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第十三章,速来围观,非久居人下 [复制链接]

1#

此章有些难解,主要是文本不一、注解纷纭,通行本辞句本身读起来好像也有些不太顺口。

所以我只好鼓起勇气、战战兢兢的试着解读,有什么谬误之处还请童鞋们多多批评指正。

本章首句“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说的是得宠和受辱都像受到惊吓,重视大祸患就要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

前半句是说有一种人敏感又有自尊,这种人深深明白,不管是宠爱和侮辱都是得自于他人所为,而不管是宠爱和侮辱,弱小的自己都无力反抗也无法拒绝,只能强颜欢笑默默承受,内心却早已因为无力改变命运而瑟瑟发抖!

后半句是说有一种人小心谨慎的对待祸患和困难,因为他知道祸患依附于身体,只有小心谨慎的对待祸患,才能尽最大可能的爱护和保全自己的身体,为日后的理想和抱负留下一个可用之躯。

然后我们跳过中间解释的部分,直接来看最后一句:“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说的是看重、爱护自己的身体比天下还重要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合到一起不就是在说,有一种敏感自尊又小心谨慎的人,他因为敏感自尊想要独立自强;又因为小心谨慎的对待祸患、最大可能的爱护身体,所以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嗯,这种人虽然起点低,但因为具备了上述两种素质,所以最终都非久居人下者。

其实《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中都说到过“久居人下”,下面让我们来详细看一下。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包罗万象屡读屡新,书中第一回,甄士隐对贾雨村说,“妙哉!弟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

《三国演义》则是最富权谋的古典小说,影响之大无法估量,书中第九回,吕布受王允激将,愤而说道:“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

这两本名著很巧合的都提到了“久居人下”四个字,《红楼梦》中出场的贾雨村先是攀龙附凤忘恩负义,后来贪得无厌锒铛入狱,实在不是什么引人瞩目的非久居人下者。

而《三国演义》里的吕布则有勇无谋、轻于去就,先后杀死两任继父丁原和董卓,最终转战四方,身死白门楼,也是一个功业、品德都不好的败*之将,终其一生也没能脱离人下,成为呼风唤雨的人上人。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非久居人下者呢?

既然刚才谈到《三国演义》,其实里面就有两个真正从草根起步、由基层干起,一步一步成长为一方枭雄的人物,他们分别是刘备和孙策。

刘备大家都很熟悉了,他出身微末,自幼家境贫寒贩履织席,直到抓住镇压*巾起义的机会才慢慢崛起,但他开始时一无智囊团,二无根据地,只得先后依附刘表、吕布、曹操、袁绍等割据*阀,过的是寄人篱下的日子。

但刘备自认是中山靖山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有着强烈的敏感和自尊,他当然希望自己能中兴汉室,消灭各个割据势力,又怎么会委曲求全、长期屈居人下呢!

至于刘备的小心谨慎,从曹操与他煮酒论英雄,他借惊雷掩盖心中震惊,从而消除曹操杀意来看,已经表现的淋漓尽致。

试问,兼具敏感自尊和小心谨慎的刘备又怎能不三分天下而有其一呢!

然后说到孙策,此人是孙权亲兄,乃是一员猛将,号称小霸王,东吴的一片霸业就是在他手里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

话说孙策自父亲孙坚亡故后,因无处安身不得不依附于袁术,但他怀念父亲在时的英勇风光,又因敏感自尊不愿受袁术的轻视戏谑,所以决定离开反复无常胸无大志的袁术另谋大业,但在离开之前,孙策能屈能伸,小心谨慎的对待袁术,不但没有让他发现自己的怒气和志向,还以玉玺为质,向他借到一千兵马,从此开始了一统江东的大业,为日后其弟孙权建立吴国奠定了深厚基础。

当然,我们现在身处和平时期,跟刀光剑影的三国时期已不可日而语,但成就自己的事业、拥有自己想过的生活也都属于成功的范畴,如果你能学习和拥有敏感自尊和小心谨慎这两种素质,相信你也一定会成为非久居人下的成功人士!

附《道德经》第十三章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