟子尚且如此出类拔萃,就甭说教导他们的老师了,但是各国国君却宁可纵情五欲,而牺牲称霸群雄的机会。由此可知,圣之所以为圣,凡夫之所以为凡的原因了。

我们累劫以来的习气毛病,在圣人的身边很容易就被悉知悉见,难怪常在上人的录音带里,听到他老人家毫不保留地训斥弟子。这时候弟子只有两个选择:一是逃之夭夭,文过饰非;一是刻苦自励,改过自新。因此,留在业尽情空的圣人身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或许早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我们就在华严法会上做了结缘众;只是时至今日,我们还继续在结缘,没有成为当机众、影响众。所以再回来问问自己,我们的身心准备好了吗?如果没有,应该怎么准备呢?

祖师大德以及圣贤所教导的,第一步就是去“我执”。中国文化里最重要的儒家、道家以及佛教,是不是也教导同样的内涵?憨山大师说,儒家是“经世”。那么孔子有没有教我们去我执呢?有。“子曰:四绝”,意思是有四个东西我们不可以要。哪四绝呢?“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在这四个里面,夫子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我执去掉了以后,才能够明明德,能亲民,能止于至善。而它的体,就是正心诚意,把我们的心正了、意诚了以后,它的用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范仲淹为例,大家熟知他一生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哲理。范仲淹早年丧父,母亲无法独立抚养他,所以就带着他改嫁。有一次,与同母异父的兄弟在一块儿玩,玩玩就吵了架。弟弟气乎乎地说:“你滚出我们郑家去,你不是我们郑家人。”那晚他问妈妈,知道自己姓范之后,就请求离开。

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他知道透过科举能有出头的机会,所以立志苦读。但因为穷,为填肚皮他把米饭煮成粥,再拿到屋外去冻成块,然后把粥分成四块,早上吃一块,中午吃一块,晚上吃两块。天黑之后,就就着庙里的佛灯来用功。后来考上进士,分发做官,拿到第一份薪水后,就请族弟把它散发给家族之中穷苦的人,好让他们得以衣食无缺。后来更成立了义田制度。

日后官拜宰相,虽然名望日崇,为人却日益谦和。有一天他想置产,于是请来风水师来堪察;一看之下,是一块状元地。范仲淹知道后,二话不说就把这块地捐出去做学堂,因为做学堂让更多的人出状元不更好吗?也因为他的无私,后来范家子孙好多人都位居宋朝要津。

由此可知:一个人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宽。有些人会说:“我不要舞台。”舞台可以不要,但是心量却要大。范仲淹是儒家经世的实践者,彻底地体现了儒家无私的精神。由他的故事,我们也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其实最大的受益者往往是自己。这是儒家教导我们去我执的道理──修心养性之道。

再来看看道家。憨山大师说,道家是“忘世”。那么道家有没有也教忘我,去我执呢?道家讲“少私寡欲”,教我们要离欲,离欲才能清净;又教我们要“释智遗行”,释智就是放下所谓的“世智辩聪”,放下私智,不是放舍智慧;遗行,就是把我执去掉。老子说:“人之大患为吾有身。”一般人花费很多的心力跟财力,来照顾自己的身体;不仅仅身体,对名利更是趋之若鹜。我常开玩笑,时下父母教导小孩子,无不希望他们五子登科。哪五子?房子、金子、儿子、妻子、车子。但这也说出了“古之教人成圣贤,今之教人能赚钱”的现象。然而,道家教我们要知足,知足就可以常乐。

庄子是把老子哲学思想扩张弘扬的人,他有一个学说叫做“无用之用”。怎么说呢?有一次,庄子带着学生到山上去,正巧看到一群伐木工人在砍伐树木。学生们发现,笔直的树木被伐,而盘曲的却因弯曲而安享天年。下山后,他们一行去拜访庄子的一个朋友。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老朋友自是杀鸡宰羊殷勤款待。准备之际,家中的仆人问:“要宰杀那跛脚的鹅?还是正常的?”主人答:“跛脚的。”

从朋友家离开后,弟子们狐疑地问老师,山上的树木因为弯弯曲曲不健全,而可以存活下来,可是鹅却因为残疾而死,到底处世之道为何?是应该极力地表现自己,还是应该要明哲保身?于是,庄子教弟子要养成智慧,善巧活动于现实生活中。他认为,并没有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法则,我们要依智慧自处,而智慧是从无私无我中来。这道理就让我联想到《华严经》的一句偈:

一切佛法依慈悲,慈悲复依方便立;

方便依智智依慧,无碍慧身无所依。

老庄哲学,传达柔弱、安静,谦和的道理。所谓“柔弱生之徒”,最柔软的东西,往往可以存活下来;所谓“上善若水”,水往低处流,处众人之下,因为不争,所以往往能够有所成就。《道德经》开宗明义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告诉我们不要为了名,去做很多的努力;要无所为而为,做什么事情不要心存目的。一句话说穿了,就是无私,去我执。

再来说说佛家的道理。《譬喻经》里有个故事,有兄弟两人上山采金,运气很好,两人都找到了*金。下山的时候,哥哥心想:“这*金运回去还要跟弟弟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他推到山谷里去,那*金就我一人独享了。”说也奇怪,兄弟俩还真心有灵犀,他这样子想,弟弟也这样子想:干脆趁着四下无人把哥哥给害了,神不知、*不觉地*金就全归自己一人了。

