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道德经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有感
TUhjnbcbe - 2023/10/18 18:10:00
北京治疗白癜风比较好专科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5416230.html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下,畏之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感悟:

这段话主要是老子建议君王的治国之道的,但生活中我们照样用得着。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下,畏之侮之。

大意是:

上等的君王治理国家,人民只知道他的存在;

中等的君王治理国家,人民亲近他、赞誉他;

下等的君王治理国家,人民畏惧他,轻蔑他。

这段话让我悟到了教育的问题,不一定全对,说说我的看法:

小时候看过一个电视剧《好爸爸坏爸爸》,里面的歌词我现在还记得:那个爸爸不骂人,那个孩子不挨骂,打是亲来骂是爱,那个不是好爸爸。可能是自小受这些影响吧,我从来就没动手打过女儿一下。

细想一下,教育不也是分这三种治理吗?

上等的父母教育孩子,孩子只知道这是爸爸妈妈,从来没感觉到父母独有的专权,双方彼此保持尊重和谐,又像朋友一样。孩子自由自在,快快乐乐,自自然然,无拘无束的成长,将来容易比较优秀。

中等的父母教育孩子,孩子知道这是爸爸妈妈,但是能感受到权威和距离感,所以总想着办法讨好爸爸妈妈,让他们高兴,爸爸妈妈为这个家付出,孩子也显得很懂事,总夸爸爸妈妈辛苦了。

下等的父母教育孩子,轻者批评、指责,控制,重则常常体罚。打骂是家常便饭。所谓“大家礼仪教子弟,小家凶恶训儿郎”,你看谁家孩子总是狼哇的,哭得凶的容易就是这样的父母。这些就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这样的孩子对父母是又怕,又恨,在背后也会陈述父母的不是,社会上的素质差的,甚至坏人很多都出自这类不健康的家庭。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作为君王,如果失信于人民,人民当然就不再相信他。

想想生活中的为人处世不都是如此吗?一个人诚信不足,谁还能相信他呢?

最近有个朋友和我说:你要想和谁合作,如何去考察这个人的诚信度?很简单,让他打开支付宝,看看他的芝麻信用的信用分,如果信用分还可以就可以相信他,如果信用分很低你趁早离他远点,因为他信用不足,小心你的钱打水漂。

这种做法确实显得挺没有人情味的,可是现在社会人心如此的浮躁,人的信用度真的很难评断,有时候关系很亲近的人都还有吃亏上当的问题,这也许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吧。

《弟子规》上讲:凡出言,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意思是不要随便给别人许下承诺,许下承诺你就必须要做到,有时候你会发现,许诺了,但根本就做不到,不做吧,又失信了,真是进退两难哪!所以不要随便给人许诺是说话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个严肃问题,因为这会损伤自己的诚信度。

我有一个朋友,是一个特别热心肠的人,乐于助人,不管你的什么事情需要帮助,只要和他一说,他都会去帮忙办,还不要任何好处。但是事情哪有那么容易的,超过半数他答应的事情,都办不成。所以,再有什么事的时候,都不太敢和他说了,觉得还不够耽误事儿的呢。

悠兮其贵言。

老子建议君王要悠哉悠哉的,少说话,少发号施令。对应上面的话“太上,下知有之”,主张的思想都是上等的治国方案。

那我在想,做为企业的领导者是不是也这样做比较利于治理企业,让下面各部门有序的自然运转,不要过多的干涉。

教育孩子是不是也应该少采用说教的方式,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因为“人恒过,然后能改”,孩子必须要摔倒,在犯错中积累教训而成长,有时候甚至可以明知是错,让他犯点伤害不大的小错,以利于他的成长呢?如果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做,恐怕未必是好事。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在这一章里,老子再次提出了“顺应事物发展自然规律”做事的思想,从治国,到我领悟到的治商,治家,只有顺应自然,事物才会真正向着预期的有利方向发展。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德经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