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看的人迷迷糊糊不知道所踪,“道”仍在那就是看不到。那就来看看秉持道的人是什么样子,是否能看出来什么?《道德经》第十五章,原文如下:
《道德经》第十五章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古时候善于把握道的人,理解细致思想玄妙通达,深邃的让普通人无法理解。
上一章也就是第十四章,老子讲述了道的样子“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不可见不可名。这一章讲述持道的人,简单三句话表明持道明道悟道的人也是常人无法理解的。这也正持道人该的样子,“为而不恃,长而不载”,处事圆润外表收敛,遇事能不动声色,相处也没有看不顺眼的,与大家没啥区别,往人群中一站,也没人能认得出来。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正因为普通人没法去理解他认识他,所以这里只能勉强通过形容来描述他的样子。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小心谨慎的样子就像冬天踏冰过河一样来回动不敢向前,警觉的样子像是被强敌包围随时提防着被攻击,庄严恭谨的样子像是在做客,融合的样子像冰块缓慢的融化,敦厚质朴像是没有雕琢的原木,开阔豁达的样子像深邃的山谷,纯真无邪像智力未开的孩童。
说是勉强形容修道者的样子,其实也正是说出了修道者的七大特征:谨慎、警觉、庄严、融和、敦厚、豁达、纯真。让我们直观的感受了修道者的精神状态。其实这也是修道者的修行方法。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谁能动荡浑浊的环境中安静下来慢慢澄清呢?谁能在长久的安定中动起来慢慢进行生命活动呢?
看着是连着的两个问句,其实一静一动,正是下文持有这种道的人能做到的状态。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持有这种道的人让内心保持虚而不满的状态,也正是因为他虚怀若谷,才能不断去除旧创创新。
不欲盈即不欲满,不满之道,这才是精髓。老子对道的描述无不充斥着不盈的概念,比如“虚”“冲”“渊”“谷”,第九章甚至直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以及第十一章描述的空的概念,老子对于这个不盈是相当推崇的,这也就是其道的精髓。不盈即是不满,“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否极泰来”,“有无相生”,只有拥有向上的空间,才能有机会推陈出新的机会,创造新的东西出来。
悟道
“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动荡中保持心静,不让自己一直动下去,定心至清,长久的安逸,也不会让自己随波逐流,应时而动,创造新生,学会两种状态的转化。不盈亦即不满,浊非全浊,静亦有动。心胸开阔,保持不盈状态,不自满,积极向上,探索创新,才能“蔽不新成”。
《道德经》第十五章手抄版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