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道德经合一解说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TUhjnbcbe - 2023/9/21 22:52:00

第十六章致虚守静

1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2

前一章讲到,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之徐生。很自然地就联想到要讲笃定守大道、守静的功夫。先讲找到道统,又找到得道的真人,此章自然讲致虚极、守静笃的功夫。

(1)致虚、极。守静、笃。

王阳明先生有讲致良知的功夫,就是做恢复本有良知的功夫。这里致虚极也是把心静定虚空到极点极致的功夫,笃定守住静定,处于禅定之中。三教圣人都是从静定中出。西方许多哲学家、艺术家,比如尼采、梵高等就是由于有狂慧,而没有雅正的定力,所以就无法驾驭住。国内一些诗人,比如顾城、徐志摩等,只有狂放的狂慧情绪,没有足够的定力,就无法驾驭住了,命运多舛。所以我们要从《道德经》汲取中正平和、雅正的能量。

(2)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心入于静定虚空到极点,自性如海,可以观万物并作,生生灭灭,圣人老子我又观万物生完以后又回归恢复回去了。

此处也呼应了《道德经》第一章中讲: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所以常归于无,去掉名相,想要观察大道的要妙;常有,取其名相,想要观察大道的形迹。

王阳明先生山中之花的公案中讲:看花的时候,花的颜色、形状、大小等一下子鲜明起来;不看花的时候,花和你的心归于孤寂状态。

圣人王阳明如此观花的生灭,又归于孤寂状态。

如何观石头呢?战国时候公孙龙子有观石头。看石头的一瞬间,创造了石头的白;摸石头的一瞬间,创造了石头的坚。如果要观石头的实相,需要离坚白相。观石头,石头显现白和坚相;不观石头,又归于孤寂状态。又回归康德所说的物自体的状态。

如何观月亮呢?禅宗有个指月之指非明月的公案。指向月亮的手指并非等于月亮本身。月亮比喻大道、比喻自性本心,而手指可以说是语言文字。用语言文字可以描述大道,但是并不能把两者划上等号。看月亮的一瞬间,创造了月亮的方圆形状、颜色、大小等;不看月亮的时候,月亮和你的心归于孤寂状态。观月亮又生月亮,不观月亮,月亮恢复孤寂状态。爱因斯坦一生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月亮是不是看的时候才存在,不看的时候不存在呢?《道德经》很好地回答此问题。

如何观光呢?爱因斯坦用思想观光,有尺度缩短尺缩效应,有空间弯曲效应,有时钟变慢效应;不观的时候,一切都归于孤寂状态。观光的一瞬间,创造了光子一物,光子静止无质量,观光的心动而赋予光子质量。以波的方式观光,就有光波一物,所以又说光有波粒二象性。然而光的实相是如何的呢?不要住波动性,也不要住粒子性。

由此可见,我们通过观月亮、光、石头、花等,就可以大概知晓圣人老子所说的万物并作的那种状态。当然,如果我们要真正知晓,需要入甚深禅定之中去观,去印证。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万物芸芸,芸芸众生,生生灭灭,各自又回归其根本、源头。

《道德经》第六章中讲: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牝即代表大道,为天地之根。牝为万物的雌性;牡为万物的雄性。牝牡互为阴阳,阴阳一对同称之为玄。我们说玄牝实际上就是讲大道。

大道为天地之根;天地为万物之根,大地厚德载物。

(4)归根曰静。

静定就归于万物之根了。正所谓万法唯心造。比如王阳明先生山中之花公案。不看花的时候,处于静的状态,就归于根,花和你的心都归于孤寂状态。

(5)静曰复命。

归于清静孤寂状态又称之为复命,恢复到与天地万物同为一体的命运共同体,找到众生万物本命。众生和万物本来无生无灭,无生无死。

古人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众生和天地万物本来同为一体,这是大同。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件物品和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这是小异。大慈爱心,是不需要有任何的缘分的,都平等爱天下众生。比如前面所说的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百姓如同刍狗一样,生生灭灭,如同树木花朵一样。

