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因为跟十几年没见的老友重逢,酒逢知己千杯少,喝多了,没能发文章,今天把昨天的补上。过一会再发今天的内容!
老子的道德经,讲的是宇宙大道的法则,各个层面,行业,各种人都可以理解出不同的道德经义来。
我们的解读,只想解读成最靠近那份本愿的版本。所以我们比较注重于回复古代语言习惯和文字涵意的版本,试图帮助大家来了解老子的世界观,从而理解老子的拳拳用心!
今天我们为大家分享道德经第十六章——归根。
先来看一下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原文之后还是老习惯,给大家先分享一下常见的译文。
“致虚极,守静笃”
人的心本来就是虚名。宁静的。(人之初性本善就像这句话一样人出生的时候就是虚名、宁静的。)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但是人往往会被欲望所控制,因此观察其物而不得其正(就是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老子能看到很多面而常人之观察到事物的表面),因为观察期物不得其正所以行事的时候也是失其常。有句话说得好叫做先做人后做事,人要想做好事就要先学会做人,这里的“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的意思就是我们要努力回到内心虚明、宁静的状态。就因为这样咱才能看清万物蓬勃生长,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为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万事万物纷纷芸芸,各自回到它们的根本。归根叫做静,静则复命,既恢复到了不生不灭的状态,保持在常态,因而又叫做“常”了解了“常”的道理叫做“明”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不了解“常”的道理而轻举妄动就会有祸害。了解“常”的人是包容万物,能够坦然大公,就能做到公正,就能顺气自然,就能合于道,因此就能长久不殆。
我比较想请问的是:致虚极,守静笃,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看了所有的版本都是用联想意义的方式来做解读,没有人告诉我们什么叫虚极,静笃,又为什么要致和守。
道德经是易的文化诠释。在易文化中,虚实是一组阴阳,虚为阳,实为阴,阳升而成天,阴降而成地。
阳为动,阴为静。而致是一个动词,比如我们经常说:致力于什么什么,致学,等等,极就是极致,最好,最大限度,致虚极就是在虚的努力上做到最极致。对于人的修行来说,佛家就叫六根清净,彻底放下;儒家就叫放空自己,虚心包容,可纳百川。
所以,致虚极是一个动宾词组。
而守静笃呢,同样的理解方式。守也是个动词,例如守门,守卫,守护,守住家园。而静能生定,我们知道一个词叫笃定,笃就是比定还定的。静能生定,定就是静的极致了,而笃比定还定,用一个词就是坚如磐石啊。
在致虚的路上做到极致,彻底放空自己,虚怀若谷到无我,而坚守住内心最根本的定性不动摇。能够抵挡世间一切的诱惑。
致虚必能守静,守静必须致虚,不放下就不能守静,不守静就难以致虚。阴阳互根,这就是易的根本。
所以,致虚极,守静笃后而无我,则可观万物并作。所以接下来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万物不用解释了,并就是一起,纷纷,各自,作就是生长。这个词好理解,毕竟我们经常听到农作物这个词。万物一起呈现各自的生命力,而我就静静的观察他们的循环往复生老病死的生命轨迹!
复,这个词大家可以参照易经中的复卦。五阴下一阳,叫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物极必反的变化和死中孕生的玄机。
万物都有生老病死,循环往复。一年年春夏秋冬,暑往寒来,最终都会叶落归根,由生到死,死中孕生。所以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天道循环,芸芸众生,谁都跑不了。这是生命的常态。
而生为阳,死为阴,生芽为阳,落叶为阴。动为阳,静为阴,所以静为归根。而归根又回孕育着生机,这就叫复命!再一次孕育而生的命。
这个复命,在佛家叫轮回,在儒家叫传承。在道家叫生生不息!
而懂得这个常理,就叫明。而不知常,就叫无明。无论佛家道家还是儒家,对于这个无明,都是很严重的一个状态。因为无明,不知常理,所以就会贪嗔痴三念恒生,八苦难渡。而无明则灵*不得自由,所以佛家才说红尘为“炼狱”。炼的是心,狱的是灵。一旦通明,则心智通透,灵*解脱,灵性得以自由!
而不明,也就是不知常,就会去被欲望所支配,妄作,则凶。
看秦始皇不知常,寻求长生不死,最终暴毙。看桀纣之君,不知常落得个江山易改,性命难逃,千古骂名。自古以来,不知常而作凶者,上到帝王将相,下到贩夫走卒,比比皆是。
所以老子说,知常也就明了了,就能包容万事万物。而能包容,看事物就会更加的公允,公允的对待百姓,就可成为领袖王者主宰的人,就能成为百姓们尊敬的天,天之德,合道而行,顺应了道,就可以恒久,即使身死了,你的道也会永在。这就是古人讲的死而不王,名垂千古!看古之圣人,神农,轩辕,老子,孔子等,都做到了死而不亡,没身不殆!这就是归根,知常而合道的结果。
(本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