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这是一篇真正的成功学,
TUhjnbcbe - 2023/10/9 17:26:00

写下这行字的时候我有些疑惑,我是在学习中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吗?还有,《道德经》的解读除了哲学、治国、用兵、修身、养生等等得到公认的方向以外,到底还能够包涵多少种可能?

曾经有人说《道德经》是阴谋论,现在也有很多人说《道德经》是帝王学,帝王学不帝王学的我不知道,但《道德经》能够指导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获得大大小小的成功,却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我们还是按部就班一步步来,本章从哲学意义上来看,主要是说天地万物的根源就是道,从总体上掌握道、把握道,就能认识到天地万物的各自特点,就终生也不会有危险。

接下来节制欲望、细察微小、持守柔弱,洞察一切,才能脱离危险,因道而行。

那么引申到现实呢,从总体上掌握道、把握道就落实为顺应形势,适应形势,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有见识的人总是要看清天下大势站对队伍,才能保全自己获得成功。

然后就要了解身边的环境、队友或对手的特点,当你完全了解大的形势,和所处环境的特点,队友和对手的性格、特点,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就不会有危险了。

然后控制欲望这一项没什么好说的,自古凡是成大事者,绝不会被酒色财气等欲望牵绊了前进的脚步。

接下来就是具体的实施了,本章主要说了两个部分,虽然步骤少却也都是做实事里面很重要的环节。

其一,细察微小其实就是把握细节,有时候细节是可以决定成败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嘛!

其二,持守柔弱就更不用说了,韬光养晦深藏不露,相机而动以待时变,一个人如果真能做到持守柔弱,那绝对是心机深沉的可造之材啊!

洞察一切就是多角度考虑问题,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左右牵涉想清楚,如此一来,才能不给自己留下祸患,顺应形势追求成功。

简单的步骤就是这些,但是实际的操作和结果却可能千人千面,千差万别。

例如姜子牙助周灭商,张子房助汉破楚,都是顺应天下大势最终功成名就的成功事例,自不必多说,下面我们主要来看一下诸葛亮悲壮而令人惋惜的经历。

东汉末年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在辅佐刘备父子时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却出师未捷身先死,未能帮助蜀汉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当时已占据形势主动权的曹操和割据江东的孙权都没有去请诸葛亮出山,能放下虚幻的名声和身份亲自登门拜访并诚心求教的,只有没有势力没有根据地的刘备。

所以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打动,随之出山辅佐汉室。

这些都是表层的,大家都看得到,而深层的原因是,诸葛亮虽识得天下大势,却也没有轻身去拜见曹操或者孙权,诸葛亮是一个骄傲的人,他不肯屈身就人,只愿意固守原地等人来请。

所以,在顺应形势选择队伍的时候,一个人的性格可能影响他的行动,性格决定命运,大家在做重大选择时,一定要把这个变数考虑进去。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诸葛亮识得天下大势,也自负胸中才学,愿以一己之长应战天下大势,那是何等的骄傲?又是何等的让世人向往?

天下之势可为,则为之;不可为,虽千万人吾往矣!

我想,当诸葛亮出师未捷星落五丈原时,也一定不会后悔岁月青葱时的选择。

附:《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这是一篇真正的成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