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道德经开悟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TUhjnbcbe - 2023/9/21 22:02:00

原文:致虚极,守静笃。

释文:心灵能空虚到极点,持守清静能达到笃实的程度。

开悟:当一个人的内心虚无到了极点,他就不会去分辨万物,不知道什么是是非善恶或者有用无用,也不强分人类的中好人和坏人,没有了这些分辨,也就没有了喜好,随之也就没有了欲望,没有了欲望就不会发生争斗,天下自然就可太平无事。

“守静笃”,坚定地笃信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静就指清静无为,只要时刻保持这种信念,才能压制内心的欲望,继而会克制自己行为,当一个人的能够做到心如止水的时候,那么世俗社会的一切功名利禄,就都不会对他产生诱感,当然他也不会成为金钱和权力的奴仆,他的内心也会获得真正自由和解放。

原文: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释文:万物竞相生长,而我要从中观察它们的生长规律。

开悟:老子从自然界的各种生命的观察中获得了他的“道”,他看到万物包括人类都有一个产生、发展、鼎盛、衰败和灭亡的过程,而且按照庄子的逻辑,万物都不会真正的消失,它们的死亡只是意味着它们将以另一种生命状态而存在。

老子认为人的生命来源自然,只是因为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才让人来到了这个世界,人的死亡就是一种回归自然的复返过程,甚至可以说人在出生后就在完成这一过程,所以每个人都是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的,同时也意味着人将赤条条地离开这个世界,回到自然的怀抱,没有人可以把世间的任何东西带进坟墓。

原文: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释文:万物纷纷扰扰,但最终都会回到自己本根。

开悟:宇宙万物都其固定的运动和生长规律,它们都无不遵循着这种规律,在运动和变化中回到自己的本根。万物原本是不存的,是因为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给了它们特定的名称,所以才有了天地万物,随后高低、是非、好坏和生死等等观念也产生了,因此“无”才是万物的根本,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无知无欲才是人类的自然状态,人类只有回到这种自然状态才能真正实现和平共处。

原文: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释文:回到本根就能清静无为,才能回到生命的本真。

开悟:人类回到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就不会为万物命名,就不会区别对待它们,比如羊和狼原本就是自然的存在,又何必强行将它们划分为善恶两个阵营呢?又为什么要厚此薄彼呢?

当人类社会不再有观念之争,不再以主义划分阵营,不再为自身贴标签的时候,那么人类就会回到无知无欲的状态,于是所有的战争,奴役和压迫都会消弥于无形,所有人都可以各适其性,各得所需,享尽天年,这就是人类生活的本来状态。

原文: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释文:复归于性生命的本真才是真理,能够认识真理才是真正的智慧。

开悟:老子所说的“常”就是指变化中不变的真理,他认为人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国家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实行无为而治,一切有为而治都与真理不符,而且是有违天道的,是不能够让国家长治久安的。

原文:不知常,妄作凶。

释文:不认识真理,胡作非为就会祸事连绵。

开悟:如果不能认识到“无”才宇宙万物的根本,那么人类就会胡作非为,就会强分万物,就会固为争权夺利而自相残杀,如果君主不能认识到这种真理,那么他就会制定一系列法律去奴役和伤害民众,他就会无端地将民众送上工地和战场,他就会随意干扰民众的生活。

原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释文:知道真理就能包容万物,能够包容就有了公道,有了公道就可统领天下,人之道就是天之道,天之道就是永恒不变的人间正道,所以,从道而行就会终身免于危殆。

开悟:知道天地万物的根本所在,就不会再去分辨万物,并且从道而行的人的心目中没有是非善恶等世俗观念,所以他能包容万物,能够包容万物,而且能无所偏爱就是公平,有了公平就没有了纷争,就能让万民归往,这就是王者之道,因为王道善养万民,而天道善养万物,而且它又是永恒不变的,所以统者只要遵道而行,便可让天下太平,并且也能让自己和国家免于祸患。

小结:本章讲的是道家的内圣外王之道,他认为统治者最应该修炼自己的内心,并且能够通修炼能够摆脱欲望的控制,找到世间万物的根本。如果君主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就不会去制定仁义道德或者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的自由,就不会用战争手段来抢夺他国的土地,反而能放下自己的身段,为民众提供一切自由和保障,这样的君主当然会受到万民的拥戴,自然也不会有亡国灭身之祸。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德经开悟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