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道德经暗藏的世界真相相由心生的背后,
TUhjnbcbe - 2023/9/26 19:35:00

我们常说相由心生,说一个人的好坏善恶,都会表现于他的样貌之上,这也是古代相法的精髓,但其实这句话,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这层含义,不只是《道德经》一书的精髓,更是古代所有圣贤的精髓,大家好,我是白同学,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相由心生。

相由心生

相由心生,字面意思就是一个人善恶与否,会展现在他的外貌之上,这里的相,指的就是相貌、面相,但其实这个“相”,也可以理解为是“外相”,什么意思呢?相由心生的原文是: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物,实为非物。意思就是这个世界,本来没有具体的形象和概念,之所以会出现好坏善恶等观念,是因为我们的内心出现了变化,我们所看到的,并不是事件的真相,我们所感觉到的,也不是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比如说,你丢失了一件首饰,推论一番后怀疑是邻居偷的,这个时候观察邻居的言行,怎么看怎么像是贼,举手投足之间,都会有一种奸诈的感觉,结果没两天的时间,你又在家里找到了这件首饰,这个时候再看邻居,就完全没有了贼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邻居的外表并没有发生变化,变的只是我们自己的心。

大家再来看这幅图,你看到是一个侧首少女?还是一个低头老妇呢?再例如这幅图,他到底是正面对着我们?还是侧面对着我们呢?还有这幅图,你觉得方格A的颜色,和方格B的颜色一致吗?这样再看呢?是不是颜色有些相近了?这样呢?是不是完全一致了?我们常说不要猜想,要眼见为实,如果眼见都不为实的话,你还会坚信那些你认为正确的想法吗?现在我们再来看《金刚经》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会有一种顿悟的感觉,为什么一切都是梦幻泡影呢?因为我们最信任的感官、意识,都存在很大的漏洞,很多时候我们眼中的世界,都只是我们眼中的世界,与他人无关,所以圣人才会有“凡有所相,皆是虚妄”的觉悟,因此惠能才会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就什么也没有?又哪里来的烦恼呢?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网络世界里,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我们在看过一条视频内容后,会不自觉地带入善恶、对错等二元对立的观念,于是就产生了争吵,大家可以随意翻看几个视频,几乎所有信息的评论中都存在争吵,研究学术的人,不喜欢别人讲述玄学,研究青囊的人,不喜欢别人抨击中医,富有的人感觉自己高高在上,贫穷的人又感叹这个世界的参差,我们每天都在争吵,看似是为了善恶对错而争吵,但其实是为了自己的立场而争吵,很多事情本身并没有对错,因为人的存在,所以它才出现了对错,而因为这些人的想法又大不相同,不肯改变自己的看法,所以才出现了争吵。

例如“读书是我们唯一的出路吗?”不论是或不是,都不是正确答案,因为它本身就没有答案,之所以会引起争吵,是因为我们都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当我们心烦意乱时,就会厌恶整个世界,当我们心情大好时,就会包容所有错误,一个内心忧患的人,察觉到任何风吹草动,都会产生惊恐之心,一个内心光明的人,看待万物都会有一种包容的心态,我们这个世界是客观的,万物也是客观的,之所以你会出现众多情绪,认为它们有好有坏,有善有恶,是因为内心的缘故,世界从来都没有变,变得一直都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才会说,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你胸中心的模样,就是你面前这个世界的模样,这个时候,我们永远也看不到事物的另一面,其实这个就是道德经的中心思想。

道家的世界

如何得道呢?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当我们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就会出现丑,当我们都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候,就会出现恶,人们在面对一件事物时,常会以善恶对错的观点来定义,但实际上一件事物本身,并不存在二元对立,之所以我们看来对立,是因为我们太过执着于妄想,不断地与他人争论,所以老子才会说“不争”,才会说“无为”,争这个动作,就是认为自己才是对的,而忽略了“不争”才是道的妙用,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老子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也就是超越我们主观的好坏和欲望,来重新面对这个世界。

