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讲解
TUhjnbcbe - 2023/10/22 13:26:00
北京中科白殿疯眞棒 http://m.39.net/news/a_6072025.html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译文:

大德的形态,唯有跟随者道而变化。

“道”在大众看来,没有的固定形体,似有似无。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遥远幽深啊,其中却有精神;这精神是最真实的,这精神是可以验证的。

从今到古,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可以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解析:

本章分三部分从“道”与“德”的关系论述“道”,与十四章相互补充。

第一部分,老子的《道德经》中“道”为体、“德”为用。所以真正的大德的形体,是跟随者“道”的变化而变化。我们今天讲的品德,实际上就是在自然界和人情、环境等的认识上产生的一种表现,作为“德”,是随着不同的环境、人物而变化的,尊敬师长是一种做法、尊重长辈是一种做法、在同辈中交往又是一种做法,虽然均表现出了良好的做法,但做法是不同的。而本章讲的大德则是对待天地万物的态度,如何去顺应自然规律、如何使国家达到强盛、如何去对待所管辖的百姓、如何去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事务,这些是随着对“道”的认识、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遵循“道”的基础上,需要根据情况作出相应的策略,不能太呆板。

第二部分,“道”是怎么样的?“道”在人的认知中是没有一个固定形态的,似有似无。你遵循“道”,就显示出了“道”的存在和重要性、而不遵循“道”,道就不存在。我们听说了“无道之君”,就是不讲究规律、任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管理百姓的君主。“道”只有显示到具体的事情、人物上才能说“道”是怎么样的。而对待不同的参照物,“道”也是不同的,很难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所以老子用“惟恍惟惚”来描述。

虽然给人的感觉是似有似无的,但针对到具体的人物、事件上就有了具体的形象、有了相对具体的应对方法。例如战国时贵族们管理百姓的方式,顺应“道”的则做到了国强民壮,受到了百姓的拥戴;不顺应“道”的,则是土地出现荒芜,国家贫穷,百姓不喜欢管理他们的贵族、而贵族则认为百姓是刁民。这样“道”就显现出了具体的形状、以实际的形式存在了。

“道”的存在给人的感觉是非常遥远幽深的,不是容易理解的、而其内涵是非常的深远,但却包罗万象,自有他的精神存在。而这种精神在生活中的显现非常真切。老子的思想是遵守“道”,不管做任何事,都体现着“道”的精神和内涵,做得好则结果就好、做的不好则结果也不好,这些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得到应验。希望人们做事多想想前因后果,想想是否遵循天地自然的规律。

第三部分,道家思想有据可查的从杨朱开始有了系统性,老子进行了进一步提高,说明在古代很早就存在。道家主要的思想是观察万物的初始。从这方面看,是具有科学思想的,科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天地万物的初始、天地万物的存在状态、如何正确地运用万物,这样看道家思想并不存在废弃科学的说法。

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天地万物开始的状态你?需要从“道”的研究开始。在战国时期,对“道”的研究处于相对初始的状态,人的了解有限,则可从事的范围也就有限,从事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看似简单的社会劳动,仍然需要一定的科学基础,这个时候主要是天气的预测、季节的划分等初始的工作。从这些初始的工作中需要人们按照既定的规律行事。人类的传承是来自于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重长辈也是既定的规律。同时认识天地万物中最主要的生命体,爱护人类,这样稳定的生活才能继续。

“道”是形而上的,是无边无际、无形无状的,因此,给人的感觉就是恍恍惚惚、似有似无、难以捉摸,正因为这样,才需要人静下心来去思考、去认识。“道”只有反映到实际的生活中才能体现出来,对人来说就是“德”。同时,李老先生在对“道”的论述中始终体现的是谨慎、可畏,说明了“道”的重要、不可预测。这样反映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需要谨慎对待每一项事务、放弃过分的欲念,内心始终要保持清醒、知道世间事务的不可预测,对万物具有敬畏之心。然后把握古有之“道”,用以驾驭当今的具体事务,这样才能达到有“德”。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