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有格局的人,守其雌,守其黑,守 [复制链接]

1#
怎么治愈白癜风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249431.html

通常来说,心胸狭窄的人,格局都相对较小。

因为,心胸小的人,只能容纳进很小的东西,自然也就装不下百川。

自然地,也就很难成大事。

那格局大的人,通常来说,都会是什么样的呢?

不急,以下三点分享,与大家共同探讨,并助力于你能去更好地理解《道德经》二十八章。

一、菩萨心肠,金刚手段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通过观读《道德经》,我们都了解到,柔弱能胜刚强。

虽然我们也都知道,刚强有刚强的好处,柔弱有柔弱的好处。

但是,通常来说,如果为人处世,一开始就太刚太直的话,都死得快。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都知道,硬碰硬,对着干,最后只会两败俱伤。

无奈,我们常人总是掌握不好刚柔之度,所以,在人际关系中,总是很受困扰。

但是,相对生活阅历丰富,且不断往上提升的人来说,他们的处世之道,可谓柔韧有余,可刚可柔。

此时的他们,自有菩萨心肠金刚手段。知道自己有刚强的本钱,有先导的能力,但会放低自己的姿态。

所以,通常来说,他们待人处物总会谦卑有礼,总先会以柔的一面来示人。

他们的心胸犹如溪谷那般,容纳百川。除非他人行为过于恶劣过分过激,他们才会以金刚手段来反击。

越是这类阅历丰富,有智慧的人来说,他们越是复归于婴儿。

不管他们年纪如何,总会像个婴儿那般天真无邪,无知无欲。

此时的他们,都活的比较纯粹,反而也就不会再去追求外在的种种虚名了。

此时的他们,已经知道什么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内心的安稳,平和,知足常乐……

就因为他们活的这般通透,所以,谁靠近他们,总有一种说不上来的舒服感。

那种感受犹如粘豆包一般,就想靠在他们身边粘着。

因为他们身上的能量场太大。

他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光环,总能无形之中,让他人受益,并影响着他人自动往好的一面去转变。

这样的人,谁不想靠近取暖呢?

说到这,让我想起曾国藩那十二个字的座右铭/p>

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

以认真的态度战胜自己的懈怠,用正义的原则战胜个人的欲望,我知道什么是雄强,但我要守着柔雌的原则。

曾国藩一以柔道行之,以至成此后面的巨功,且毫无沾沾自喜之色。

活成这般,自然是常德不离,高尚的品德永远不会丧失。

二、深不可识,更凝聚力量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易经》中,坤卦六三爻象:含章可贞。

含就是内敛,你很有能力很有知识,但是一定要内敛,深藏不露,时刻提醒自己,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因为一切都有风险性,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中,你所知道的,永远是有限的。

这便是:知其白,守其黑。

通常来说,一个越有学问,越有才华的人,更要小心,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

因为,内在美永远超过外在的。

一个具有良好德行的人,越谦卑,越能以自身良好德行,去感染他人,以至于呈现出一片祥和之气。

这便也是为天下式。

我们看古圣贤孔子就明白了。

孔子学问够大了吧,他是礼的专家。

可是孔子入太庙,每事问。他当年初入太庙的时候,每一项事情都要问,这让人觉得很奇怪。

他不是专家吗?难道连这个都不懂?

非也。因为孔子深知,一切都在变。所以,他会先虚心求教,再印证,以便了解自己所懂的那些知识是否还管用,有没有过时。

这便是糊糊涂涂不糊涂,便也是曲则全。

如果孔子完全以专家自居,而人家却反驳那是以前的东西,放到现在不适用,岂不是自讨没趣?

就因为孔子懂得曲,懂得糊涂,懂得惟道是从。

反而能让他常德不忒,他所表现出来的常德也就不会有差错。

如此这般,使他能复归于无极,具有无穷的力量。

他这种境界,是极少数人可以达至的。

三、不以低为下,反而高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一个人,享受过荣誉,但还是坚守受辱的状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那他就永远不会败。

此处的辱,不是败德,是他人做得不对。

他人侮辱你,是他人的不是,是他人的修养问题。我们又何必拿他人的不是,来惩罚自己呢?

但是,现实生活中,能做到坐怀不乱的人,真的很少。我们都太在意他人的眼光,他人的看法。

但凡受到他人的羞辱,通常来说,我们都会直接反击。不是骂回去,就是直接冲上去干架,简直无法忍受他人这般对自己。

其实,回头冷静下来,再细想,自己的还击,岂不是落得跟他人那般?此非君子所为啊。

我们认可低微,认可卑下,至于别人高高在上,那是别人的事。

相反地,越是高高在上的人,通常都会吃亏,都会倒的更快。

就好比,泥石流都是从上面先冲下面的,但是,底下还是好好的。

所以,越是在意荣誉,越是高高在上,都不见得是好事情。

明知道可以争取荣誉,但是不要;明知道可以拿到名誉,但是不要。

这便是最高的境界,这便也是为天下谷。

能够空掉内心对图虚名这种意念的执着,就能够虚怀若谷,自然也就能为天下谷。

能达至这般境界,常德自然能够聚足。

恒长的德行从来都不是偶然行之,而是循环渐进地一种习惯,自然而然地流露。

这难道不是复归于朴吗?

能把一个人的天然本性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这难道不是一种本我的回归吗?

自是归位了。

这便也是具有大格局之人。

此时的他们,也就不免会有所大作为了:无为无不为。

以上三个点的分享,希望能帮助到你,能去更好地理解《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祝福大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