我们常说好听的歌曲就像是天籁之音,但什么才是天籁之音呢?天籁这个词我们之前说到过,出自于庄子的《齐物论》,说是在楚国有个叫做南郭子綦qí的人,有一天在坐忘时,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的境界,于是他的弟子就问:什么才是忘我的最高境界呢?南郭子綦说:这个世界,存在人籁、地籁、天籁三种声音,所谓人籁,就是人们用乐器发出的声音,而地籁,就是风吹过大地时,大地所发出的声音,那天籁呢?这里的原文是: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所谓天籁,就是我们放下执念时,所听到的声音本来的声音,音乐本身是没有喜怒哀乐,没有好坏善恶之分,人们听到时,就会产生一种主观意识,心情好时听到欢快的音乐就身心愉快,心情坏时听到欢快的音乐就心烦意乱,而当我们静心时所听到的,就是音乐本来的状态,这个就是天籁,所以真正好的音乐不在音乐本身,而是在于听音乐的人,同理,任何事物本身的好坏都不在事物本身,而是在于看待事物的人。

所以老子讲:“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我们常说读书才是有用的,其他都是无用的,但真的是这样吗?一个杯子因为空,所以它才能容纳水,发挥它作为杯子的作用,一个房子因为其中空缺,所以它才能容纳人,发挥它作为房子的作用,正因为他善,所以才恶,也正因为他恶,所以才会有善,这个就是圣人的得道之法,之后老子又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因为你思维固化的原因,所以你只能看到它好或坏的一面,而不能全面的看待一件事物,因此才发现不了道的秘密,这个世界中的苦乐,大多都是因为我们思维决定的,而不是因为它本该苦乐。

有人问,知道这个有什么意义呢?这个社会赚钱才是最有用的,赚钱才能让自己过的更好,但其实我们的观念不同,对好的定义也不同,所以你的有用不同于我的有用,探讨人生有错吗?没有。赚钱有错吗?也没有。事物本身没错,我们彼此的观念也没错,但是当我们固执的认为,自己才是唯一的正确答案时,这个时候就有错了,当我们在和一个固执的人对话时,就像是凝视深渊一样,最终也要跌入在深渊里,这就好比是“吃素没错,但劝别人吃素”有错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喜欢拿着道德的标尺去衡量万物,但是这个标尺,是一份没有标准答案的考卷,这也就导致每个人的尺子都有很大差异,每个人的刻度有很大出入,这种出入就导致了矛盾的发生,但其实事物本身没有好坏,只是我们人给他定义了好坏,而且每个人,所定义的标准还大不相同,听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混沌的感觉,那我们不妨再进一步。

心外无物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句话出自于王阳明的《传习录》,同时也是他心学的精髓所在,物指的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而理,就是我们所认为的对错道理,如果没有心,没有主观想法,那么一切都是不存在的;其中心外无理比较好理解,有一次王阳明和弟子在除草时,弟子发出了一个疑问,因为除草太累,所以他说:为什么这个世界上的善那么难培养,恶那么难去除?王阳明则说:你所讲的善恶太过表象。为什么呢?草不好吗?我们在看花时,觉得吸收花养分的草是恶的,但是喂养动物时,又会觉得牺牲自己的草是善的,它本身存在善恶吗?没有,是我们的思维和想法导致了它的善恶,反过来说,就是我们认为它是善的,它就可以是善的,我们认为它是恶的,它就可以是恶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我们的想法真的可以决定这个世界,那什么是心外无物呢?

有一次,王阳明和一位朋友去南镇游历,朋友突然兴起,指着一朵花说:你说“心外无物”,那这朵花自开自落,和我的心有什么关系呢?王阳明说:你未见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看到此花后,此花便在心中显现,这时可知花不在你的心外,石头中的花对于心来说,其存在本身及意义的被确认,在于花在人心之中的显现。这个其实就是相由心生的观念,我们悲观的看待一件事物时,总会看到它不好的一面,从而忘记了它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明白这一点之后,就能够掌握“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大道规则,到了这里,大家可能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世界本身无善无恶,那我们做事的标准是什么呢?是道德标准,是法律。

可能还会有人问:草本身无善无恶,那我们为什么要除草呢?我们除草的这个举动不就是恶吗?这个就是《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的由来,不好说,也说不出来,而且一说即错,所以老子只留下了八个字,叫“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就是什么也不做吗?当然不是,无为的条件是顺应自然,顺应道的规则,生老病死,这个是自然规则,刮风下雨,这个也是自然规则,而最重要的就是不以自己主观的角度去看待万物,度量万物,更加全面的认识万物,学会找到万物的有,利用万物的无,这样才能明白大道的运转规则,也才是真正的自然规则。

人类的思维和表达是存在缺陷的,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所以才会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理,我们现在看视频,也是“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这个视频本来没有任何内容,每个人心中自生分辨,最后再送给大家八个字,叫做“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德经暗藏的世界真相相由心生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