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溪谷仅通过逐句翻译道德经不可能找 [复制链接]

1#
所有《道德经》白话译文,乍一看通常都有较高的相似度,因为任何系统被肢解之后看起来都差不多,正如世界万物的组成元素都是类似的一样,老子思想的“零部件”也是类似的,而“原材料”即原文与汉字,那就更为一致了。另外,由于《道德经》涉及的议题宏大,孤立的文字看起来都很“虚无飘渺”,所以离开逻辑关系的解读就是一种灾难,必然沦为“道*”。不同解读作品之间真正的区别就存在于《道德经》文本内部的语义逻辑体系是否得到准确梳理,而有一些贯穿始终的东西尤为关键,比如,《道德经》所有论述都是针对“圣人”(与“民”相对,表明是“公权力”,而不能时而针对权力,时而针对百姓,也不能把它当作儒家的“内圣外王”,否则就变成“儒道”),是对权力的“驯化”,言说对象是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力代理人”,目的是使“天下有道”,不是对百姓的“教化”,不能沦为*教工具,不是“德育教材”,在这方面的偏差是传统解读最致命的*害!只有深度发掘原文逻辑关系,才可能理解《道德经》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伦理道德”因素(最多可称为“权力道德”),这样就不会把《道德经》第20章中“我”与“众人”的比较当作“境界的差异”,而是角色的不同,是官民差异,当然,也可以是与有为权力的差异,但要注意的是:民众占有私有资源没问题,只要是他自己的私产,但权力不能把天下人财产据为己有,否则就是“有为”的天下大盗。同时,《道德经》中所有文本的解读都不能违背“无为”原则,所以“损有余而补不足”,就不能把它当成“劫富济贫”思想,而只有藏富于民与慈善思想等与自由精神有关;此外,传统解读还常常把无为当作“不妄为”,那是把“无为”中的“为”字与做不做事混为一谈。《道德经》只有在原文相互对照中才可能看到老子对一个问题的不同阐述角度,比如,如果只看“不以兵强天下”或者“以百姓心为心”,都容易陷于对当权者进行道德说教的意味。但是,当你把它们放在一起时,你就可能从二者对照中推导出相应的逻辑:权力的基础应当是“百姓心”而不是武力,帝王“打天下”不是权力合法性基石,不管是对内镇压还是对外征服,征服是“有为”特征,而得到“百姓心”支持才是“无为”特征。因此,老子又说:“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所谓“不可得志于天下”就是失去民心,失去权力合法性基础;反之,只有让“天下乐推而不厌”(《道德经》第30,49,31,66章)的权力才是“无为”的,因为那是人民授予的,不是武力争夺来的。由此可见,未经语义“链接”而断章取义的原文不仅是说教的,也是肤浅的,而且极易在解读中掺入其它莫名其妙的内容,从而使内容飘忽不定,不知所云。当然,系统地考察原文也会带来单个句子白话译文的显著差异,比如:“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我在解读时就要把原文中省略的“圣人”在译文中用括号的方式补上,这样就可以避免愚民化的理解,也就是说,人民是可以选贤并合法授权的,消费者是可以崇尚优质产品的,“物以稀为贵”还是适用的;同样地,“虚其心”在传统文化中往往被解释为“净化人们的心灵”或其它与“心灵”相关的宗教化、道德化解读,而我依据前文而确定这里的“心”是指“争”、“盗”与(惑)“乱”之心;“用之不勤”中的“不勤”是无为特征,对应于“终身不勤”,所以我把它译为“(当权者)运用它(就可以‘不为而成’,)免于劳碌”,而不是常见的“作用无穷无尽”。又如,“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这是一个连环比喻,“不尚贤”的无为之治,虽然“始制有名”,却能“知止”,即“不尚”,从而没有危害,这样的社会就像大道莅临天下,又像川谷之水自动流入江海一样,各类人才“不召而自来”,对应于“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也反映了“执大象,天下往”(《道德经》第3,73,66,35章)的盛况。因此,我把它译为:“(这样的社会)就像大道莅临天下,又像川谷之水终归于江海一般,(人人向往)”。这样的一段文字,如果没有引入相关的原文对照,自然不可能想到它与权力体系有什么关系,于是就天马行空,就与前文丧失逻辑联系,读起来必然不知所云。因此,传统解读所反映出来的高度弹性,多数可以通过原文交叉对照其逻辑关系而变得明晰化,确定化。而人们熟知的“一千个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是文学或宗教、艺术等特征,是感悟、情感化的表达,但是,思想不允许这种模糊性,正如所有自然科学与逻辑学一样,它们是人类的理性思维,也是人类文明的根基。历经8年写作与改稿与三次出稿,对《道德经》文本的逻辑关系梳理上,以及对于传统解读在每一个细节上如何把人们导向歧途的把握上,都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而重新解读《道德经》的意义之一,在于消除“智商税”!通过原文内在逻辑关系的梳理来破除愚民文化基因,包括传统“道家”。例如,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也往往难逃愚民文化的影响而把大量的金钱投入到各类愚民信仰中去,如果能弄清老子思想,此类社会成本与相应的社会群体心理障碍均可一一清除,换言之,《道德经》与欧洲启蒙运动的作用是类似的,二者相得益彰,而在破解社会文化密码方面,甚至是无与伦比的思想工具,老子思想本来就应该是世界性的顶级思想,而不能沦为传统文化中似是而非的愚民化“道家”思想。

本人专注于老子思想解读、传播与咨询,以及据此分析中外思想问题。相关知识产权是主要收入来源,每一篇文章都是长期思考提炼的原创观点,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道德经--无为与自由》是国人的启蒙与醒脑之路。您的转发、推荐、赞赏、购买作品,捐赠都是对思想启蒙的推动力,让思想的火种从您手中传递!

欢迎通过扫描以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