係榆|文
《道德经》第一章,下:
原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公认译文:无,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常常从“无”中,观照道的奥妙;从“有”中,观照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玄妙又玄妙,是解开万物奥妙的大门。
这两句主要是在讲“无”和“有”两种状态的区别,老子讲出了自己思考问题的方法。老子说,他经常进入的“无”的状态,以观察领悟道的奥妙;常进入“有”的状态,以观察万事万物表象的端倪。无与有这两种状态,本来就是一体的,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侧面,同样玄妙无比,变化万千,玄妙又玄妙,是解开万物奥妙的大门。
我看了一下普遍公认的译法中,都把“常有欲,以观其徼”解释成了从有中观察道的端倪,而我则把它解释成了观察万事万物表象的端倪,我觉得这样更符合整本书的意思。而且公认的译文中把“欲”字丢了,没有翻译出来,似乎去掉这个“欲”字行文更通顺。我觉得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这样的,“常无欲”翻译成:经常让自己处在无欲望的状态中,“常有欲”翻译成:常让自己处在有欲望的状态中,比较合理。这样就是老子揭示了自己思考问题的方法,让自己处在无欲望的状态时,你才能处在“无”的状态中,从而可以观察道的奥妙,当自己处在有欲望状态时,你往往只看到事物表象,可以观察表象的变化万千。
在这段中,老子着重描述了自己的思维方法,讲出了道只有在“无”的状态中才能体会出来,如果你沉浸在表象中,那你就体会不出原始的深层的道。他同时又讲,深层的道和表象的变化万千同样奥妙无穷,同样值得研究。这就揭示出了深层规律和表象规律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偏废。
在接下去的文章中,老子有很多贬表象规律,褒深层道规律的论述,其实老子并非真正看不起表象的规律和道理,只是在讲深层道规律的难以看到和难以看到。毕竟我们平时都是生活在表象中的,我们都是在讲表象的规律,老子要引领我们进入深层的道规律中,那肯定要贬一贬表象规律,否则就无法进入到深层的道规律中。所以老子在开头第一段就褒扬了表象端倪的奥妙无穷,为以后贬表象规律做了铺垫,意思是我也知道表象规律的奥妙,但是为了探讨深层的道规律,不得不贬低它,希望大家能理解我的意思,不要执着,不要辩论不休。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句话在所有地方都正确,没有任何一个道理在所有地方都适用。圣人在讲道理的时候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他只能去讲一面,贬一面,所以他在文章的开头先褒扬了一下表象规律,为以后的贬低它作了一个铺垫。