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四十一章,提出是:“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这段话中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成为千百年来,大家争论比较多的话题,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道德经》今天对“大音希声”这句话进行详细解读。如果仅仅是从字面意思理解,“大音希声”,这里的“希”不是没有声音,声音肯定是存在的。只是和万物融为一体,听起来好像没有声音一样。
同时对“大音希声”的理解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要全面认识这句话,至少有3个层面需要了解。
老子提出“大音希声”艺术理论一、老子提出“大音希声”的时代文化背景
在《道德经》第十二章,老子曾说,“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意思是那些嘈杂喧嚣的音声会使人听觉失灵,五彩缤纷的色彩会令人眼花缭乱。
在那个礼乐崩坏的乱世年代,老子这些话显然是针对圣人说的,不要醉心于礼乐的感官享受,多关心天下苍生,含有劝谏的意思。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众所周知,老子的观点和孔子有很大的区别,道家主张“出世”,和自然相融合,追求“无为”,儒家主张“入世”,要建功立业,要有所作为。
这里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例,虽然有消极的成分,但也不是说他们完全不关心时事,而是从另一个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以民为本,顺应民意方面,二者是有相通性的。
“道法自然”是理解老子思想的基础二、“大音希声”和“道”的关系
老子提倡的道,简单地说,就是自然万物。关键是这个“道”和“大音希声”有什么关系呢?
管子在《管子》中提出:
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
这就把二者的关系说清楚了。
只有那些和自然相融合的声音,才是完美的音乐。因此欣赏音乐需要和修心养性一样,用心体悟和感受。在大自然中,才能感受真正的音乐之美。
这和道家提倡的“道法自然”是相吻合的。那些远离自然的不只是音乐,很多东西其实往往都是有悖于自然规律,甚至是破坏自然的。
道家主张万物源于自然三、“大音希声”和老子辩证法之间的关系
老子思想除了“道”,还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例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等,讲究事物都具有相对性,凡事都有一个度,否则过犹不及。
“大音希声”也是这个道理,借助老子的辩证法,就能够理解“大”和“希”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纠结于有没有声音的问题。
老子把他的辩证法思想运用到了他所有关于道家思想的阐述中,如果不了解他的辩证法,有时会陷入生搬硬套,又难以领会其中真正内涵的困境。
道家追求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四、“大音希声”的美学意义
“大音希声”在美学意义上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①这是一种音乐理论。有些形式复杂多样,或刺激激烈的音乐,不一定就是好的音乐。比如市场上的各种叫卖声,很难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只要那些能够让人的内心得到安宁,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的音乐,才是伟大的音乐。
②音乐虽然是人创造出来的,但音乐的最高境界,也是回归自然。就像道家养生讲究“天人合一”,好的音乐也要达到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由此来看,老子在《道德经》关于艺术的各种论述,被誉为是古代美学的开端和典范,是有道理的。
道家讲究融合自然,音乐也是如此总结:
“大音希声”是老子针对当时周礼分崩离析的现实状况,提出音乐优劣的一个标准。同时还是老子安居乐业思想的一种隐蔽性表达。
这些认识不但是具体的音乐或事物形状,还包含着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对古代音乐,以及其他艺术的创造和理解都有深刻影响。在指导艺术鉴赏方面,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