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点蓝字,我们哪来故事~
《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短短5千言,却涵盖天地,句句精辟,留给世人无尽的人生智慧。
分享其中的9个成语,这36个字看似简单,却值得我们细细品读,领悟践行。
1功成不居
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
很多人都想成就一番事业,有的人做成一点小事就沾沾自喜,而有的人则相反,他们从来不因为自己有功劳而骄傲自大。
人们苦苦追求功名利禄,可它原本就是身外之物,这一辈子,你是追逐不完的。
你可以看重,但是不能迷恋。我们活在这广袤的世界,总是要用某些行为和结果来证明自己活着的价值,功名不过就是起了这么一种证明作用而已。
人生一世,每个人都想活得潇洒,让身体和心灵自由自在,而不受身外之物所累。
毕竟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越多。不居功,少了思想上的束缚,也会得到更多的尊敬。
功成不居,不仅可以让自己在喜悦中冷静思考,也体现了一种淡然的人生境界。
2和光同尘
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第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和光同尘,是道教处世的根本教义,本意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实际上是通向人内心和谐的一个重要途径。
人生活在世间就是社会的一份子,无法脱离社会。和光同尘用在处事生活中,也就是告诉我们要与人为善,圆通自我。
不要对他人有偏见,而是有容人之量,互相理解。也不因他人不合理的言语而恼羞成怒,而是海纳百川。
有一部分人觉得自己与普通人不一样,自视清高,处处表现得特立独行,这种人就很容易受到打击。
当领导的人,若不把下属放在眼里,而是高高在上不去亲民,就无法了解员工的内心,也就很难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做人理应随着时代的变化顺应自然去改变,尤其在今天的自由的竞争中,更要如此。
如果不能和其光、同其尘,而一意孤行,最终很容易脱离现实,与理想背道而驰。
3上善若水
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是生命之源,它的珍贵之处在于福泽万物,却从来不向万物索取回报。
它没有颜色,味道,可以是无形,也可以是有形,无处不在,更接近于道。
人总要争个高低,水则没这么多要求。可以化成云雾,也可以化作雨露,从高处往低处流,高至云端,低入大海。
水流向低洼的地方,永远谦卑处下,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看似柔弱,若是遇到坚硬的石头,也可把棱角磨圆,进而水滴石穿。
做人就应该像水一样灵活、包容。水净化万物,无怨无悔地接纳世间万物,然后慢慢净化自己。
做人也应像水一样单纯、坦诚。知世故而不世故。如一泓清泉,乍看深不可测,但又纯净透明。
若是我们能够像水一样生活,那么烦恼就会少之又少。
4功成身退
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历史上贪恋权利的人下场都很惨淡。
在朝廷做官并不是一件十分轻松的事,必须小心翼翼,时刻保持谨慎。
一般来说,大的名望和功业一定会招致大的灾祸,因此必须尽快抽身隐退,才可以保全自身。
若是不能低调行事的话,稍有疏忽,就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功成名就后,退隐江湖,这是很多的人的愿望。说来简单轻松,却很难做到。
俗语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当做到那个位置上,钱权再多也不能满足内心的欲望,曾想过要功成身退的念头自然消失无影。
若是始终在权钱利欲苦海中挣扎。结果大多是落得个身败名裂,让人后悔不已。
所谓物极必反,功业完成,到了极限就得退隐,这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一种处世智慧。
5虚怀若谷
意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一个人能力越大,越懂得谦逊,正如:“满招损,谦受益”。
做人理应谦逊,即使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不应该将其看成骄傲的资本。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会一成不变,只看到眼前的成就便驻足不前的人,很快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滑行。
人要有自信,不自信不成事;但是过分自信很容易被人看成傲慢狂妄,所以我们一定要谦虚。
如何把握这个度,就显得尤其关键,
这取决于你个人对事物的认知、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于道的感应,这个最理想状态,就应该是虚怀若谷。
虚怀若谷,不是过度谦卑,是能容、能学,是一种难于言状的博大胸怀。
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无大于有。
在平凡的生活中品悟出生活的本质,做人自当虚怀若谷,怡然自得。
6少私寡欲
减少私欲之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人的欲望是时时刻刻存在的,也是永远无法满足的,无数人为此苦苦挣扎,深受其害。
重利必为利所困,贪利必为利所伤,重名必为名所困,求名必为名所伤,功名利禄的欲望就如一个无底洞,减少自己的私心和欲望才是不为此所困的关键。
人很容易对世间的外物产生贪恋,过度的执着会让人被外尘所染。
知足者常乐、清静无为、恬淡自然才能不至于患得患失。
所以只有去欲息心,才能心无杂念的生活。
此生,应该少一些执念,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尽快找到自己的任务和使命。
虽然很难做到,但是尽量让心中的杂念少一些,就能让自己更自然的生活。
7自知者明
指了解自己的情况,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做人,贵有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我们才能更了解,更明白自己,从而活得更通透,更明白。
真正优秀的人,都在研究自己,他们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毕竟专注自己才能提高自己。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在研究别人,想要超越别人,战胜别人,可是到最后,他们却输给了自己。
生活是自己的,何必把别人的是是非非,卷进自己的生活?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激起了生活中的涟漪,也破坏了心中的一份宁静。
人这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最大的挑战也是自己。
我们只有多研究自己,不断反思,不断反省,我们才能精进自己,从而战胜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8轻诺寡信
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凡轻诺者必寡信,答应得太快,经常没有信用。
主要是未经仔细的考虑,不能掌握合理的程度,匆促地答应下来,当然难以兑现。
信用是人生的第二性命,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繁荣发展,全在于大家能够言行相顾,产生互信与共信。
人的信用能够保持得住,已经很不容易;一旦出差错,使人丧失信心,那就很难恢复了。
不能有任何理由,使自己的信用减低,应该是每一个人,都要坚持的原则。
信用是递减的,每一次失信,都会减低自己的信用度。
不轻易承诺,不随便答应,是诚信的必要条件。承诺得太快,才发现自己根本不可能达成任务。
这会逼使自己失去信用,是多么不值得的事情,千万不要让自己悔恨。
9祸福相依
是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在生活中,很多人遇到一些坏事的时候,就过度沮丧和失落,遇到一些好事的时候就过度亢奋和积极。
凡事总有两面性,喜乐福祸亦是如此,人生不该将事情片面地去看待,而是需要综合考虑,对事物有不同的认知。
当一个人很有福气的时候,最好不要太得意,因为里面已经潜伏了很多祸患。
你的财富可能一夜间就烟消云散,明天和意外永远无法预料。
很多人想事情,只想到一点,这叫以偏概全。老子很清楚的告诉我们,福祸相依。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得到便是一种幸运,得不到,也算不上不幸,也许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遇到不好的事情,心里面郁闷两天发点小脾气不是不可以,转瞬即逝,保持淡然的态度,继续微笑前行,这才是正确的处事态度。
顺心而为、淡然处之,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