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紫微星读老子道德经第三章的心得体会 [复制链接]

1#

紫微星觉得老子《道德经》第三章是特别具有思辨精神的,是特别能体现辩证思想和逆向思维的,但也是特别容易产生分歧和争议的一个章节。

本章的主题是圣人之治。

本章的每句话都很好理解,但是又很容易让人误解。

比如: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紫微星反复强调,老子《道德经》体现的是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同样要辩证地去读《道德经》。

所以,你得去质疑和批判。

不尚贤,老百姓就一定不争了吗?不是,老百姓该争还会争。

不贵难得之货,老百姓就一定没有偷盗的吗?不是,老百姓该有偷盗还会有偷盗。现实中富人出于刺激或好奇或别的什么心理去偷穷人的例子也是有的。

紫微星觉得如果真要字字句句去深究和反问,那么《道德经》里面很多的道理和方法都是值得质疑和批判的,甚至是站不住脚的。

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是按照老子《道德经》里面的清晰的字字句句的指示去做?还是通过领悟字字句句所蕴藏的思辨精神和辩证思想去自己探求具体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

紫微星觉得后者才是老子思想的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找到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后,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道德经》第三章,就不会拘泥于字字句句的具体指示,而是能够运用辩证思维去正确地看待老子到底想表达什么,想批判什么,想解决什么。

这样一来,是不是就没那么纠结了?是不是就有点豁然开朗了?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里面的圣人之治,和柏拉图《理想国》里面的哲学王,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殊途同归之感。

就是一个觉悟的得道的君主应该如何治理天下,如何为民表率,如何使民心不乱,如何使天下大治?

老子提出的具体方法是,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以及虚心实腹,弱志强骨,无知无欲,使智者不敢为,为无为则无不治。

你若是字字句句按照老子的方法去做,可能反而背离了老子的初衷。老子的初衷是什么?是通过一系列举措最终实现使民心不乱,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就是使那些有能力有智慧的人不敢胡作非为,不敢为所欲为。这样才是无为之治,才能无不治。

至于各项具体举措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你不必字字句句拘泥于老子怎么教你的,而是要着重其目的性。只要达到了民心不乱,无为之治,具体方法可以辩证地去认识和实践。

比如现代国家要促进经济发展,还是需要贫富差距的,还是需要使民去争的,还是需要贵难得之货和见可欲的。不然老百姓都自给自足,自己种地自己吃,自己织布自己穿,中国永远都得停留在农耕时代。

有人说农耕时代也挺好啊,但是别人强大了就不好了。因为别人会来打你抢你杀你。落后就要挨打的滋味中国人尝得太多了。所以你必须要不断强大你自己。

但是,如果贫富差距特别巨大,资本掠夺严重,会使民心大乱,酿成社会动乱和新的灾难。穷人会觉得没有希望而想要改变,富人掌握了财富会想要进一步操控权力以得到更多。

欲求的不满和欲求的泛滥是人类文明内部永恒的矛盾与斗争。

权力统治阶层与财富统治阶层的朴素和自律,可以令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朝着平和与宁静的方向发展。反之,骄奢淫逸为所欲为会使人民陷入躁动和不满,最终治世变成乱世。

人类文明就是这样治世与乱世的交替。

老子的倾向性是比较明显的。圣人(哲学王)要以身作则,朴素自律,才能使统治阶层谦虚谨慎低调务实,才能使民心不乱,才能使治世尽可能的长久维系。

紫微星觉得在实际的理论构建和社会实践中,倒也不需要完全苦行僧似的去机械地理解和实践,而应该辩证地去理解和实践。

高调未必全是坏处,低调未必全是好处。你不能低调到失去威信,也不能高调到让人厌恶。

一切都应该辩证地去理解和实践。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有问题辩证分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