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话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你知道这些话是出自《道德经》吗?
鲁迅先生曾说过“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尼采也曾评价道“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两千多年来,它是中华文化思想中的一座主峰。
看其他书是踏上进步的阶梯,读《道德经》则是直接登上高山之巅,仰可观宇宙之变化,俯可察世事之浮沉。
它谈天地法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它谈为人之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它谈处世原则: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大至天地,小至尘泥,到修身、养生、处世、治国,万象森罗,尽收眼底。
今日与大家分享《道德经》里的10种智慧,语言短小精悍,值得细细品味。一、懂得迂回的智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弯曲可以保全,受压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于是更新;单一因而得到,繁多所以迷惑。 二、要有水的精神“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三、持而不盈,富贵不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得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四、功成身退是一种舍得“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五、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智慧。能战胜别人的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的才叫强者。知道满足者才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六、看破祸福相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从好事中看到危机,就能够居安思危,及时处理危机。从坏事中看到机遇和希望,就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甚至反败为胜。七、静中有大智慧“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载装行李的车辆,虽然有美食胜景吸引着他,却能安然处之。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还要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八、如何做成大事、做成难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粗大的树木,生长于细小的幼苗;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无论做任何事,我们都应该脚踏实地,妄想一步登天,无非是痴人说梦。九、成熟是一种光而不耀的境界“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圣人方正而不孤傲,喻指道者虽有所合于规矩,有棱边而不至于割伤别人,比喻为人廉正宽厚。“直而不肆”即坦率但不过分放肆;"光而不耀"即光明而不耀眼。真正的成熟就是老子说的“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这的确是一种难得的境界。十、减法的智慧“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求学要每天积累学问,修道却要每天减少;不断减少,以至于无为。简化人生的“节目单”,把那些冗余的“欲望”减去,使自己的心灵更加纯净,目标更加清晰,如此才能轻装简从不断前行。
本文为「善品堂藏书」编辑整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