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仁心刍狗不多言,唯守中道德经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的好吗 http://pf.39.net/bdfyy/bdflx/190522/7157873.html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仁”字的字源演变

“仁”字,从人、从二、从心;人为心体,心有兼爱,故曰“从二”。然“从二”即是有分别,故仁与不仁,无差别矣。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们重视的祭品,但用过以后即被丢弃。老子以刍狗为代指,分别以(明指)天地、圣人的视角,以(暗指)世人的视角来审视万物,以世人对“仁”的德行要求来度量天地和圣人。得出的结论便是“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这本质上是一个“视角”的问题,天地圣人立于“天道”视角,看的是整体,其对待万事万物、对芸芸众生并无差别心一视同仁,无差别心便是不仁,也是大仁;百姓个体立于“个人”视角,往往看的是局部,因此往往对局部生出偏心,却一叶障目不识大局,这偏心虽善却是小仁。

世间常有灾祸,然不论是天灾地灾还是人祸,终将“祸发必克”,必会重获生机。这正如《阴符经》中所讲“天生天杀、地生地杀。“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澳洲森林火灾后植物在废墟中新生

天地周始,阴阳运化,方生万物。生而为有,有生即有死;死归于无,无中又生有,谓之玄之又玄。有无之间,生死之间,阴阳之间……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即是自然,即为天道。能以天道视角理解“天生天杀、地生地杀,便可明白老子“天地圣人皆不仁”这句话的用意。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籥(tuóyuè),古代冶炼时用以鼓风吹火的装置,犹今之风箱。老子以此来隐喻“道之理也”。所谓大道,于阴阳之间;于有无之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试想拉风箱时的景象,风箱在一拉一推之间动而生风,既是无中生有,即可变化无穷。天地之间,便如这风箱一般,静时似虚似无却又似蕴含着无穷的玄妙,动时便无中生有,各种玄妙变化便呼之欲出。天地正如这风箱一般,于无中生有,于一推一拉之间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一句是老子从“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隐喻中引出的观点,本质上说的还是“无为之治”,这是道家哲学对圣人治世的解决方案。老子认为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们更加困惑,很多事反而更行不通了。因此,不如保持虚静,让万事万物顺应自然规律去发展,已达到“自治”的目的。

政令繁多,而任何政策都无法满足所有人,如果社会治理者将视角羁绊在个体的需求之上,就会对整个社会的大势失控,因此在对待很多社会问题上便无法也不能对局部个体”偏心“,因此圣人治世需弃”小仁“而顾大局,是谓”圣人不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