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懂这3点,5000字的道德经带你悟 [复制链接]

1#
彭洋简介 http://m.39.net/news/a_9222117.html

在一档选秀节目上,一选手为了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向评委提出了关于老子的学术问题。评委反问道:“你看过老子的书吗?”选手点头表示自己看过,评委追问:“你看过哪些啊?我可以提醒你一下,老子在民间最普及的著作是《道德经》,有看过吗?”

选手依旧点头表示自己有看过,评委再次问道:“我不想问你《道德经》的内容,我只想问问你知道《道德经》大约有多少字?”此时,选手无法回答评委提出的问题,只好承认自己没看过《道德经》。

其实,《道德经》大约有余字,是老子传世的不朽著作被誉为“万经之王”。鲁迅说:“不读《道德经》,就不知中国文化。”这部旷世奇作,给后人带来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

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齐善鸿用三十余年精研这部道学智慧之作,从《道德经》八十一章原文出发,讲解每一章的核心要义,将晦涩难懂的原文换成通俗易懂的表达,把老子的智慧与生活、工作中的痛点、盲点相结合,转难为易,化繁为简。最终完成了这部《齐善鸿讲道德经》,他通过这30年的“寻道”“悟道”“行道”之旅,把中国道学智慧充分融入自己生活和生命之中。

今天,我想从自我局限、自我教育、以及别让欲望扰乱人心三方面,分享一下我对《齐善鸿讲道德经》的学习与感悟。

01知道自我局限的存在

大家最熟悉《道德经》的是第一章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道”我们可以去说,但是能够用言辞表达的道,就不是本然整体的道。

我来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当我们在看书时,有人会说你在看书,有人会说你在学习,也有人会说你是在打发时间。由于人的认知有限,好比盲人摸象,说出来的答案都不一样。

每个人都在坚持自己的观点时,你是很难去接受别人的观点,更不会去想对方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就是我们思维的盲区,不会去认识客观大道。因此齐善鸿老师认为:客观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一个人如果认识不到自我的局限,只会重视自己的主观认识,容易把局限的观点当成真理来坚持。“道可道,非常道”也许太高深了,对于很多人而言这很难在日常生活中展开这种智慧,如果把这句话解读为“道可、道非、常道”也许就更接地气了。

因为对于同一件事情,有人说对,这就是道可;有人说错,这就是道非;也有人说符合常理,这就是常道。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景,虽然明知客观规律的存在,但我们还是会产生思维的盲区。所以在理解客观规律、顺应客观规律的同时把这句话解读为“道可、道非、常道”有助于调整自我的心态。

02让自我教育成为刚需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常常因为自己的学历低而感到自卑不已。当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之后,我再回过头来看,学历只是我特定时期自己拥有的结果而已,但这个结果已经是我在当时条件下唯一能选择的结果。

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悟道的圣人,不以自己的主观认识作为根基,而是以客观真相为基础来做事,以自身跟随大道的无言事实来进行教化。

先来说说“处无为之事”,如果仅从字面意思理解老子的这句话,你肯定会说这句话不适合用在今天这个人人讲究“有所作为”的社会,但老子的真实意思是:不要用自己的主观想法代替客观规律,不要用自己的自私做法剥夺别人的利益。这里的“无”更多的是“无我”与“无私”,这样你所做的一切才符合客观规律。

我不否认当今的社会是一个讲究学历的社会,但与学历相比,我觉得自我的教育才是刚需,它需要长期践行是我们价值观的体现。老子说的“行不言之教”大概指的就是对自我的教育。

对自我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知行合一。我们很多时候对说的话没有付诸行动,没有做到知行合一,所以说的话也就变成了空话和虚伪的话。因此,按照圣人的教导,我们说了话就要去行动做到知行合一,就能越来越接近真理,人生就有意义了。

此时此刻,我终于明白老子说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在教导我们为人处世的法则:不要固执己见,对人莫说空话和假话,知行不一,必然会出卖自己。

03别让欲望扰乱了人心

老子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意思是: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能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

老子说的是他所处的时代,但在当今社会好像也是如此。自己没有的东西也不希望别人有,想把别人的成功变成自己的,别人有的东西希望自己也能拥有,这样的心态叫做“嫉妒”;嫉妒之所以产生,一是因为占有欲,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二是并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总是与他人攀比。而这两点的出现都源于不能真正认识自己,别人有别人的业力因缘,各人有各自的因和果,所以人不应该活在攀比之中。

针对攀比的现象,齐善鸿老师认为老子给后人留下了三个智慧的指引:

第一,我们可以向比我们优秀的人学习,但别人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我们要完善自己,始终不要忘记做最好的自己;

第二,不要把外部的东西看得比生命重要,否则就会给自己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第三,不要想着把世间一切好处都占尽,只要被贪婪所驱动,现实的人生就会没有任何美好的感觉。

总而言之,我们要学会正确的生活方式,不要活在攀比,懂得知足,生活简朴才是最理想的原则。我们要时刻记住:与别人比,顷刻间失去平衡;嫉妒强者,不减损个人智慧;自以为是,乱人乱己生罪过;专注自心,明道自强省烦恼。

写在最后:

齐善鸿老师用三十余年的修行实践写成了这部《齐善鸿讲道德经》,首次梳理出一套完整的修习进阶法则,从原典解读,用老子智慧重塑我们的思维方式,带我们凑出自我局限,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模式。

《道德经》的伟大,在于其生命力千年不衰,其精神超越了时空时尚。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深入分析,摈弃其神秘的外壳,汲取其辩证法的合理因素,使之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