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解读道德经,说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养成
TUhjnbcbe - 2023/9/29 16:03:00

解读国学的巅峰之作《道德经》,期待读者能够通过我的视角,重温经典,借鉴古人的思辨精神,打磨属于自己的生活。

老子在这一章解读自己对道的理解,说“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老子推崇自然规律!对道做出这样的描述。

很多人都局限于此,其实老子想说的问题,不仅仅如此!

在文化史上,有一个轴心时代!

在中国,孔子创立儒学,我们会发现孔子一生,整理六经,一生述而不作。《论语》传诵千古,也是后人整理成书。翻遍浩如烟海的历史记载,发现孔子没有留下亲自撰写的著作。

这并不是一个偶然文化现象!

在印度,释迦牟尼佛传法四十九年,同样未立文字。我们现在看到的佛经,由弟子们以语录体的形式,编辑成书。经典是历经四百年,四次结集完成的。

在西方世界,《圣经》逾越千年,由《旧约》、《后典》和《新约》组成,绝非一个人能够完成的,里面的内容,庞杂繁复,矛盾的地方很多。

可见,现实告诉我们,任何文化流派形成,都是历经开源者以及后世弟子的努力,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开源者不立文字,应该是有考量的,不能让自己的思想,约束后人!开创的不是典籍,更重要的是实践内容。

禅宗的出现绝非偶然,无论玄学还是禅学,都是人类文化的经典。但是禅宗和玄学非常的特殊,走的路子很另类,历史渊源非常的久远,禅宗能在中原传播,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禅是思维修!源于人类的本能,由古代先民开发,存在于各种文化体系中,先秦时期,就有明确的记载,尧帝是首推禅事鼻祖。后来印度佛教东传,印度词汇jana,汉语音译为禅那,后世便以禅字称谓。

《碧岩集》记载“达摩遥观此土有大乘根器,遂泛海得得而来,单传心印,开示迷途;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就是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十六字玄旨的来源。

禅宗传到惠能,惠能传了四十三个人,以后只传法,不传衣钵。这已经很好了,很多文化流派,传承的时间更短,人类历史漫长,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沉淀下来的,都是历经时光洗礼,这世界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也没有什么所谓真理,大自然的规律才是左右世界的原力所在。一个人再伟大,也会被环境约束思想和行动。每一个人都会被环境局限,也许这就是文化集大成者们的考量。用行动给后世树立楷模,述而不作,不立文字。

无论孔子还是释迦牟尼,活着的时候,是反对偶像的!他们就是文化历史上的思辨斗士,推崇思辨精神,质疑一切,用实践的精神,实证大自然的规律,为后人趟出一条路。

大自然太大了,人类的生命太过短暂,因为能力原因,想通晓所有规律,不是太现实,老子因此写下了这段话,描述大自然,描述他心目中的道!他能告诉世人的,不是道的本质,因为他真不知道,他告诉世人,他的态度,他的思辨,他的方法论!

1
查看完整版本: 解读道德经,说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