(6)复命曰常。

恢复回归本来的命运共同体,如此称之为常。这样就找到常道了。与天地万物同为一体,印证天人合一的那种境界。已经突破小我,成就大心大我了。

(7)知常曰明。

知道常道,方能称之为明,可以说明心见性。看见自性本心真心的光明亮光了。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果知晓别人,可以说是有点小智慧小聪明;如果能够自己知晓自己,特别是知晓自己的自性本心,明心见性,则是真的明白。明心见性只是修行的开始而已。《楞严经》中讲菩萨修行从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的次第过程。

《道德经》第十章中讲: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玄鉴如同阴阳之镜子,如同一部无字天书。什么是无字天书呢?实际上都是自己的自性真心本心而已。大道不在远处,而是在自己的自性真心。洗涤清除掉阴阳之镜,能否没有任何瑕疵、污点、尘垢呢?明白四达,圆融通达,能否做到无知无欲呢?能否放下很多固有的成见,知见呢?

(8)不知常、妄作凶。

如果不知道常道,而妄作凶罢了。因为不知道常道,就无敬畏之心。《太上感应篇》中讲: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中讲: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福祸互相依存,但是福祸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何进行转化呢?

《太上感应篇》中给出了具体的做法:

夫心起於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於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後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起心动念为善,还是萌芽阶段的时候,善事虽然还没有做,而吉神已经随之而来。或者起心动念于恶,恶虽然还没有做,而凶神已经随之而来。有曾经做过恶事,后来自己改过悔过,各种恶事不再作,而积极做各种善事。久久为功,必然获得吉庆。正所谓转祸为福,这是需要做阴功的。积善之家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以吉人说话也善,所看也善,所行也善。正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一日有此三善,并非只是一天作三件善事,三年天必然会降下福报。凶人说恶事,看恶事,行恶事,一天有此三恶,三年天必然降下灾祸,为何不勉励而行善改恶呢?

由此可见,古人教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真是肺腑之言。《道德经》中讲:民不畏威,大威至矣。

(9)知常容。容乃公。

如果知常道以后,就能够有容乃大。知常道就可以做到天人合一,天地万物同为一体,如何不能容人容事呢?众生都为兄弟手足,有什么错误不能容呢?心无比虚空广大,有什么不能容呢?芥子纳须弥,更何况是广大的心呢?

如果能够有宽容豁达,无私欲,方能有公心慈悲大爱之心。

(10)公乃王。王乃天。

有慈悲大爱的公心,方被推举为王。圣人内圣外王,顺承天道。圣人不会自大,而是知晓,天大、地大、道大。知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中讲: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所以圣人说:承受一国的污垢重担,方可以称之为社稷之主。承受一国的不祥重担,方可以称之为天下的王。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社稷是代表国家。

《道德经》第七章中讲: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所以圣人往后退,而百姓都要拥戴他,把他推到前面。圣人置身于名利场之外,功成身退,而身家性命得以保存。比如范蠡和张良功成身退,避免杀身之祸。

(11)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圣人法于天,天法于道。圣人也顺承大道,如果能够符合大道,则能够保长久无虞了。

知道常道以后,符合大道,那么即使自己的色身没有了,死去了,但是也不会有什么危亡。正所谓死而不亡者寿。人本身是无生无灭,不生不死的,只是由于执着于有个我,佛家称之为我执,所以就有生灭。自性本心本来就无生无灭。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中讲: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既然知晓天地万物为大道之子,而又不会执着于追求物欲,而是回归守其大道母亲,如此就可以做到即使没有了身体,而也不会危亡了。也就是所说的,死而不亡者寿。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讲: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不失去其居所(即大道)者就可以长久,虽然色身死去了而不会危亡者方为长寿。自性本心长存,而色身不长存。

《道德经》第十三章中讲: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圣人老子说,假如我没有这个身体,那又有什么祸患呢?正是因为有此身体,所以要满足口腹之欲等,又担心其生死存亡问题。

前面两章,有一章说如何找到大道、道统、古之道,另外一章说如何找到怀道的人。这一章教导世人修行的功夫,除了要找到好的老师,还教导后世学人作静定功夫,此示功夫的方法。这里也呼应前面如何能够长久。如果能够符合天道就会长久。

