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郝玲君道德经闪耀智慧的10句 [复制链接]

1#
《道德经》闪耀智慧的10句名言和感悟——1-15章

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上出版第一多的是《圣经》、第二多的是《道德经》。《道德经》被译成多国文字广为流传!

中华文明,最璀璨的一页是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却是《道德经》,在战国盛行时期名为《老子》。

英国科学家霍金就是在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思想启示下,提出了“宇宙创生于无”的理论。

《道德经》是一部奇书,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巨著。今天,我们再次拿起它,翻看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也会大有裨益。

1.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译文: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感悟:从有无对比中,分别阐释两种不同情况对道的不同运用和体会。

如果一件事还没有,还没有开始,就会有一切可能。这从无到有的过程,让人充满期待,就像一颗种子在地下还没有发芽,我们可以想象着万种可能,万种奥妙。

如果一件事开始了,那么就有各种端倪在产生,从各种蛛丝马迹中,就会发现各种发展,从而去管理、左右未来的趋势。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感悟: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出现的,美和丑,善和恶,真和假,都是在有了对方,才会有自己。如果事物之间,没有差别,我们这个世界多么无趣。

相对的万物,有很多事不是绝对的,可以互相转化的,互相充实,相得益彰,正因为如此,不要强求做其中的一种,不要患得患失,要有耐心,等待万物的成长和转化。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感悟:何谓“刍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人在祭祀之中使用,祭祀完毕,就扔掉或烧掉。

在这里,千万不要误解为天地和圣人没有仁德之心,对万物和百姓没有爱心。这正是老子核心思想“自然无为”的体现,万物有其自身的规律,不要过分干预,不加人为的因素。

仔细想一想,这何尝不是一种大智慧,过分干预,势必相反:人对万物过分干预,势必物丧失了自然野性,人丧失了其该有的特质。

4.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译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感悟:天长地久的源头出处竟然在这里。原来天地长久的原因就是因为无私。这不禁让我想到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古代文明中唯一还保有生命,还在传承的文化,这不就是因为中华文化从来都兼容并包,和谐共生,不是侵略的,不是排外的。

那些伟大的成功人士亦然,哪一个不是胸襟宽广,有心藏乾坤,有国有民之人。“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5.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感悟:水是生命之源。正是水对万物的无私,才滋养了万物的生命。人类的生存、发展都以水为源头。

世界四大文明,最早都诞生在水边。中国人以长江、*河为母亲河;古巴比伦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安了家;古埃及在尼罗河流域;古印度是恒河。

水的利他而不争的品格,为人所赞颂。

6.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译文: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

感悟:人的一生追求太多,就会到来毁灭。任何事情,做到圆满,知道适可而止。尤其年轻人,不能锋芒太露,否则容易夭折。

这句话让我想起《易经》中的一句话,“亢龙有悔”,居高位的人要戒骄,否则会失败而后悔。无论事成还是高位,人始终要保持谦虚的态度,才能长长久久。

藏拙,其实是一种大智慧。

7.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感悟:“玄德”是玄秘而深邃的德性。这里具有玄德的应该就是造化,自然,成全万物的生长,却又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规律活出自己的风景。

对比自然的做法,人类应该愧疚,总以为了不起,是万物的主宰,总在用科技改造着自然,影响着自然。

但仔细想一想,我们做的都对吗?人类的过分贪婪,已经让地球千疮百孔。对自然最大的保护,就是按照自然自己的规律运行。

对孩子的教育亦然,我们总是想着要主宰他,要让他听话,但是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行为,必然带来逆反。对下属员工也是如此,多少领导总是站在高处,以为自己就是他人命运的主宰。对比古语,不觉可笑。

8.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感悟:这句话的前面,老子用了三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三十根辐条的车毂,黏土器具,有门窗的房子,这些东西中间是空的,才有用:车轮能转,器具能盛东西,房子才能住人。

“无用”才是大用。这就像我们说的哲学、国学,有人说无形无用。但仔细想一想,这些思想、观念、审美才是指导我们一切生活的主导。这是国学无用之大用,也是人文无用之大用。

9.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感悟:很多圣人认为眼睛是心生欲望之源。人们的一生被各种欲望左右着,色、声、味……如果一辈子活在追逐各种事物的中,就会伤身,伤品性,最后必会遭遇灾祸。所以圣人们都放弃对声色的追逐,只求最基本的物质,摒弃物质诱惑,才有内心的安宁。正如《论语》中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0.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译文: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感悟:我们要执守道,不要达到满盈的程度,才可以不陷入危险之境,才可以永远处在更新状态。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任何事物发展到了满盈的程度,必然会逐渐走向衰老。因此人不可求满盈,懂得谦虚,懂得节制,要保持在一定的层次上,才能从容进取,创新重生,不断向上。

郝玲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