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子的三知三守三归是什么大智慧 [复制链接]

1#
赵明国 https://yiyuan.99.com.cn/bjzkbdfyy/yyzj/260589.html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上章老子讲济世救人,并且特别宣讲善人和不善人都有道性,故而平等无二,所以圣人以化恶人为善人,让恶人生起一颗善心作为事业。此章是修德章,所修之德为常德。

第一章宣讲常道,此章宣讲常德,道德双行,结构严谨。常德有三知三守三归气象,就是三德九品。第一德是婴儿德,第二德是无极德,第三德是朴德。

婴儿德是知雄守雌,溪、不离、婴儿,归流三品。无极德是知白守黑,楷式、不忒、无极,无违三品。纯朴德是知荣守辱,谷、足、朴,含藏三品。常德巍巍,具三知三守三归,三德九品,是上章济世救人的无上妙法的宣说。

此章贯彻上章“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的道家本怀。释德清说:“上章言行道之妙”,圣人不以知道为难,而已守道为难。意趣深远。

常德三知三守三归三德九品第一德婴儿德知雄守雌溪、不离、婴儿第二德无极德知白守黑楷式、不忒、无极第三德纯朴德知荣守辱谷、足、朴(足,全德也。)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第一段: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第二段: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第三段: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第四段: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此章开始二句历来被注释家所重视,但真正理解老子真意的不多,处于动荡时代的严复则作出了独特的解读,认为老子哲学的守柔是有二重含义的。他说:“今之用老者,只知有后一句,不知其命脉在前一句”。(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页引)

老子通过宣说知雄守雌来阐述修道者关心的另一个核心命题,谁能够守柔?“知其雄”者可以守柔。反过来讲,守柔者特别强大。不可忘记守柔和知强的二重关系。此章就是宣讲二者的关系。

理解知雄和守雌的关系就能够理解知强与守柔的关系。理解知强与守柔的关系必须有济世救人的本怀,并有对常德的实证实修,如果没有对常德的实证实修,则无法理解守柔与知强的妙理,这样就沦落为柔弱。守柔不是守柔弱,而是奉行知强守柔的中道观。严复强调重点在“知雄”,是很有道理的。

学习《道德经》是要获得大智慧,不是要成为柔弱不堪,相反,只有学习《道德经》,人才能真正知强,获得内心的强大。河上公说“天下莫能与不争者争”,就是对《道德经》妙理的深刻体验。知强与守柔是玄同关系,只有知强者能守柔,只有守柔者能知强。守柔与知强分割,则修行沦落为偏柔,如同禅宗的偏空,不可行矣。这是华人人格修养的关要处。

此章老子提出了守柔哲学的中道观,对完整理解老子的守柔思想很重要。《道德经》一直贯穿守柔思想,但此章以中道观阐释守柔,非同寻常,大有纠偏之意。深入知强守柔妙理对华人的完美性格的形成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后世对华人性格的批评集中于羸弱和阴柔,我们不能否认这种人格的存在,但这正是老子的守柔中道观所贬斥的,因此深解此章经意很有价值。

老子的守柔中道是刚柔适中,有刚有柔,利他用柔,克敌用刚。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内心无止境的欲望,道法自然,归根曰静,学人不发大勇猛心则难以企及。学人发此大勇猛心,则无坚不摧,常德不离,实现济世救人的大愿。

大勇猛心可以比喻为佛家的降魔力和道义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