上一章中老子两个反问“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之徐生”,实际上都是修心的方法。谁能够像浑浊的污水一样,放置长时间后,慢慢的变得清澈。谁能够安宁寂静久了之后而获得新生。后世学人有许多疑问,觉得道德经各个章节之间的顺序是否乱了呢?道德经原文也不叫《道德经》,关令尹喜命名为老子,没有句逗,也没有分章节。后世学人以为竹简顺序可能会弄乱了。但是从这里来看,上章刚讲完徐而静之后,这章就讲至虚守静的入静方法,非常的连贯。

虚心到了极点。前面讲空有妙用,房屋、陶器、木鱼和葫芦等因为有空才有用。天地之间有空鸟儿才自由飞翔。心也如此,如果被物欲塞得满满的就有问题了。老子问守静抱一,能否笃信而行。前面说了圣人老子处于静定中,可是如何能够将心安定下来呢?这里是教导世人安心的方法。《金刚经》中讲:云何降伏其心。老子说,我的功夫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虽然万物并列生出来,呈现在我的面前,可是我却不为所动,不为外在的境界所影响,只是观其归于根本,如此而已。万物本来没有,大道生天地万物。虽然万物千态万状,会引发世人的喜怒哀乐,可是这些并列呈现在我前面,我只是观得当体全无。万事万物不断地产生,变化迁移,怀道的人能够看到其变化无常,都各自归于根本。前面说万物各归其根,妄念也各归其根,这里就直接点出来了,这个根就是静。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的至虚守静的功夫。静为人的枢纽,为心的天门,为天机。静为智慧的根本。静定就能够恢复先天的性命。我们常说的明心见性,这个性就是性命。修行人修持静定到了极点,可能就能够获得重生。两千多年前佛陀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如同凤凰涅槃,恢复了先天的性命,找到了真我。天命为每个人共同之性,自性之中体现了天命。如果能恢复先天的性命,就能大彻大悟了脱生死了,就知晓大道在天地间常行不怠。在天地万物之中似乎存在着大道的形迹。复命使得世人恢复天性,找到先天本有的天真无邪,就称为常。如果能知道大道常行不怠,就称之为明。如果能够恢复自性,就知晓了真常之道。每个人本有的真心,可以照天照地,犹如点亮了心灯。佛家有传灯录的典籍,这个名字起得很形象。圣人在世间所传的就是心灯,照亮世间的黑暗。如果除却了无明,就称之为明了。不知道大道常行,就会对天道没有存敬畏之心,这样可能就容易掉以轻心,引来灾祸了。如果不知道人固有的本性,就会任用智巧,争取功名利禄。失却本有的神明,被无明覆盖真心,就会招致来祸害。正是因为不知道世间众生本是同根生,所以互相残杀,互相伤害。如果能够知晓大道常行,就会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了。能够知道自性就不得不爱世人,不爱众生。圣人以百姓为刍狗,圣人体悟到同体大悲,不得不包容。心无所不包容,就会公正无私。圣人知晓大道常行不离左右,知晓宇宙和人生的实相。对世间天地万物没有偏私,对世人不论亲疏贵贱都能同等对待。这样不就是大公无私了吗?公私互为阴阳,无公亦无私。天下为公其实却成就了圣人的私心,他的私心就是众生世人得安乐,也成就了他的私心。一直想躲在后面却被世人推到了前面,一直不想出名却名垂千古。天下为私反而却无意识中成为了对历史的无私贡献。圣人老子在这里劝诫诸侯王,如果能够做到公正无私就可以为天下王了。如果德不配位如何能够长久呢?前面也讨论了如何才能够长久。金玉满堂也无法长久的保存富贵。如果治身中正,百姓就会不远万里来归依了。老子并非完全的无为之术,而是内圣外王之道。如果能够有仁德,修王的德行,合于天道,才能称为天子。天子是顺承上天的旨意,替天行道的。作为君王需要有厚德,爱护百姓才能够胜任。如果德位不相配的话,就不能长久。与道合同才能够长久。中国古代人非常尊师重道。老师教给学生的是传道、授业和解惑。其中传道为第一要务。如果要国家长治久安,就不能让大道在这个国家失传了。如果要挽救世道人心,就不能够让大道失传了。文以载道,赓续文脉的核心就在于令大道行于天下。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德经合一解说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