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虽隔两千年道德经与阳明心学却讲着同一
TUhjnbcbe - 2023/9/23 20:04:00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德经》开篇的第一句话其实就是一个字,“心”,明白心的作用。

天地万物是道是名的关系。万物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名字,是”无名“的状态。万物有了名字,是人的意识产生”有名“的状态。王阳明说,汝未来看此花时,汝花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这些是需要人的意识去领会的,是”无名“与”有名“的领悟,一分为二,合而为一。

如面前一张桌子,桌子的材料、形状、位置、色泽等等构成完整现实存在,它的本身是“无名”,而“桌子”(名词)则是客观存在的人脑中的反应,“桌子”(名词)与桌子的客观存在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桌子,即使作为物体的桌子本身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但我们说桌子时就包含了“桌子的名字”和“桌子的物体”。那么客观存在的桌子物体是“无名”,“桌子”的名字及物体”则是“有名”。

区别在于人的心,整体的桌子与桌子的名字的区别。王阳明所构成的心学恰恰也是同其古人一样,是从个人的体悟中得到的,他的传承有儒家、有道家、有佛家,这也是古代文人所广为涉猎的,但不管什么家,其来源均为对宇宙万事万物所体悟,分成百家不过是人为的对各种理论的表述的角度不同而已。道家讲的是道生一,一生二,佛家讲的是万法归一,儒家讲的是天理人伦。其事实上都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整体之下的学说,理论意识的产生不同派别,但察其同源都出于宇宙万事万物而已。有必要去贴什么理论是佛家,什么理论是道家,又是什么理论是儒家的,这些千万的家,这些诸子百家不都是从实践中的体悟而来的吗。

同样,唯物与唯心理论区别也仅在于理论,但现实中的整体性才是客观存在。却一讲意识作用、心的作用就以为是唯心论了。而现实中却存在着大量的以唯物论之名行唯心之实的实践,这些现实的实践的唯心主义,不明错误的伪唯物论,可以说都来源于对于意识的不明,对思维规律的不明。唯物与唯心的区别在于实践而不在于物质与意识的第一性。

用儒、释、道各家的理论给中国文化贴标签,却不明理论本质。各种理论,各种学说,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基础要素,传播着知识与文化,但同时文字语言所变异成为的理论表象的崇拜,造成对理论文字本身的人的崇拜,从而产生众多的争议与矛盾,这是理论在实践上的矛盾,而不是产生理论矛盾,是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矛盾,是思维规律不明的矛盾,不在于理论如何地表述,而在于领悟之后的应用。

这种不明则产生众多的争议与混乱,是意识思维的混乱,不是在争议的事情本身,产生于发生争议之间的人。争议的事情本身都有其客观存在的东西,是争议的人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当看待事物的角度与立场狭小,那么得到的结论就是狭小的,看待事物的角度与立场广阔一些,那么结论就会完全不同,这就归于人的思维。

前人的学说,就是想改变人的思维,是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理论,而现代的教育,以科学为圭臬,似乎客观了,却没有人的学问。而使争端越演越烈,不只是在科学上,还在社会矛盾上、生活矛盾上。知行合一了,说来说去都是人的学问,心之学。古圣人之道说的人人为圣贤就是这样来的,没有人的学问,会有争端。

哲学是抽象的规律,将所有的抽象最后归结于“客观整体”,是道的“无名”,也是“道”之由来。而当客观的外面事物与人的意识的参与,则道可道,非常道,而产生了”无名“与”有名“的内在区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万物,人的思维的参与,产生文字、概念、理论这些源于客观事物,但归于人的意识与思维的内在,而不是外在的,就仍然是思维而不是文字语言,头脑中的风景仍然是“无名”的终极。而“有名”就在于客观的物质与意识的反映,不能无名而必须要有文字来表达,古人用“道”,现在用“客观整体”。

终极哲理在于人的思维,客观与整体的心的学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仍在于”人,马克思不讲心罢了,在这里“人”与“心”是一样的含义,心是中国才会这样讲。解说的越多,越无法回到”无名“,就形成了对理论意识的崇拜了,明白真理的客观存在与理论文字的区别是在于明白人心。

1
查看完整版本: 虽隔两千年道德经与阳明心学却讲着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