走了一段路,还好两人都没下手。等过河涉水的时候,哥哥就想:“哎,我真的好糟糕、好龌龊,竟然为了*金想把亲弟弟给害死。这个钱真是糟糕的东西,让我连兄弟之情都不顾,这个东西实在是邪恶!放水流,放水流。”还真心电感应,他这样子想,弟弟也这样子想:“天啊,钱真不是好东西,我竟然起了歹念要把哥哥给害了!放水流,放水流。”结果,兄弟俩真的就把采到的*金都放水流了。

讲到这里,有人一定心想:“哎呦,好可惜哟,那个钱留着多好,还可以帮人。他们两个好笨,怎么把钱放水流?留起来多好,自己留一点用,其它来帮助别人。”是不是?这就是我们心不清净。

佛家教导我们反向操作,以出离五欲。憨山大师说儒家教“经世”的道理,道家教“忘世”,佛家则教“绝世”。记得最初读唐朝的庞公为一心修道,把家里的金银财宝全部都倒到海里头去,当时我真是不能理解,何不像范仲淹这样子,拿来救全世界的穷苦呢?干嘛要这么想不开?后来我体会到:当生活一无所有的时候,灵性就能得以提升。这也就是庞公庞婆一家人可以成就道业,而我们还仍是凡夫,继续不断生死轮回的原因了。

由此可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跟佛教的思想,三者体性都是一样的,只是用有深浅、大小的程度不同罢了。佛家的“体包太虚,量周沙界”,也是强调同样的观念: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宽。如果能把心量放到最大,就能跟他人同体,跟万物同体,就能够真正做到儒家所说的“人饥己饥,人溺己溺”,就能够救度众生,随类化身,就能够以众生为菩提水而成正觉。当跟众生同一悲仰的时候,就体现了佛教的真正精神。因此,修道的第一个基本功,就是要“去我执”。

第二个基本功,就是“观照”的功夫,我们要常常回去看看自己的心。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复古的世纪。怎么说呢?报章杂志大量介绍养生观念,什么东西最养生就吃什么。但是我个人就有一点点感慨,我们不计成本地把身体照顾好,吃要吃有机的、要少盐少油、要跟三白说不等等,我们花了好多功夫来养生,但是到底有没有花功夫养心?

圣城里有很多孔雀,小朋友都知道如果孔雀生蛋,千万不可以去碰它的蛋。如果你觉得孔雀妈妈把蛋生在不安全的地方,晚上可能会被狐狸给吃了,而把蛋移到你觉得安全的地方,这么一来孔雀就再也不去孵蛋了。因为有人的味道,它就再也不会认那颗蛋了。于是,不知情的小朋友会去求它:“这是你的宝宝,赶快去蹲在那里。”可是它怎么也不理会。另一个场景是,下雨天时,小朋友蹲在路上救蚯蚓,因为下雨天,蚯蚓爬得到处都是,小朋友担心车子来了或是人不小心,就把它们给压死;或者等一下太阳出来的时候,它们会被晒死了,所以就一路把蚯蚓捡到草地上去。

我常常觉得,我们学佛的人对动物最是慈悲,不敢拍蚊子,不敢杀蚂蚁蟑螂。可是,对人有没有同样的慈悲?对家人有没有慈眉善目?讲话是不是就像对待小动物一样,柔声细语,慈心下气?

还有,我们有没有对自己慈悲?常常莫名其妙地生气或是贪心,没有让自己的心平静,这就是对自己不好。我们应该要对自己好一点,对自己好一点就是要养心,修心养性。常听人说,女人永远缺一件衣服,妈妈永远少一个冰箱。我们放任自己的心一直向外追求,在外面的物质世界里,花了好多的心思。我们对自己不够好,更不用说对自己的家人、同事、上司发脾气、生闷气。这都是对自己不够好。

春秋战国是中国学术思想的*金时期,出现所谓的“九流十家”,在诡谲多变、礼乐崩坏的大时代里,这些哲学家试图解决人们的痛苦。同样地,如果把佛教当成一种宗教和哲学,当起烦恼时,就要运用所学的法门来对治,让我们的心回家。我们如果在外面受气、受委屈了,家是我们的避风港,回到家再怎么不愉快的事,很快也就能烟消云散。可是当心有了不平的时候,我们记不记得让它回到自性,回到这个真心的家呢?这就成了我们修行的课题。

所以修行绝不是口号,而是真枪实弹地面对自己的习气。我常听人家讲,我一天念五万声佛,拜拜,念净土五经如何如何……。可是,如果一样地贪瞋痴,一样的烦烦恼恼,那有什么用?即便一天念了五部《地藏经》,可是内心还是怨恨不已,觉得孤独、想哭,一个人没办法活下去,那就是没有把所学的佛法拿来用。

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是让我们拿来用的,好让我们得以解脱,进而迈向菩提道,所以要随时提在心上。我不是说打坐没有用,念经没有用,这些肯定有用的,时时勤拂拭,一定可以帮助我们向道近一点。但是如果碰到境界就失念,随着境界转了,这样子的念经拜佛,充其量只是积集人天资粮罢了。

另外一个学佛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