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絀。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
天下最美好的东西似乎也有欠缺,但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天下最充实的东西好像也很空虚,但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最正直的东西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东西好像是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不善言辞的,最大的盈利好像是亏本的。
清静可以战胜浮躁,寒冷可以克服炎热。做到清静无为才可以统率天下。
解析:
本章主要从人品的修养方面来说明修身的方法。
我们有句话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从人和物两个方面来说明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东西,如同老子所言天下最美好的东西也是有欠缺的。但这种欠缺在当时并不妨碍它的实用性,只是带给了人们在运用中的不断完善,产生的作用也就永久了。道家思想也是同样,在古代就一直流传,虽说不是特别完善,但并没有妨碍其在人们心中的认识和生活中的使用,直到老子才将这种思想开始系统化、形成了专门的哲学思想。
天下最充盈的东西好像也很空虚,既然充盈又怎么会空虚呢?从科学角度,分子的结合是可以改变的,可以将其体积变小、占有的空间就可以减小;或者一个物体给它增加压强,就可以减小其体积,所以充盈的东西是有空虚存在的。从生活的角度来看,人的心里看起来很充实,但自己会觉得对思想的追求还远远达不到要求,这样内心也会出现空虚。虽然出现了空虚,但因为他在不断地追求,在不断地充实自己,这个空虚也是需要的。人是以思想指导行为,有了思想,那么行为方面就会不断进步,这样内心包含的思想所起的作用就不会穷尽,会绵绵不断地来影响自己的行为,促进自己不断地进步。
世间没有绝对的直,这个包括在物体方面,直线的程度需要不断校正,而校正仪器越高级直线的程度就越高。而体现在人的思想和行为方面,思想需要不断进步才能越来越接近“道”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校正自己的思想,学习“道”家精神。在行为上只有不断进步才能越来越接近“道”的要求。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不走小的弯路,而这些弯路是在思想和行为上实践的过程。
最灵巧的东西好像是笨拙的,这种更接近于“道”的思想,道家在修为方面不注重外表的灵巧,给人的感觉是很笨拙;更不以巧妙的方式来赢得赞誉,而是表现得“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表现出来的是如婴儿般的、如同智慧未开启的、天真烂漫的样子,而这种天真有时候看起来又好像很笨拙。
最卓越的辩才好像不善言辞,“道”家精神从来不要求人以巧言令色的行为做人、做事,而卓越的辩才要体现到对“道”家精神的传播方面、对“道”的讲述方面。而这些卓越的讲解很多时候好像还没有完全领会“道”的精神,只是把自己所知道的讲述给众人,如同十七章的“悠兮其贵言”和二十三章的“希言自然”,均认为不言辞令是符合道家思想的。
最大的盈利好像是亏本的,这个讲述的是得与失的问题,在道家思想中得到财物并不是得到称颂的,不主张出现许多的大亨、大款之流,因为这些人心中并不存在“道”的思想。四十四章讲“身与货孰多”,讲的是重生命、轻财物。而如果一个人不顾一切地得到了财物,看起来富有了,但“多藏必厚亡”,这样带来的是危险,给自身带来的是祸患。那盈利了的最后是不是好像亏本了呢?
安静是制止躁动的做好方法,我们平时遇见很吵闹的人,你如果不说话,那么他过一会就不说话了,就安静下来了。同样遇到不遵循“道”家思想,而是采用不恰当方式做事的人,你不与他配合去做,他也完成不了他所做的事,这种躁动的行为也就终止了。
寒冷是克制炎热的最好方法,我们夏天太热需要减薄衣服,穿很薄的衣服,这样人的舒适度就增加了。同样我们把滚烫的东西需要放到冷水中去冷却,这样就出现合适的温度。对大自然来说,冬天的寒冷时对夏天炎热的克制,是大自然的调节。
这两点讲的是一切要达到适合的程度才行,以上也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逐层推进讲述要达到的最好的修身原则,就需要达到清静。而清静无为是做好的修身原则,也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老子一直主张“无为而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来治理国家,不主张张扬的做法、不主张炫耀自己的行为,达到清静无为也就达到了“太上,不知有之”的良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